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4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3:西湖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去民勤
导 读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1,
去民勤
潘宁
2016-04-22

去民勤。

短短五日,我们的眼睑如同被一阵风吹掉一样——我们的视野似乎没有了生理意义上的束缚,这是最强烈的感受。

呈现在眼前的地貌、植被,那些肤色黝黑的人们脸上的神情和他们说出的方言唤醒了我们不曾体验过的情感。这五天是情感和视线一同被放大的五天,我们是带着一些使命和一些任务去民勤的,然而当我们踏在那样的大地上,使命和任务这样的字眼竟然使我们有几分汗颜,苍穹之下,白日孤悬,地平线像是被宇宙吞进了自己的腹中,我们只剩下对眼前这辽阔天地的无限敬畏。

2,

这是我们连续第六年出发去民勤了。每年四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出发,向着西北偏北出发,已然约定俗成。

我们是一个群体,六年来这个群体始终有混凝土般的坚固,这早已是一个不能打破的壁垒,内部凝结着一些信念和愿望。组成这个群体的人员,每年都不尽相同,我们称他们为“种梭梭的志愿者”。出发之前,我们都互不相识;回来以后,每个人都惺惺相惜。

这个牢固的群体每年都会衍生出一些不一样的细节。譬如今年的志愿者里面有一对来自萧山的伉俪,先生叫老沈,夫人叫林姐,出发当天,早上六点的机场高速公路突然浓雾大作,交警紧急封道,林姐急得差点跟交警翻脸。出发去兰州的飞机将在早上七点四十五分起飞,老沈和林姐急中生智,征得交警同意后,两人爬下高速公路路基,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庄,有一个村民愿意抄小路送他们去机场,热心的林姐塞给这个从天而降的司机两百元,敦促他开得尽量快一点。然而他们还是没有赶上班机最后的值机期限。大部队从他们的头顶上轰然飞走了,向着西北偏北方向。1963年出生的林姐有着无限的乐观主义精神,她立刻将两张机票退掉,因为之前购买的是特价机票,没法改签,随后又买到了下午两点飞往兰州中川机场的机票。下午五点,夫妻两人抵达兰州,又搭上出租车往武威方向赶路,从机场到武威要走3个小时,武威到民勤,又得开上两个小时,他们到达大部队入驻的民勤县立国宾馆时,已近午夜。一路颠簸,林姐还是开心得不行,因为终于可以和大部队一起,在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去大漠上种梭梭了。

作为志愿者,林姐这一次是以她女儿的名义为我们的“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捐款七万元,可以在民勤的沙地上种梭梭一百亩。

3,

民勤在哪里?

虽然为了“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我们一去再去,几乎与候鸟相似。然而民勤究竟在哪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那里依然像一个谜。

那天,飞机即将降落在兰州中川机场,舷窗外的景象,令人目瞪口呆。这是有生以来最肃穆的一次降落,西北偏北,沙丘一望无际,我觉得我们不是降落而是将要被巨大的寂静所吞没。飞机又一次右倾拉起,沙漠即将倒悬,像无垠的壁画。

那个叫马俊河的年轻人,站在民勤之外一百多公里的武威长途汽车站迎接我们。

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正变得日益沉稳。作为“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发起人之一,六年来,我们的“拯救民勤·绿色传递”连续报道中已经对他有过堪称连篇累牍的报道。西北,下午五点,太阳的光线十分遒劲,马俊河从明亮的光线里向我们走来,他的眼睛里透着强烈又不动声色的光芒,牙齿雪白而皮肤黝黑粗糙,这是一个西北男人出现的瞬间,带着沉默和力量。

事实上马俊河相当能说会写。

他在微信上叫“苏武新牧”,而民勤县正是从行政意义上管辖着东湖、西渠、苏武等18个乡镇。作为拯救民勤、改善民勤沙漠化进程中的重要一员,马俊河取名“苏武新牧”的用意是再明了不过的。通过这几年的治沙行动,他对家乡的新面貌是喜爱有加的。十天前,他在朋友圈上发过一张苜蓿的照片,作为一种作物,苜蓿在马俊河的家乡有比较大的种植面积,那一丛丛紧贴土地的小叶子散发着可喜的绿色,在沙漠边上,被风吹拂,簌簌作响。马俊河在那天的朋友圈上写道,“冷兵器时代的战车燃料,重要的战略物资,诸葛亮六出祁山中打仗之外,最爱干的事。乡里人说城里人,我们好不容易能吃上肉了,你们却开始吃草了。这个燃料和战略物资、被武侯喜爱的东西,它就是苜蓿,今天的下饭菜。”

从浩渺的历史长卷与地理意义上出发,甘肃民勤是值得被一提再提的。从空中俯瞰,民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像一把倔强的楔子,默然嵌于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东周时期,民勤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县境设置武威县、宣威县,三国时期被马超、韩遂占据,称作“关西”。那天,我们的长途汽车在通往民勤的途中经过武威凉州,车上的男同胞一阵沸腾,这些从小就读过《三国演义》的男人们怎么能不激动呢,三国时,凉州董卓率领的西凉军,曾纵横大半个中国,无人能敌,如果不是败于内斗,就没有曹操什么事情了。“简单说,凉州有多伟大,西安城、北京城就是仿凉州建的!”

4,

嵌入在两大沙漠之间的民勤是多么顽强啊。

治沙行动从政府到民间持续展开着,马俊河只是民勤众多治沙大军中的一员。机缘巧合,我们正好选择了马俊河作为整个民勤县这近十年沙漠治理行动中的一个出色的样本。

我们好奇地问马俊河,马俊河,民勤这两年的沙尘暴是不是没有刮得那么频繁了?马俊河回答,是的。

刚到民勤的第二天,马俊河就通知我们,一股沙尘暴从甘肃酒泉那里起来了,估计凌晨会到民勤。

我们提心吊胆又十分好奇地度过了沙尘暴来袭的前夜。结果,第二天起来,县城的天空湛蓝,阳光剪碎树影。我们问小马,说好的沙尘暴呢?马俊河笑笑,不说话。

下午开始种梭梭。接近劳动尾声时,沙漠上的天色开始黯淡下来,风起,巨大而没有任何方向,有雨点飘落,像眼泪一样,一会儿就戛然而止。我们开始撤离,回到昌宁村,坐上回县城的中巴。这时候,沙尘暴开始袭来。

如何形容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沙尘暴呢?我们的诗人李郁葱说,沿途,是风的形状,树的呜咽。马俊河打趣说,这只是一次轻微的扬尘天气。后来前方能见度不足100米,马俊河说,黑山老熊来了。不足50米,他说,老黑山老熊来了。

志愿者土根在微信中写道,“幸好我们在最大的风到来之前离开了。见到了大漠的铁血和怒吼前的平静。”

马俊河说这几年民勤沙尘暴来袭的频率已经降低了许多,“以前站在风沙里,我们都看不见自己的手。”那些梭梭和梭梭以外的防沙植物正在起到越来越巨大的作用。民勤的那条叫“青土湖”的水域面积已经得到回升,水鸟也会经过,栖息,舞蹈,旋而飞走。

寄生于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也生长得形势喜人。它们柔软巨大,营养价值颇高。它们和那些沙地里的蜜瓜一起,被马俊河他们以电商的模式销往全国各地。马俊河眼下还是民勤县电商协会的副会长。

5,

民勤我们还会再去。

在甘肃当地,人们有这样的谚语,“金张掖,银武威。”

那么民勤又是什么呢?

民勤是沉静羞怯而富有力量的。一把楔子能有多大呢?然而它有向下的力量,沉着,坚深,以及无限的倔强。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1,
去民勤
潘宁
2016-04-22

去民勤。

短短五日,我们的眼睑如同被一阵风吹掉一样——我们的视野似乎没有了生理意义上的束缚,这是最强烈的感受。

呈现在眼前的地貌、植被,那些肤色黝黑的人们脸上的神情和他们说出的方言唤醒了我们不曾体验过的情感。这五天是情感和视线一同被放大的五天,我们是带着一些使命和一些任务去民勤的,然而当我们踏在那样的大地上,使命和任务这样的字眼竟然使我们有几分汗颜,苍穹之下,白日孤悬,地平线像是被宇宙吞进了自己的腹中,我们只剩下对眼前这辽阔天地的无限敬畏。

2,

这是我们连续第六年出发去民勤了。每年四月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出发,向着西北偏北出发,已然约定俗成。

我们是一个群体,六年来这个群体始终有混凝土般的坚固,这早已是一个不能打破的壁垒,内部凝结着一些信念和愿望。组成这个群体的人员,每年都不尽相同,我们称他们为“种梭梭的志愿者”。出发之前,我们都互不相识;回来以后,每个人都惺惺相惜。

这个牢固的群体每年都会衍生出一些不一样的细节。譬如今年的志愿者里面有一对来自萧山的伉俪,先生叫老沈,夫人叫林姐,出发当天,早上六点的机场高速公路突然浓雾大作,交警紧急封道,林姐急得差点跟交警翻脸。出发去兰州的飞机将在早上七点四十五分起飞,老沈和林姐急中生智,征得交警同意后,两人爬下高速公路路基,进了附近的一个村庄,有一个村民愿意抄小路送他们去机场,热心的林姐塞给这个从天而降的司机两百元,敦促他开得尽量快一点。然而他们还是没有赶上班机最后的值机期限。大部队从他们的头顶上轰然飞走了,向着西北偏北方向。1963年出生的林姐有着无限的乐观主义精神,她立刻将两张机票退掉,因为之前购买的是特价机票,没法改签,随后又买到了下午两点飞往兰州中川机场的机票。下午五点,夫妻两人抵达兰州,又搭上出租车往武威方向赶路,从机场到武威要走3个小时,武威到民勤,又得开上两个小时,他们到达大部队入驻的民勤县立国宾馆时,已近午夜。一路颠簸,林姐还是开心得不行,因为终于可以和大部队一起,在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去大漠上种梭梭了。

作为志愿者,林姐这一次是以她女儿的名义为我们的“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捐款七万元,可以在民勤的沙地上种梭梭一百亩。

3,

民勤在哪里?

虽然为了“拯救民勤·绿色传递”活动我们一去再去,几乎与候鸟相似。然而民勤究竟在哪里?对于大部分人而言,那里依然像一个谜。

那天,飞机即将降落在兰州中川机场,舷窗外的景象,令人目瞪口呆。这是有生以来最肃穆的一次降落,西北偏北,沙丘一望无际,我觉得我们不是降落而是将要被巨大的寂静所吞没。飞机又一次右倾拉起,沙漠即将倒悬,像无垠的壁画。

那个叫马俊河的年轻人,站在民勤之外一百多公里的武威长途汽车站迎接我们。

1981年出生的马俊河正变得日益沉稳。作为“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发起人之一,六年来,我们的“拯救民勤·绿色传递”连续报道中已经对他有过堪称连篇累牍的报道。西北,下午五点,太阳的光线十分遒劲,马俊河从明亮的光线里向我们走来,他的眼睛里透着强烈又不动声色的光芒,牙齿雪白而皮肤黝黑粗糙,这是一个西北男人出现的瞬间,带着沉默和力量。

事实上马俊河相当能说会写。

他在微信上叫“苏武新牧”,而民勤县正是从行政意义上管辖着东湖、西渠、苏武等18个乡镇。作为拯救民勤、改善民勤沙漠化进程中的重要一员,马俊河取名“苏武新牧”的用意是再明了不过的。通过这几年的治沙行动,他对家乡的新面貌是喜爱有加的。十天前,他在朋友圈上发过一张苜蓿的照片,作为一种作物,苜蓿在马俊河的家乡有比较大的种植面积,那一丛丛紧贴土地的小叶子散发着可喜的绿色,在沙漠边上,被风吹拂,簌簌作响。马俊河在那天的朋友圈上写道,“冷兵器时代的战车燃料,重要的战略物资,诸葛亮六出祁山中打仗之外,最爱干的事。乡里人说城里人,我们好不容易能吃上肉了,你们却开始吃草了。这个燃料和战略物资、被武侯喜爱的东西,它就是苜蓿,今天的下饭菜。”

从浩渺的历史长卷与地理意义上出发,甘肃民勤是值得被一提再提的。从空中俯瞰,民勤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像一把倔强的楔子,默然嵌于巴丹吉林与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东周时期,民勤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创造了“沙井文化”。西汉武帝时,在县境设置武威县、宣威县,三国时期被马超、韩遂占据,称作“关西”。那天,我们的长途汽车在通往民勤的途中经过武威凉州,车上的男同胞一阵沸腾,这些从小就读过《三国演义》的男人们怎么能不激动呢,三国时,凉州董卓率领的西凉军,曾纵横大半个中国,无人能敌,如果不是败于内斗,就没有曹操什么事情了。“简单说,凉州有多伟大,西安城、北京城就是仿凉州建的!”

4,

嵌入在两大沙漠之间的民勤是多么顽强啊。

治沙行动从政府到民间持续展开着,马俊河只是民勤众多治沙大军中的一员。机缘巧合,我们正好选择了马俊河作为整个民勤县这近十年沙漠治理行动中的一个出色的样本。

我们好奇地问马俊河,马俊河,民勤这两年的沙尘暴是不是没有刮得那么频繁了?马俊河回答,是的。

刚到民勤的第二天,马俊河就通知我们,一股沙尘暴从甘肃酒泉那里起来了,估计凌晨会到民勤。

我们提心吊胆又十分好奇地度过了沙尘暴来袭的前夜。结果,第二天起来,县城的天空湛蓝,阳光剪碎树影。我们问小马,说好的沙尘暴呢?马俊河笑笑,不说话。

下午开始种梭梭。接近劳动尾声时,沙漠上的天色开始黯淡下来,风起,巨大而没有任何方向,有雨点飘落,像眼泪一样,一会儿就戛然而止。我们开始撤离,回到昌宁村,坐上回县城的中巴。这时候,沙尘暴开始袭来。

如何形容我们第一次遇到的沙尘暴呢?我们的诗人李郁葱说,沿途,是风的形状,树的呜咽。马俊河打趣说,这只是一次轻微的扬尘天气。后来前方能见度不足100米,马俊河说,黑山老熊来了。不足50米,他说,老黑山老熊来了。

志愿者土根在微信中写道,“幸好我们在最大的风到来之前离开了。见到了大漠的铁血和怒吼前的平静。”

马俊河说这几年民勤沙尘暴来袭的频率已经降低了许多,“以前站在风沙里,我们都看不见自己的手。”那些梭梭和梭梭以外的防沙植物正在起到越来越巨大的作用。民勤的那条叫“青土湖”的水域面积已经得到回升,水鸟也会经过,栖息,舞蹈,旋而飞走。

寄生于梭梭根部的肉苁蓉也生长得形势喜人。它们柔软巨大,营养价值颇高。它们和那些沙地里的蜜瓜一起,被马俊河他们以电商的模式销往全国各地。马俊河眼下还是民勤县电商协会的副会长。

5,

民勤我们还会再去。

在甘肃当地,人们有这样的谚语,“金张掖,银武威。”

那么民勤又是什么呢?

民勤是沉静羞怯而富有力量的。一把楔子能有多大呢?然而它有向下的力量,沉着,坚深,以及无限的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