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嵘
《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终于来了(让人等得有些绝望)。
在上一季中备受凌辱的瑟曦将选择复仇;史塔克家族中命运悲惨的珊莎经过五季的隐忍后将迎来爆发;龙母丹妮莉丝·坦格利安似乎处境不妙……最大的悬疑是,雪诺会不会复活?
作为美剧迷,我对此期待已久,不过这和我第一次看美剧的震撼却不能相比。
1980年,来自大西洋底的迈克·哈里斯被海水冲到了中国人的黑白电视机中(《大西洋底来的人》),美丽的女科学家伊丽莎白博士和迈克展开了一段真挚的友谊和情感,虽然他们到最后也没有接吻,但丝毫不影响万人空巷的效果。而几年之后,迈克的圣物“迈克镜”(蛤蟆镜)再次从南方席卷而来,成为时尚青年的标配(千万别把标签撕掉)。
迈克游回到大西洋的第二年,一帮混混在加里森上尉的带领下,在国人的电视机里大干了一场(《加里森敢死队》)。他们各怀绝技,有开锁的,有扒窃的,尤其是“酋长”,玩得一手好飞刀。记得当时校园里到处是嗖嗖的飞刀,我能从乱刀中活下来,真是个奇迹。
美剧的非凡的魅力伴随着我们的成长,那么美剧的魔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这里的化学成分又是什么呢?
编剧——权力的游戏
美剧的生态链中是编剧为王,编剧是最有权力的人。大部分美剧编剧主笔等同于制片总监。一个好的编剧是剧集优良品质的保障,编剧的名字总是在剧情结束之后第一个出现,地位不言自明。
美剧制片人乔恩·弗雷说:“编剧就是制片人,最初的想法是他们提供的,整个故事是他们创造的,剧本是他们撰写的,他们决定故事的结构和情节的发展方向,他们还参与演员挑选,总之他们直接决定着收视率的高低。”
在美剧行业,导演反而是客串,是“外人”,经常更换,他们只需要保证剧集的风格和品质前后一致即可。
成为一个编剧不容易。美国剧本创作硕士学位课程就是魔鬼课程,从一开始就要求每周至少写十几页纸的剧本,要经历各类型短片的磨炼才能开始写长片。在美国去读剧本创作硕士学位大多都是有一定的人生履历再回来读书的。《白宫风云》的编剧拿了学位后做了十年演员才进入编剧这个行当,《24小时》的编剧则足足写了八年才红。
编剧们相当地牛,千万别惹毛了他们。《傲骨贤妻》里的男主角威尔,因为合约谈不拢,编剧最后赐了他一个“乱枪打死”的悲惨结局;《越狱》里莎拉的扮演者因为无法接受剧组提出的一些严苛条款,编剧在第三季直接将她斩首。《绝望主妇》里主妇伊迪的扮演者妮可莱特因为和编剧马克有尖锐的矛盾,编剧直接让她撞上电线杆被电死。
哼,跟我耍大牌,写死你。
大数据——别对我撒谎
正如《数字追凶》一样,大数据技术也运用在美剧制作中。
眼下正在热播的《纸牌屋》第四季,改编自同名英国政治惊悚小说,讲述的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美国国会议员和他野心勃勃的妻子在华盛顿政治圈玩弄权术的故事。
这部政治剧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由制片人制作好再出售,而是由视频网站Netflix投资并制作,只在网络上播放。美国《福布斯》杂志称此举“可能会动摇美国传统电视产业”。
最有趣的部分是,这部电视剧的导演和男主角都是被“算”出来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在线影片租赁服务商,Netflix拥有数千万用户的数据,它比谁都清楚大家喜欢看什么样的电视。它知道英剧版的《纸牌屋》很受欢迎,“纸迷”喜欢大卫·芬奇导演的电影,他们还喜欢凯文·史派西主演的片子,所以把这三者结合起来是值得的。
当《纸牌屋》第一季播出后,Netflix就从用户的数据中统计收视习惯,生成数据库。并根据对用户喜好的精准分析并进行创作。数据库包含了3000万用户的收视选择、400万条评论、300万次主题搜索。最终拍什么?谁来拍?谁死谁活都由数千万观众的客观喜好统计决定。
《纸牌屋》中,佐伊·巴恩斯是一名年轻女记者,偶尔也同安德伍德合作(还有上床)。在第二季第一集的末尾,她在地铁快要进站时被推下了站台,凶手竟然是在第一季中翻云覆雨,即将成为美国副总统的安德伍德。
可怜的佐伊……然而,这怪不了安德伍德,大数据在左右着剧情,真凶恰恰是所有观众的趣味。
钩子——惊声尖叫
以前有个美国记者写过一本叫《把妹达人》的畅销书,介绍泡妞的秘籍,其中最重要一条就是“放钩子”。而美剧中“放钩子”完全有一套成熟的理论。
你打开一集美剧,会出现“前情提要”这种钩子,这一分钟左右的短片,是吸引观众最好的方法,它以最少的篇幅,最吸引人的方式,最精准的思维,让观众迅速抓住被延误的信息点,把观众拖入剧情。
另一种是“有倒刺的钩”,即把剧中人物不知道的秘密慷慨地送给观众,眼看凶手在身边而剧中人物却一无所知,观众只能干着急。
比如在《国土安全》中,调查员卡莉想尽办法要挖出海军陆战队中士布罗迪的真实身份。而布罗迪家的车库里没有安装摄像头,这里成为了死角。
这时编剧别有用心地让观众看到布罗迪在自家车库里拉开卷帘门,铺上了一小块地毯进行礼拜。观众都知道布罗迪在干什么,而卡莉不知道,她只有急得团团转的份。
当然这个饵不能放得太多,对于布罗迪真正的秘密,只有几个闪回画面,却牢牢勾住观众,让观众猜测。
更高级钩子是多头的(像海钓鱿鱼用的钩子)。美剧中一般保持三到四条故事线索(也就是钩子)围绕主人公齐头并进。从故事起点出发,一般会一点一点放钩(增加新的人物和新的故事线索)的办法,来吸引观众注意力。有时候,次要人物会随剧情进展“消失”,新的人物会加入进来,保持故事结构布局的平衡,制造新的冲突。如果需要,“消失”的人物还可以重新加入。
在这各色钩子的丛林中,你能逃脱的可能将很小。
创作——基本演绎法
美国作家罗根·希尔在《纽约客》上发表过一篇名为《How to Write a TV Drama》的文章,告诉我们美剧创作的秘诀:
从草根人物写起,让他正值中年。35岁到55岁的草根人物通常过着安静而绝望的生活,被一双幼子和郊区家宅所牵绊。这些主人公将遭遇中年危机、感情纠葛,并承受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如《大西洋帝国》中的纳吉·汤姆森)。
让他疾病缠身,有着惨痛的回忆。草根人物与恶魔之间有一个区别:尽管平凡的主角行为笨拙,观众们仍然能够理解并支持他们。所以,让你的主角患上一种任何人都会得的病(如《绝命毒师》中的沃尔特·怀特)。
让他精于工作。观众不必喜欢一位平凡的主角,但必须对他过目不忘。如果一个角色在某方面具有超乎异常的才华,观众会宽恕他的风流韵事,或是谋杀罪行。所以,让主角成为所在领域的顶尖高手,比如会编写广告(《广告狂人》中的唐·德雷柏)。
给他一个秘密。如果主角的有些东西不让家人知道——不管是冰毒生意、风流韵事和偷来的身份(《黑吃黑》中的lucas),这便为处理“人类内心的自身冲突”提供了简单明确的抓手。秘密也会推动故事发展:最终配偶会发现秘密,并将他驱逐出家门,他所剩无几的一点儿稳定被连根拔起。
当然,还需要偶尔来点儿滑稽场面,让人放松放松……
现在,我们一起来写一出美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