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徐迅雷 首先要面对它、承认它,然后要认识它、接纳它,最后要治疗它、放下它。 4月28日,两个沉重的新闻,刺人耳目:在沈阳,一位31岁的妈妈因产后抑郁症,抱着3岁女儿从19楼纵身跳下,母女俩当场殒命(《沈阳晚报》报道);在武汉,一位妈妈花了4年时间让耳聋女儿说话,却在入学幼儿园的第一天将女儿杀害,自己割腕自杀未遂——病历显示,这位母亲从2014年起就患上了抑郁症(《楚天都市报》报道)。 那位31岁的妈妈生完孩子后,“情绪一直都不好,平时家里人也总是留心看着,没想到还是出了意外”。专家告诉我们:女性产后的几天,通常都感到易怒和忧伤,即“产后忧郁”;这种状态通常在48小时至72小时就会消失,但是如果持续到产后几周,出现了一系列的抑郁症症状,这就是“产后抑郁症”;有一些产后抑郁症患者出现发狂状态,在极端情况下会杀死自己的孩子或自杀。这很可能跟生殖系统在此阶段引起的生理调整有关。 严重的问题是,普通人对各种抑郁症的认识极度不足,一是对发病率认识不足,二是对疾病本质和危险性认识不足。 统计表明,有50%-80%的产妇会出现“产后抑郁”,大约有15%的产妇会发生“产后抑郁症”。就在几天前,广西河池法院判决了一起故意杀人案,一位平常表现淳朴善良的年轻母亲被判12年,原因是她“坐月子”刚满,患有产后抑郁症,捂死了自己的儿子和侄女两个小孩。 那位在幼儿园入学第一天杀害5岁女儿的母亲,其实是个好母亲,她花4年时间,风雨无阻地陪同患先天性耳聋的女儿作康复训练,女儿终于学会说话。这起人伦悲剧是人们不愿看到的,它其实更是一起疾病悲剧。这个母亲跟产后抑郁症也有关:几个月前,她再次怀孕,选择人工流产,患上了“流产抑郁症”。她的表现为:经常失眠,头疼难受,反应迟钝,心情不好,平时爱哭,足不出户,感觉自己很无能,只会拖累家里……她丈夫说,“她之所以犯下弥天大错,并非她不爱女儿,而是患上了心理疾病。” 从“产后抑郁”到“产后抑郁症”,是一种疾病的升级。抑郁症是生理疾病,并不仅仅是“患上了心理疾病”,必须进行治疗,而不是“家人留心看着”就行的。 抑郁症,是一个全球性危机;失守抑郁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困局。早在2012年的“世界精神卫生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抑郁症问题发表致辞称,全球抑郁症患者达3.5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因此自杀;应鼓励公开地讨论抑郁症,消除治疗抑郁症的障碍。 产后抑郁症是抑郁症的一大类型,是时候引起高度重视和广泛重视了!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首先要面对它、承认它,然后要认识它、接纳它,最后要治疗它、放下它。 愿母亲不再抑郁,愿人类能积极应对各种抑郁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