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雪根 1957年4月2日,正是江南“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的季节,这一天,浙江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化的钢铁企业浙江钢铁厂(杭钢的前身),正式破土动工,开挖京杭大运河连接工厂水运全长3150米、深3米的内河支流段(俗称杭钢河)。正是这一天,来自各地数以千计的建设者们,人头簇拥,挥镐担土,掀开了建设杭钢的序幕。 24天时间 搬走了40多万方土石 全靠肩挑手抬 浙江,素有手工冶炼钢铁的悠久历史。有“刚柔相济、削铁如泥”之称的龙泉宝剑,在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炼制。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吴越在春秋后期,最先发明了渗碳钢的冶炼技术。东晋南朝时,浙江的炼铁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上虞人谢平,发明了杂炼生鍒法,被称为“中国绝手”。会稽郡(今浙江绍兴)是南方冶炼技术较高的地方。明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曾记载了杂炼生鍒的冶炼方法。在近代炼钢法应用之前,它是一种进步的冶炼技术。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后几年,浙江由于没有自己的钢铁厂,缺钢少铁矛盾十分突出。1956年初,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共浙江省委提议开发绍兴漓渚和余杭闲林埠铁矿,建设浙江地方钢铁工业。党的八大期间,省委第一书记江华、书记林乎加等,下了“勒紧裤腰带定要建个钢铁厂”的决心,建厂的地址在备选的5个中选用了杭州东北郊的半山(当时属杭县管辖)。笔者在杭钢工作时,曾写过杭钢的历史,对这一段历史略有了解。党的八大以后,中央有个方针,叫做大中小并举,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就是中央办钢铁厂,地方有条件的也要办一个钢铁厂。 建设者们用24天时间,搬走了一座名叫胡南山的小山,40多万方土石,全部靠肩挑手抬运走。1958年2月26日7时7分,提前一个月建成的浙江钢铁厂82m3一号高炉炼出了第一炉铁水,工人们用这炉铁水浇铸了“第一高炉出铁纪念”铁块,背面有一句口号“十五年赶超英国”。两个月后,5月17日上午10时30分,浙钢一号转炉炼出了第一炉钢水。 往事如烟,59年的风雨历程 创业不易,建设中不按科学办事更可怕。大跃进时大干快上的积弊就曾酿造了一起重大恶性事故,惊动了全国。1958年11月13日,上午9时40分,正在施工中的半钢合金钢车间(又称第二炼钢车间)南端的8间厂房突然倒塌,致使包括从重工业部调来的炼钢工程师肖国华在内的18人不幸身亡,19人受伤。事故有时就像传染病一样可怕。当年12月上旬,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分管财贸、经济、基建的国务院副总理陈云,闻讯后,风尘仆仆,从武汉赶到杭州。12月16日,陈云在浙江省副省长吴宪的陪同下到了杭钢发生事故的现场,问得很仔细,事故当时发生的情况怎么样?有多少人伤亡?原因是什么?有什么教训?然后,12月23日至26日,他在杭州召开了一个全国工业建设、基本建设的现场会,会议中心议题是:“加强安全,防止麻痹思想,杜绝重大人身伤亡事故”。此事,在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由钟桂松等主编的《陈云在浙江》一书附录中有记载。 岁月流金,炼钢也炼人,杭钢人谱写了一曲曲“以钢铁意志做人、建业、报国”的华美乐章。1959年3月11日,为抢救煤气中毒的高炉卷扬机工龚阿芳而牺牲的梁福正,是其中的一个英雄典范人物。梁福正原为河南省舞阳县梁八台村人,落籍北京,1917年12月出生的他,幼年家境困苦,曾流浪他乡讨过饭。1936年19岁时,他被抽丁入国民党二十九军三十九旅七一七团二营三连任通信兵。次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二十九军在全国抗日浪潮推动下奋起抗日,梁福正在与日军作战中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后被掳至石景山制铁所当苦力,从而开始了他漫长的钢铁工人生涯。1949年后,他是北京石景山钢铁厂(即首钢前身)第一位从工人中提拔起来的值班主任。1958年2月,调来杭州半山钢铁厂任炼铁车间副主任,时为杭州市人民代表、杭州市人民委员会委员。梁福正牺牲时年仅43岁。1959年3月2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梁福正为烈士,他的英雄业绩被载入《浙江省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牺牲烈士英名录》,编号为0一4一49。 斗转星移,在59年的风雨历程中,杭钢的厂名曾几经改名、更名,一般人可能不太清楚:1956年2月,中共浙江省委决定筹建浙江钢铁厂,9月成立浙江钢铁厂筹备处,1958年3月,任命周晓江为浙江钢铁厂厂长,6月,浙江钢铁厂绍兴分厂单独划出后,7月,浙江钢铁厂改名为半山钢铁厂。1966年12月,半山钢铁厂改名为杭州钢铁厂。1994年10月,杭钢集团和集团公司成立。1995年10月,杭钢与浙江省冶金工业总公司合并,成立浙江冶金集团,母公司重组后仍称杭钢集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