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4月2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6: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建德大同投资50亿浇灌“稻花香”
一抒胸臆绘富春
西溪湿地登上《美丽中国》邮票
“爬”了5米高,走了60年 亭子村“高升”记
盘活存量 集聚产业
四个人两对夫妻 一个温暖的“家” 淳安有个“夫妻警务站”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依托万亩生态基地,粮食生产“状元镇”有大动作——
建德大同投资50亿浇灌“稻花香”
2016-04-27

本报讯(通讯员 胡媛媛 别阳军 驻建德记者 李牡娇)300亩国家级高产示范区核心,100亩葡萄采摘游园,100亩少年儿童农业科普教育和亲子农事体验快乐农场,50亩五彩大地艺术示范园……昨天,建德西部重镇大同传出消息,该镇计划在3年内投资50亿元,依托万亩生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面打造集高效生态农业、粮食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民宿等功能为一体的“稻花香”特色小镇。

“大同镇是杭州市粮食生产状元镇,省市县级粮食功能区面积达1.5万亩,分布于双溪两岸,土地肥沃,联片集中,水利设施配套,路电网齐全。”该镇负责人介绍,此次创建“稻花香”特色小镇的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

其中,一产有优质稻米、有机稻米生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建设300亩省级粮油新品种示范基地,300亩鸭稻共育、蛙稻共育、稻田养鱼农作制度试验示范基地,100亩有机稻生产试验基地,50亩建德台湾稻米合作交流示范园,100亩草莓采摘游园等10大功能区块。

二产包含粮食、果蔬、植物油等名优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来料加工形式生产稻草工艺品、农产工艺品、民俗产品和旅游产品,配套建设来料加工一条街。

三产建设以古镇民俗风情,农耕生活体验,油菜、水稻、紫云英等农作大地艺术景色为主的旅游功能区,融入建德5A级大景区建设;建设名优特有机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徽派特色民居,发展民宿、农家乐;建设畲乡民俗展示中心和农耕文化公园;开发大同民间故事,发掘徽商文化、新安文化。

“大同农业基础雄厚,人文底蕴丰富浓郁。”大同镇负责人说,全镇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其中省级优秀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粮食生产占比达5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5%。区域内建有万亩国家粮食高产示范基地,还有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中心2处,粮食生产科技综合运用水平高。通过稻鸭共育、稻蛙共育、稻田养鱼等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生态、优质、高效的“千斤粮,万元钱”粮食生产新模式面积不断扩大,现代生物、物理植保防控技术设施构成田园新风景。同时,以民歌、三月三“染乌饭”为代表的畲族民俗保留至今,并成为畲族民众原生态艺术的真实写照;毛竹雕花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蓑衣、桥灯龙头以及稻草编织传统工艺仍在大同有迹可循,劳村二月八庙会,畲族对山歌这些传统农耕节,保留了传统农耕质朴又神秘的色彩;大同物资交流会,上马竹笋节,畲乡文化周等融入了新时代的三农元素;还有大同的“肉圆”、麻糍、千层糕等特色食品享誉内外。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建设方案,省级粮油新品种示范基地和蛙稻共育等农作制度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已开工,2017年6月底前将完成核心区块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道路、建筑、河道水系、景观节点打造,争取在2018年底前完成。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依托万亩生态基地,粮食生产“状元镇”有大动作——
建德大同投资50亿浇灌“稻花香”
2016-04-27

本报讯(通讯员 胡媛媛 别阳军 驻建德记者 李牡娇)300亩国家级高产示范区核心,100亩葡萄采摘游园,100亩少年儿童农业科普教育和亲子农事体验快乐农场,50亩五彩大地艺术示范园……昨天,建德西部重镇大同传出消息,该镇计划在3年内投资50亿元,依托万亩生态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全面打造集高效生态农业、粮食精深加工、休闲观光旅游、农耕文化体验、乡村民宿等功能为一体的“稻花香”特色小镇。

“大同镇是杭州市粮食生产状元镇,省市县级粮食功能区面积达1.5万亩,分布于双溪两岸,土地肥沃,联片集中,水利设施配套,路电网齐全。”该镇负责人介绍,此次创建“稻花香”特色小镇的项目涵盖了一二三产。

其中,一产有优质稻米、有机稻米生产,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建设300亩省级粮油新品种示范基地,300亩鸭稻共育、蛙稻共育、稻田养鱼农作制度试验示范基地,100亩有机稻生产试验基地,50亩建德台湾稻米合作交流示范园,100亩草莓采摘游园等10大功能区块。

二产包含粮食、果蔬、植物油等名优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以来料加工形式生产稻草工艺品、农产工艺品、民俗产品和旅游产品,配套建设来料加工一条街。

三产建设以古镇民俗风情,农耕生活体验,油菜、水稻、紫云英等农作大地艺术景色为主的旅游功能区,融入建德5A级大景区建设;建设名优特有机生态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徽派特色民居,发展民宿、农家乐;建设畲乡民俗展示中心和农耕文化公园;开发大同民间故事,发掘徽商文化、新安文化。

“大同农业基础雄厚,人文底蕴丰富浓郁。”大同镇负责人说,全镇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其中省级优秀示范性专业合作社2家;通过土地流转,规模粮食生产占比达5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75%。区域内建有万亩国家粮食高产示范基地,还有省级农作物品种展示中心2处,粮食生产科技综合运用水平高。通过稻鸭共育、稻蛙共育、稻田养鱼等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生态、优质、高效的“千斤粮,万元钱”粮食生产新模式面积不断扩大,现代生物、物理植保防控技术设施构成田园新风景。同时,以民歌、三月三“染乌饭”为代表的畲族民俗保留至今,并成为畲族民众原生态艺术的真实写照;毛竹雕花至今已有200余年历史,蓑衣、桥灯龙头以及稻草编织传统工艺仍在大同有迹可循,劳村二月八庙会,畲族对山歌这些传统农耕节,保留了传统农耕质朴又神秘的色彩;大同物资交流会,上马竹笋节,畲乡文化周等融入了新时代的三农元素;还有大同的“肉圆”、麻糍、千层糕等特色食品享誉内外。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建设方案,省级粮油新品种示范基地和蛙稻共育等农作制度试验示范基地项目已开工,2017年6月底前将完成核心区块农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道路、建筑、河道水系、景观节点打造,争取在2018年底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