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磊 昨天下午,台湾著名作家、记者、中华两岸和平发展联合会主席蓝博洲现身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为师生们介绍了台湾的新文学运动。他还特意朗读了诗人巫永福在1932年写的《祖国》:“未曾见过的祖国,隔着海似近似远,梦见,在书上看见的祖国,流过几千年在我血液里,住在我胸脯里的影子,在我心里反响,啊!是祖国唤我呢,或是我唤祖国?” 蓝博洲的著作《幌马车之歌》中,很多素材都被导演侯孝贤放进了电影《悲情城市》和《好男好女》当中,说是蓝本,亦不为过。侯孝贤曾说:“历史就是要像蓝博洲这般一旦咬住就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凡记下的就存在,凡记下的是活口、是证人,不要以为可以篡改或抹杀,这不就是历史之眼吗?我无法想象,没有这双眼睛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 蓝博洲和本报很有缘,他的特殊写作经历曾经被我们倾听过。蓝先生曾经接受本报特约作者、杭州著名作家曹晓波的专访,访谈内容被整理成《寻找曾经的“台共”党人》,以整版篇幅刊登在本报2014年12月23日的副刊倾听人生版面,轰动一时,使得杭州人开始了解那一段台湾历史,而那段历史,甚至很多台湾当地人都并不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