本报讯(通讯员 许剑群 屈姣 记者 王紫微)家住霞晖南村4幢的陈阿姨,前几天刚刚和老邻居们合了影。这次一别,再要重聚做回邻居,可能就要到三年之后了。 5月7号,始版桥地块大通桥项目正式启动。此次征迁范围位于始版桥直街以东,海潮路以西,望江路以北,映霞街(规划)以南,面积近6万平方米,涉及居民746户、农户100户。按照规划在未来3到5年内,这一地块将会陆续建设保障性住房。 征迁启动的当天上午,陈阿姨第一批在征迁协议书上签了字。 “我们住在这边已经50多年了,儿子一家也在同一幢楼里。”陈阿姨说,自己家的老房子有60多平方米,是上世纪80年代建的。按照政策,将来回迁,他们家可以“换”一个90多平方米的新房子。 “以旧换新,当然好喽!”陈阿姨和老伴第一时间就决定签约,他们已经在钱江世纪城看好了房子,这阵子家里的东西差不多都搬好了。 在征迁现场,不少居民都像陈阿姨家一样,提前好几天就迫不及待地来排队领号了。 “原来我们三口人住2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太挤了!”郦阿姨说,这一回按照政策,除了保底的48平方米,还可以扩点面,将来一家人可以住得宽敞了。 虽然对新房子充满了期待,但是离开这里,居民们心里还是有点舍不得。 原来,这次启动征收的地块过去大多是老单位“宿舍”,比如霞晖南村的住户很多都是电力局、橡胶厂的职工;还有杭州棉毛针织厂的,那是家有60年历史的老厂子了。 “是老邻居,也是老同事,这么多年感情都很好,搬走了还真有点舍不得。”陈阿姨说。 于是,望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朱黎明想出了一个点子,请专业摄影师为居民们拍照留念。居民们恋恋不舍的小家,有纪念意义的街景,楼上楼下的老邻居……都被摄影师捕捉下来,很快这些照片都会由街道制作好送给大家。 “不光拍老房子,以后搬了家还要拍,记录家庭生活的变化,也是整个城市变迁发展的进程。”用朱黎明的话说,“征收工作也要做得有人情味”。 据了解,此次征收工作全部采用“阳光征收、网上签约”,所有政策依据、补偿标准、安置情况都将录入“阳光征收”系统,确保公平、公正。 “为了感谢广大住户对征收工作的配合,我们今年不仅设置了集体腾空奖,还额外增设了峰会支持奖,正式启动签约之日起30天内签约的住户都可以享受,越早签约得益越多。”望江街道现场动迁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说。 截至昨晚,始版桥地块大通桥项目已签约360余户;3月1日启动的始版桥直街以西、贴沙河畔的征迁工作也已基本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