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跃跃欲试的心情是一直都存在的吧?对于林少华来说。 几乎所有村上春树的作品都是由林少华翻译过来的。日积月累,他们如同拥有了共同的灵魂,语言的转换并不只是一次搬运而已,倘若没有两个人在同一颗灵魂的深处暗自击掌,他们也就无法成就彼此——1989年,林少华完成了《挪威的森林》的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第一次拥有了中国读者。林少华迄今为止一共完成了八十多部作品的翻译,其中,一半来自村上春树。 说得稍微浮夸一点,他始终以村上背后的那个男性的面貌出现——译者,总是托起巨人的那一双臂膀,而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总是巨人。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又会遇到那么多出色的翻译家,就像福克纳之于李文俊,莎士比亚之于朱生豪,《麦田的守望者》之于年轻而早逝的孙仲旭——在尽可能无限接近原作者的道路上,出色的译者,总是最先抵达的那一个。 在完成一部小说的翻译之后,如果,还有更多的情感无处安放,那该如何是好。 在《挪威的森林》中,林少华是这样译出关于萤火虫的一段文字的,“我开始回想,最后一次看见萤火虫是什么时候呢?在什么地方呢?沉沉暗夜的水流声传来了,青砖砌成的老式水门也出现了……水门内的积水潭上方,交织着数百只之多的萤火虫。萤火虫宛如正在燃烧的火星一样辉映着水面。不过,较之过去的数百只,渡边似乎更在意敢死队送给他的一只……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方向的灵魂在漆黑厚重的夜色中彷徨。” 林少华在他的散文《那片有萤火虫的山坡》中写到,“我则相反,较之那一只,更在意过去那数百只。” 以散文家面貌出现的林少华可以更为自由一些。所有的语言与思想都无须从另一个人的脑袋里折返迂回,如果我们的内心足够丰沛了,我们就要兀自绽放——《异乡人》,可以视为林少华多年翻译生涯中的一次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