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4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6: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建德大同投资50亿浇灌“稻花香”
一抒胸臆绘富春
西溪湿地登上《美丽中国》邮票
“爬”了5米高,走了60年 亭子村“高升”记
盘活存量 集聚产业
四个人两对夫妻 一个温暖的“家” 淳安有个“夫妻警务站”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爬”了5米高,走了60年 亭子村“高升”记
2016-04-27
亭子村将变身湿地公园(效果图)。
村民在搬家。

驻临安记者 管光前 通讯员 张雯君

从平均海拔29米搬迁到海拔34米,如龙村人花了60年。

近日,临安板桥镇如龙村最后11户村民搬离他们居住了近60年的旧屋,即将住进比旧村海拔高5米左右的如龙亭子移民安置小区。至此,如龙村283户村民均已悉数“升迁”,住进“高第”。

“高升”是为了躲避水患之苦。

如龙村2008年由如龙和亭子两个村合并而成。此次“高升”的就是合并前的亭子村。亭子村位于青山湖库区南岸,全村海拔最低的28米,最高处30.5米。该村原本最低洼的部位是比青山水库最高防洪水位高出数米的,因为青山水库在刚建成时,大坝坝高仅26米。1959年修建水库时,考虑到水库将来的扩容和汛期的安全,亭子村村民曾被整体移民至库区北岸的青山乡民主村。但亭子人嫌“新村”土地贫瘠,又陆续返回亭子村居住。

最初的青山水库是一座土坝,日常蓄水在24米左右,就算汛期来临,山洪溢坝,亭子村也不会有水患之忧。1991年,水库土坝改建为水泥坝,最高防洪水位抬升至33米,亭子村便成了逢汛易涝的淹没区。

每年汛期来临,亭子村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民房被淹。村民印象中最厉害的是1996年的“6·30”洪灾,整个村几乎集体遭遇“灭顶之灾”。所以,每年入汛,亭子村就成了临安市镇两级政府格外操心的“重点防汛部位”。

2012年3月,临安启动青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为彻底解除亭子村村民的水患之苦,亭子村移民工程作为综保工程的一号民生工程,率先着手规划建设。离亭子村不远处一块比亭子村平均海拔高出五、六米的坡地,成了亭子人新的聚居地。政府按照“先迁多奖励,后迁少奖励”的原则,推进老村拆迁。

历经三年多的拆迁安置和建设,近日,最后11户亭子村农户搬离了旧宅,他们的旧屋被集中拆除。青山湖综保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腾空后,亭子村将利用板桥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建设集景观和净污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亭子移民安置小区占地234亩,共建有联体排屋128幢,将安置356户村民。所有联排均为2户一幢,每户三层楼。小区征地、三通一平和房屋规划均由政府统一进行,村民自行建设。今年,小区还要建一幢公寓,计划安置30户村民。还将着手绿化,修建围墙和出入口,“建设移民小区总投资估计要1个亿,摊到每户家庭,相当于户均投资7万元。我们要把小区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青山湖综保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来到安置小区采访时,村民蔡金福正坐在新家门前喝茶。他是亭子村最早签约入驻移民小区的村民之一。两年前,旧屋拆除后,补偿款加奖励,蔡金福一共拿了60万元,他自己添了60万元,给自己和两个女儿各建了一幢排屋。

“新房里住着到底舒服的,去年降雨那么厉害,一点事都没有,现在安耽了。”回想“6·30”洪灾自家的老屋淹到一楼天花板,蔡金福感慨不已。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爬”了5米高,走了60年 亭子村“高升”记
2016-04-27
亭子村将变身湿地公园(效果图)。
村民在搬家。

驻临安记者 管光前 通讯员 张雯君

从平均海拔29米搬迁到海拔34米,如龙村人花了60年。

近日,临安板桥镇如龙村最后11户村民搬离他们居住了近60年的旧屋,即将住进比旧村海拔高5米左右的如龙亭子移民安置小区。至此,如龙村283户村民均已悉数“升迁”,住进“高第”。

“高升”是为了躲避水患之苦。

如龙村2008年由如龙和亭子两个村合并而成。此次“高升”的就是合并前的亭子村。亭子村位于青山湖库区南岸,全村海拔最低的28米,最高处30.5米。该村原本最低洼的部位是比青山水库最高防洪水位高出数米的,因为青山水库在刚建成时,大坝坝高仅26米。1959年修建水库时,考虑到水库将来的扩容和汛期的安全,亭子村村民曾被整体移民至库区北岸的青山乡民主村。但亭子人嫌“新村”土地贫瘠,又陆续返回亭子村居住。

最初的青山水库是一座土坝,日常蓄水在24米左右,就算汛期来临,山洪溢坝,亭子村也不会有水患之忧。1991年,水库土坝改建为水泥坝,最高防洪水位抬升至33米,亭子村便成了逢汛易涝的淹没区。

每年汛期来临,亭子村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民房被淹。村民印象中最厉害的是1996年的“6·30”洪灾,整个村几乎集体遭遇“灭顶之灾”。所以,每年入汛,亭子村就成了临安市镇两级政府格外操心的“重点防汛部位”。

2012年3月,临安启动青山湖综合保护工程建设,为彻底解除亭子村村民的水患之苦,亭子村移民工程作为综保工程的一号民生工程,率先着手规划建设。离亭子村不远处一块比亭子村平均海拔高出五、六米的坡地,成了亭子人新的聚居地。政府按照“先迁多奖励,后迁少奖励”的原则,推进老村拆迁。

历经三年多的拆迁安置和建设,近日,最后11户亭子村农户搬离了旧宅,他们的旧屋被集中拆除。青山湖综保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腾空后,亭子村将利用板桥镇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建设集景观和净污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湿地公园。

亭子移民安置小区占地234亩,共建有联体排屋128幢,将安置356户村民。所有联排均为2户一幢,每户三层楼。小区征地、三通一平和房屋规划均由政府统一进行,村民自行建设。今年,小区还要建一幢公寓,计划安置30户村民。还将着手绿化,修建围墙和出入口,“建设移民小区总投资估计要1个亿,摊到每户家庭,相当于户均投资7万元。我们要把小区建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青山湖综保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记者来到安置小区采访时,村民蔡金福正坐在新家门前喝茶。他是亭子村最早签约入驻移民小区的村民之一。两年前,旧屋拆除后,补偿款加奖励,蔡金福一共拿了60万元,他自己添了60万元,给自己和两个女儿各建了一幢排屋。

“新房里住着到底舒服的,去年降雨那么厉害,一点事都没有,现在安耽了。”回想“6·30”洪灾自家的老屋淹到一楼天花板,蔡金福感慨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