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4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12:改革论坛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论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杭州行动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杭州行动
2016-04-2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场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作为市场机制先发地区和全国民营经济强市,作为中国“GDP万亿元俱乐部”的新成员,这种紧迫感,早已融入杭州经济发展的血液中——10.2%的增速、万亿元的新起点,其背后折射出整个“十二五”期间杭州经济的提质增效。从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平台上“洋奶粉”等舶来品的热销,到杭产“马桶盖”出口在日本受国人热捧……这些信息,无一不拨动着杭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神经。

去年12月,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确立了“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不断增强发展动力”目标。今年2月26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降成本、减负担、去产能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通过制度供给为其保驾护航。4月1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把“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列为今年重点改革任务。而作为市场的主体,不少杭商也在完善供给侧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面对这一时代命题,且听杭州如何回答——

政府:“有形之手”有作为

奔跑多年后,杭州跨过万亿元GDP门槛,增速时隔3年重返两位数,达到10.2%。

面对新的一年、新的挑战,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所说:新一年杭州要扬优势补短板,将供给侧改革抓好,使得杭州的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有可持续性。

在这“三个更”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通过制度供给为其保驾护航——“五证合一”、27条人才新政、27条创业就业新政、32条减负新政……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搬开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激发企业创新成燎原之势

时间就是财富。早在2014年,杭州率先试点“五证一章”联发,将审批时限由原先法定的6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2015年5月,杭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企业登记模式进行创新,推行“五证合一”。2015年5月15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出全省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让企业从“110米栏”跨栏跑真正变成“百米跑”冲刺。

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金融等要素供给不可或缺。

2015年初,杭州出台了含金量极高的“人才新政27条”,其内容涵盖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其中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最高可获1亿元项目资助。

杭州还积极帮助企业融资,更在今年3月初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降成本、减负担、去产能,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推进去产能、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保障措施8个方面,意在形成政策“组合拳”,让企业“轻装上阵”。经初步测算,这一揽子为企业减负的新政,惠企金额将达270亿元。“这是近几年杭州出台的含金量最高的政策,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杭州实体经济发展。”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

一系列新政的出台,不仅力度大,立意也很深远:一方面加大了对低端和过剩产能的淘汰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边破边立,推进供给侧改革,杭州既做好减法、除法、又做好加法、乘法,形成新的有效供给

推进供给侧改革,基础是配优资源。

随着“两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杭州更加坚定地认识到,跨境电商打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通道:通过大数据沉淀,使得国际贸易更加公开精准透明,剔除传统贸易不得不面对的进出口商、代理商等多道关卡,让制造端直达客户零售端,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创制培育中国制造自主品牌。与此同时,也可以倒逼企业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物流仓储,进行一场重构革命。

杭州抓住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发挥市场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造产学研创新利益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让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企业走。

30公里长的城西科创大走廊上,集聚了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阿里巴巴等诸多资源,今后还要引进和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梦想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蓬勃兴起,这些要素集聚的特色小镇,为杭州新常态下持续中高速发展打开了无限空间。

推进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提升发展质效。

纵观钱塘江两岸,连续几年来,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为代表的组合拳,正在联合发力,共同指向落后过剩产能,为的是腾出宝贵发展空间。“治水的关键在于对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富阳区为例,治水带来了全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智慧经济、高新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显著提速,“硅谷小镇”“机器人小镇”“制造业小镇”“金融小镇”逐步落地。

在倒逼去产能的同时,杭州坚持以信息经济为引领,以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为方向,培育新动能、推进转型升级。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杭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855.29亿元,增长14.6%,高于全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8.2%,特别是信息经济占GDP比重为23%,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标志着杭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G20峰会的到来,成为推进城市国际化最好的“催化剂”,重塑杭州国际化坐标,也将为产业结构高端化破题

推进供给侧改革目标,是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今年9月,杭州将承办G20峰会,这座城市将真正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成为摆在杭州面前的最大课题。

对于如何提高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能级,杭州已规划好路径:借办好G20、亚运会战略机遇,发挥“两区”建设叠加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同时以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载体,主动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

“城市国际化,首先要从产业结构高端化破题。”正如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专家潘毅刚所言,能源资源的匮乏、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正在削弱杭州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信息经济还要更强,有效供给尚嫌不足,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国际商业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改变已经开始。G20峰会的到来则成为推进城市国际化最好的“催化剂”。“G20峰会主题之一就是‘创新’,创新增长方式,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我想,G20将有助于杭州的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包括提升创新、创业的环境等。”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表示,目前传统产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G20峰会的召开,或许会给这些企业解决一些困惑,同时也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品牌形象和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的成果。

| 数据 |

杭商:从供给侧改革抓机遇

作为杭州经济的中坚力量,企业家群体对供给侧改革怎么理解?此前,杭州市委改革办与杭州日报共同发起调查,参与调查的52家企业,既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也有拥有新商业模式的新兴企业的创业者。杭州作为民营企业大市,调查样本中民营企业占48%,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较为集中地反映出杭商群体对供给侧改革的真实观点。

一揽子政策要侧重为中小微企业 “减负”

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

为响应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在杭州之前,已经有一些城市出台了给企业减负提效的政策,相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杭州的政策是最充分、最全面的,而且还能有所侧重。下一步还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

杭州小微企业众多是一个鲜明特征。小微企业负担最重,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压力无非是行政审批复杂、税费重、人才缺乏等,他们比大中型企业更加需要政策上的扶持。而中小微企业又是当前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就像如果没有20年前杭州对于互联网企业政策上的宽松与优待,也不会孕育出现在的阿里巴巴。

所以说,这“一揽子”政策既做到了普惠性,也做到了针对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困局有所侧重,这是非常重要的。

杭州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关联度非常高,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善,小微企业作为大中型企业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给他们减负、提质增效,获益的不仅仅是小微企业,也能带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产业、全市经济的全面提升。

对症下药去产能

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

去产能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涉及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地方意愿等多种因素。

过剩产能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依靠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但政府宏观调控也不能缺位,运作要科学有效。如果宏观调控之手干预不当或者过度,也会“错杀”好企业。比如,有些行业属于结构性过剩,即“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这类过剩行业中也有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好企业,如果一刀切式地用“限贷”“断粮”的办法推动化解产能过剩,反而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

化解过剩产能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调节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解决好“两只手”协调配合的问题。

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消除市场壁垒和不合理规定,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产业重组。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决策、平等协商、依法合规地开展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债务和解和破产清算。

坚持政府推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和各种形式的保护。设立专项基金,对企业化解产能过剩进行奖补,用于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

坚持错位发展。当前,一些地方在转型升级中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倾向,产能过剩正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散。因此,政府在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中,应该慎用产业政策,在规划布局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行业的调查研究,推动错位差异化发展,避免产生新一轮的过剩产能。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杭州行动
2016-04-21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成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场攻坚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十三五”的一个发展战略重点。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作为市场机制先发地区和全国民营经济强市,作为中国“GDP万亿元俱乐部”的新成员,这种紧迫感,早已融入杭州经济发展的血液中——10.2%的增速、万亿元的新起点,其背后折射出整个“十二五”期间杭州经济的提质增效。从中国(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平台上“洋奶粉”等舶来品的热销,到杭产“马桶盖”出口在日本受国人热捧……这些信息,无一不拨动着杭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神经。

去年12月,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确立了“切实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举措,不断增强发展动力”目标。今年2月26日,市政府出台了《关于降成本、减负担、去产能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着力通过制度供给为其保驾护航。4月1日,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把“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列为今年重点改革任务。而作为市场的主体,不少杭商也在完善供给侧管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究竟改什么?怎么改?面对这一时代命题,且听杭州如何回答——

政府:“有形之手”有作为

奔跑多年后,杭州跨过万亿元GDP门槛,增速时隔3年重返两位数,达到10.2%。

面对新的一年、新的挑战,正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赵一德所说:新一年杭州要扬优势补短板,将供给侧改革抓好,使得杭州的经济发展更有质量、更有效率、更有可持续性。

在这“三个更”的背后,是政府“有形之手”通过制度供给为其保驾护航——“五证合一”、27条人才新政、27条创业就业新政、32条减负新政……

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创新优化制度供给,搬开阻碍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激发企业创新成燎原之势

时间就是财富。早在2014年,杭州率先试点“五证一章”联发,将审批时限由原先法定的60个工作日压缩至3个工作日。2015年5月,杭州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企业登记模式进行创新,推行“五证合一”。2015年5月15日,杭州高新区(滨江)发出全省首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让企业从“110米栏”跨栏跑真正变成“百米跑”冲刺。

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才、金融等要素供给不可或缺。

2015年初,杭州出台了含金量极高的“人才新政27条”,其内容涵盖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居留落户、教育医疗、人才住房、社会保障等方方面面。其中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最高可获1亿元项目资助。

杭州还积极帮助企业融资,更在今年3月初出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降成本、减负担、去产能,全面推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降低社会保险费、降低企业财务成本、降低企业生产要素成本、推进去产能、推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保障措施8个方面,意在形成政策“组合拳”,让企业“轻装上阵”。经初步测算,这一揽子为企业减负的新政,惠企金额将达270亿元。“这是近几年杭州出台的含金量最高的政策,将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促进杭州实体经济发展。”市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

一系列新政的出台,不仅力度大,立意也很深远:一方面加大了对低端和过剩产能的淘汰力度,另一方面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边破边立,推进供给侧改革,杭州既做好减法、除法、又做好加法、乘法,形成新的有效供给

推进供给侧改革,基础是配优资源。

随着“两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杭州更加坚定地认识到,跨境电商打开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通道:通过大数据沉淀,使得国际贸易更加公开精准透明,剔除传统贸易不得不面对的进出口商、代理商等多道关卡,让制造端直达客户零售端,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创制培育中国制造自主品牌。与此同时,也可以倒逼企业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营销推广、物流仓储,进行一场重构革命。

杭州抓住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发挥市场对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造产学研创新利益共同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精准对接,让创新要素跟着市场走、跟着企业走。

30公里长的城西科创大走廊上,集聚了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梦想小镇、云制造小镇、阿里巴巴等诸多资源,今后还要引进和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以梦想小镇为代表的特色小镇蓬勃兴起,这些要素集聚的特色小镇,为杭州新常态下持续中高速发展打开了无限空间。

推进供给侧改革,关键是提升发展质效。

纵观钱塘江两岸,连续几年来,以“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为代表的组合拳,正在联合发力,共同指向落后过剩产能,为的是腾出宝贵发展空间。“治水的关键在于对体量巨大的传统产业进行产能压缩、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以富阳区为例,治水带来了全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智慧经济、高新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发展显著提速,“硅谷小镇”“机器人小镇”“制造业小镇”“金融小镇”逐步落地。

在倒逼去产能的同时,杭州坚持以信息经济为引领,以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为方向,培育新动能、推进转型升级。一组数据显示,2015年,杭州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855.29亿元,增长14.6%,高于全国,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58.2%,特别是信息经济占GDP比重为23%,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超过50%,标志着杭州的产业结构调整已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G20峰会的到来,成为推进城市国际化最好的“催化剂”,重塑杭州国际化坐标,也将为产业结构高端化破题

推进供给侧改革目标,是实现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

今年9月,杭州将承办G20峰会,这座城市将真正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如何提高杭州城市国际化水平,成为摆在杭州面前的最大课题。

对于如何提高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能级,杭州已规划好路径:借办好G20、亚运会战略机遇,发挥“两区”建设叠加优势,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城市;同时以杭州都市经济圈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为载体,主动融入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

“城市国际化,首先要从产业结构高端化破题。”正如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专家潘毅刚所言,能源资源的匮乏、劳动力成本的上涨正在削弱杭州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信息经济还要更强,有效供给尚嫌不足,能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国际商业品牌更是屈指可数。

改变已经开始。G20峰会的到来则成为推进城市国际化最好的“催化剂”。“G20峰会主题之一就是‘创新’,创新增长方式,提升世界经济增长潜力。我想,G20将有助于杭州的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包括提升创新、创业的环境等。”娃哈哈集团总裁宗庆后表示,目前传统产业正在面临转型升级,G20峰会的召开,或许会给这些企业解决一些困惑,同时也能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品牌形象和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的成果。

| 数据 |

杭商:从供给侧改革抓机遇

作为杭州经济的中坚力量,企业家群体对供给侧改革怎么理解?此前,杭州市委改革办与杭州日报共同发起调查,参与调查的52家企业,既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也有拥有新商业模式的新兴企业的创业者。杭州作为民营企业大市,调查样本中民营企业占48%,因此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能较为集中地反映出杭商群体对供给侧改革的真实观点。

一揽子政策要侧重为中小微企业 “减负”

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

为响应国家的供给侧改革,其实在杭州之前,已经有一些城市出台了给企业减负提效的政策,相比较之后,可以看出,杭州的政策是最充分、最全面的,而且还能有所侧重。下一步还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

杭州小微企业众多是一个鲜明特征。小微企业负担最重,他们所面临的最大压力无非是行政审批复杂、税费重、人才缺乏等,他们比大中型企业更加需要政策上的扶持。而中小微企业又是当前创业创新的主力军,就像如果没有20年前杭州对于互联网企业政策上的宽松与优待,也不会孕育出现在的阿里巴巴。

所以说,这“一揽子”政策既做到了普惠性,也做到了针对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困局有所侧重,这是非常重要的。

杭州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关联度非常高,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善,小微企业作为大中型企业产业链中的一部分,给他们减负、提质增效,获益的不仅仅是小微企业,也能带动大中型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产业、全市经济的全面提升。

对症下药去产能

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

去产能不是单纯的经济决策,涉及企业发展、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地方意愿等多种因素。

过剩产能问题的解决,主要应依靠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但政府宏观调控也不能缺位,运作要科学有效。如果宏观调控之手干预不当或者过度,也会“错杀”好企业。比如,有些行业属于结构性过剩,即“低端过剩、高端不足”,这类过剩行业中也有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好企业,如果一刀切式地用“限贷”“断粮”的办法推动化解产能过剩,反而会影响产业转型升级。

化解过剩产能首先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市场调节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原则,解决好“两只手”协调配合的问题。

发挥市场作用。加快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消除市场壁垒和不合理规定,加快处置僵尸企业,推动产业重组。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引导和激励企业自主决策、平等协商、依法合规地开展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债务和解和破产清算。

坚持政府推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推动产业重组、处置僵尸企业的政策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和各种形式的保护。设立专项基金,对企业化解产能过剩进行奖补,用于不良资产处置、失业人员再就业和生活保障。

坚持错位发展。当前,一些地方在转型升级中存在一哄而上、盲目发展的倾向,产能过剩正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扩散。因此,政府在推进产业转型发展中,应该慎用产业政策,在规划布局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区域、行业的调查研究,推动错位差异化发展,避免产生新一轮的过剩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