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4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7: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70岁以上县内乘公交、农村客运全免费
杭州拱墅运河 美食节来了
龙坞茶镇“茶二代”玩转茶产业
述富春故事 扬最美家风
江干大力弘扬好家风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开微店、搞众筹、线下体验……
龙坞茶镇“茶二代”玩转茶产业
2016-04-21
茶二代应少华
80后茶商张钰剑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徐浩哲 郭秀勤 华丽

应少华,新一代的茶农,挺会玩。

别的茶农,踩着时令节气,采摘、炒制、坐等茶贩上门或卖到茶叶市场。而他呢,开微店、搞众筹、组织体验活动,是村子里最会折腾的茶农。

在龙坞茶镇,涌现了不少应少华这样的85后年轻人,他们是接父辈班的“茶二代”。与父辈靠着龙井品牌坐等客人上门不同,他们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努力改变着眼下不景气的茶叶市场。

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用互联网精神做好茶

6年前,小应大学毕业,回村继承父业。

他的家,在转塘街道大清社区,这是远近闻名的茶乡,蜿蜒曲折的村道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茶园。

他的父亲是村里的炒茶好手,自家5亩多茶园里的茶叶每年不愁卖,坐等茶贩上门收茶,但茶叶总卖不上价。

小应发现了传统茶叶销售模式存在的问题——茶叶经过茶农采摘后,还需要经过商贩、茶企等,才能最终到达顾客手中。利润很大部分都消耗在中间环节。

小应暗下决心,要通过互联网推广大清谷茶叶,打开茶农的销路。

机会来了——2013年,在一次偶然的大清谷户外活动中,他结识了两位IT精英,他们一下子迷上了这片没有污染、风景优美的地方。三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用互联网精神经营茶叶。

首先,他们引入了众筹的理念,承包大清谷8.2亩优质茶园。每位想加盟的茶客交1万元会费,就能成为这片茶园的主人。

会员享受到的权益有很多,比如,每人每年有2000元的茶叶券,凭券可以在这片茶园兑换等价的茶叶,一年里还可以两次带朋友来体验茶园生活,包括采摘、炒制、农家乐等。

几年下来,已经发展了20个会员。“想加入的人很多,但我们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才更好,没有发展更多的会员。”

他们还深谙互联网营销。打开他们的微店“清茗谷”,满眼绿意的茶园跃入眼帘。雨前茶、明前茶、头前茶等按类销售,详细标注了每500克茶叶的价格以及相应的说明。

比如一款“特级明前西湖龙井”,最近的销量达到了37份,网上售价350元。“这是3月下旬采摘、炒制的,一个礼盒装200克。同样的茶叶在一些专业茶市里卖,价格翻了好几倍。”

三个小伙伴还连续3年举办采茶节,邀请爱茶爱生活的朋友来体验。最近的一次,来自江浙沪共50多人,在茶园里采摘,亲眼见证飘香的茶叶炒制出来。临走时,还大包小包买走了质优价廉的西湖龙井茶。

几年下来,小应的创业之路走得有声有色,每年销售额有数十万元,远超父辈。

茶叶还可以这样玩

在龙坞茶镇,像小应这样脑子活络、敢闯敢试的“茶二代”还有不少。

石龙山社区的张钰剑,放弃了高薪工作,回乡在龙坞茶叶交易中心开了两家店,经营茶叶包装、茶具、茶叶等。

她的店里,装修和摆设古色古香,有专门的品茶区。客人前来,她招呼着坐下,看茶叶在水里飞舞,闻茶四溢飘香,一起品茶论道。

“根据互联网的经验,用户体验很重要。”小张说,她与其说是卖茶叶,还不如说是传播茶文化。

几年下来,经熟客互相介绍,她的生意越做越大。顾客远至北京、乌鲁木齐,一年销售额将近300万元。

龙门坎村的“茶二代”小迷,工作之余,做起了“微商”。

她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一晒自家茶叶的采摘炒作全过程,让更多人目睹、了解西湖龙井茶的价值所在。还通过微信转发、集赞等形式扩大客户群,目前她家50多公斤春茶基本通过微信平台销售。

接下来,她还考虑通过亲子采茶活动,茶园结对、免费畅饮等方式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茶农生活,推广西湖龙井茶。

“茶二代”们的新尝试,也让相关政府部门有了新的期待。

近年来,电商平台迅猛发展,礼品茶叶市场滞销,种种因素叠加,茶产业不似往年风光。在新形势下,传统茶农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这两年,转塘街道针对普通茶农开展了多次茶叶销售电子商务培训,专业老师授课,一对一跟踪指导,协助茶农开网店。本月下旬,最新的一届电商培训班要开始了,110名茶农将学习淘宝店铺及微店经营方面的内容。

“茶二代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广。”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等龙坞茶镇打造好了,将举办更多接地气的培训班,将那些经营有道的“茶二代”请到课堂上,传经送宝,共同做大、做强龙坞的西湖龙井茶产业。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开微店、搞众筹、线下体验……
龙坞茶镇“茶二代”玩转茶产业
2016-04-21
茶二代应少华
80后茶商张钰剑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徐浩哲 郭秀勤 华丽

应少华,新一代的茶农,挺会玩。

别的茶农,踩着时令节气,采摘、炒制、坐等茶贩上门或卖到茶叶市场。而他呢,开微店、搞众筹、组织体验活动,是村子里最会折腾的茶农。

在龙坞茶镇,涌现了不少应少华这样的85后年轻人,他们是接父辈班的“茶二代”。与父辈靠着龙井品牌坐等客人上门不同,他们用全新的互联网思维,努力改变着眼下不景气的茶叶市场。

他们身上,有着怎样的故事?

用互联网精神做好茶

6年前,小应大学毕业,回村继承父业。

他的家,在转塘街道大清社区,这是远近闻名的茶乡,蜿蜒曲折的村道两边是一望无际的茶园。

他的父亲是村里的炒茶好手,自家5亩多茶园里的茶叶每年不愁卖,坐等茶贩上门收茶,但茶叶总卖不上价。

小应发现了传统茶叶销售模式存在的问题——茶叶经过茶农采摘后,还需要经过商贩、茶企等,才能最终到达顾客手中。利润很大部分都消耗在中间环节。

小应暗下决心,要通过互联网推广大清谷茶叶,打开茶农的销路。

机会来了——2013年,在一次偶然的大清谷户外活动中,他结识了两位IT精英,他们一下子迷上了这片没有污染、风景优美的地方。三个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用互联网精神经营茶叶。

首先,他们引入了众筹的理念,承包大清谷8.2亩优质茶园。每位想加盟的茶客交1万元会费,就能成为这片茶园的主人。

会员享受到的权益有很多,比如,每人每年有2000元的茶叶券,凭券可以在这片茶园兑换等价的茶叶,一年里还可以两次带朋友来体验茶园生活,包括采摘、炒制、农家乐等。

几年下来,已经发展了20个会员。“想加入的人很多,但我们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才更好,没有发展更多的会员。”

他们还深谙互联网营销。打开他们的微店“清茗谷”,满眼绿意的茶园跃入眼帘。雨前茶、明前茶、头前茶等按类销售,详细标注了每500克茶叶的价格以及相应的说明。

比如一款“特级明前西湖龙井”,最近的销量达到了37份,网上售价350元。“这是3月下旬采摘、炒制的,一个礼盒装200克。同样的茶叶在一些专业茶市里卖,价格翻了好几倍。”

三个小伙伴还连续3年举办采茶节,邀请爱茶爱生活的朋友来体验。最近的一次,来自江浙沪共50多人,在茶园里采摘,亲眼见证飘香的茶叶炒制出来。临走时,还大包小包买走了质优价廉的西湖龙井茶。

几年下来,小应的创业之路走得有声有色,每年销售额有数十万元,远超父辈。

茶叶还可以这样玩

在龙坞茶镇,像小应这样脑子活络、敢闯敢试的“茶二代”还有不少。

石龙山社区的张钰剑,放弃了高薪工作,回乡在龙坞茶叶交易中心开了两家店,经营茶叶包装、茶具、茶叶等。

她的店里,装修和摆设古色古香,有专门的品茶区。客人前来,她招呼着坐下,看茶叶在水里飞舞,闻茶四溢飘香,一起品茶论道。

“根据互联网的经验,用户体验很重要。”小张说,她与其说是卖茶叶,还不如说是传播茶文化。

几年下来,经熟客互相介绍,她的生意越做越大。顾客远至北京、乌鲁木齐,一年销售额将近300万元。

龙门坎村的“茶二代”小迷,工作之余,做起了“微商”。

她喜欢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一晒自家茶叶的采摘炒作全过程,让更多人目睹、了解西湖龙井茶的价值所在。还通过微信转发、集赞等形式扩大客户群,目前她家50多公斤春茶基本通过微信平台销售。

接下来,她还考虑通过亲子采茶活动,茶园结对、免费畅饮等方式让更多的朋友了解茶农生活,推广西湖龙井茶。

“茶二代”们的新尝试,也让相关政府部门有了新的期待。

近年来,电商平台迅猛发展,礼品茶叶市场滞销,种种因素叠加,茶产业不似往年风光。在新形势下,传统茶农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这两年,转塘街道针对普通茶农开展了多次茶叶销售电子商务培训,专业老师授课,一对一跟踪指导,协助茶农开网店。本月下旬,最新的一届电商培训班要开始了,110名茶农将学习淘宝店铺及微店经营方面的内容。

“茶二代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推广。”转塘街道相关负责人说,等龙坞茶镇打造好了,将举办更多接地气的培训班,将那些经营有道的“茶二代”请到课堂上,传经送宝,共同做大、做强龙坞的西湖龙井茶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