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4月2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6:书画篆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让爱好者买到放心的艺术品
“失控的”艺术品电商能走多远?
良渚刻符: 艺术在4000年前天真而浪漫的探索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良渚刻符: 艺术在4000年前天真而浪漫的探索
2016-04-21

文/朱飞军

当我开始考察杭州书法史的时候,发现其第一个元素是非常久远的文明符号:良渚刻符。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个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年~4150年。从1936年被发现,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分布于太湖地区的草鞋山、寺墩、福泉山、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地的一系列考古中都有新发现,其中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更是震惊世界。如今,良渚文化已经是研究太湖文化,也是研究整个中华文明,甚至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史的珍贵遗产。在考研界,良渚文化也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攻关的最前沿的课题之一。

或许因为这个文化距离现实太过遥远,以前我对它并未引起过多兴趣。虽然知道有这回事,却只当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看待,不怎么在心。最近因为想考察一下杭州书法史的脉络,就看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不料一看进去就觉得其味无穷,有许多线索深具研究思考的价值。比如它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又比如它与汉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联系和影响,尤其使我感兴趣的是它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等,都对我们有着很现实的参考意义。

现在谈谈它与书法方面引起我兴趣的一个话题:良渚刻符里包含着我们现代书画艺术原始基因吗?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简单,而又显得很神秘的符号有没有与我们接通的东西呢?

随着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们不断地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较多形态各异的刻画符号,据调查统计,刻画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刻符总数已经超过600个。这些刻符虽然也有一些是排列有序,或重复出现,具备文字特点的,但总体上还是难以判断其为文字、图画,抑或只是古人随手乱画的符号。这类文字图画总量并不多,且大部分没有排列规则。

那么,这些刻符是最初的艺术形式吗?这些文字或者符号难道就是在玩的当中产生的吗?其目的是什么?抑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目的性?虽然对于这些刻符,科学家们还没有作出最后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我认为至少不能完全排除这些符号中包含有“娱乐性”的成分。而且无论这些符号是作为文字的一个印记,还是属于史前艺术的一个例证,其中都具有走向于书画形成的启示意义。这种符号中既有书法的影子,也有绘画的影子,当然也有实用记录的影子。

我对其中一只刻有5个符号的苏州澄湖贯耳壶印象深刻。这5个符号好像都是几何图形,但又有点接近甲骨文的形状。问题是排列散乱、漫不经心,给人以非一次刻成之感。关键是每个图案好像都有重复的刻痕,这种刻痕使我们相信涂写者的技术不够娴熟,或者干脆就不是正儿八经地书写,而只是在“写着玩”。看到它,似乎看到了艺术发明人在无意间的一项创造发明:玩的天性玩出了一种艺术或者文化。其实我们现在仍然有许多喜欢书画的人仍然保留着这种玩的天性,与这“良渚刻工”有着异曲同工之“象”。

说到“象”,刘熙载在其理论书籍《书概》的一开头就对书法作了一个定义,他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他认为人类就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大自然的“象”,并从中萃取出其中的“意”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和书法艺术。我们看到的这些良渚刻符所表现出来的意味,虽然似乎与这种严肃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相距甚远。却也包含着刘熙载所说的“象”,并且这些“象”也显然藏有后来发展为文字和书法的“意”在里头。与现在人不同的是,古人更显单纯,在不知不觉中就使得这“意”自然而然地包含在那些不自觉所产生的“象”之中,浑然一体,难解难分。相对来说,当今的人们书写的能力是更强了,而那种超然物外的自然本色恐怕不如古人了吧。从这一点来说,难道我们不应该向这些4000多年前的古人学习吗?

看着这刻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和任性,我产生了一个臆想:古代文字的发明包括书画艺术的发明,是否都只是类似这种“玩耍”的产物呢?而在良渚文化中所发现的这些刻符作品,如果既是属于文字的前身,也属于艺术品的前身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史前史表明,艺术产生于玩耍之中。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好的艺术品恰恰就是玩耍的产物的话。那么,我们近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严肃的艺术创造就应该从天真浪漫的探索开始。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良渚刻符: 艺术在4000年前天真而浪漫的探索
2016-04-21

文/朱飞军

当我开始考察杭州书法史的时候,发现其第一个元素是非常久远的文明符号:良渚刻符。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个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年~4150年。从1936年被发现,到现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发掘,分布于太湖地区的草鞋山、寺墩、福泉山、反山、瑶山、汇观山、莫角山等地的一系列考古中都有新发现,其中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更是震惊世界。如今,良渚文化已经是研究太湖文化,也是研究整个中华文明,甚至是研究整个人类文化史的珍贵遗产。在考研界,良渚文化也是科学家们正在努力攻关的最前沿的课题之一。

或许因为这个文化距离现实太过遥远,以前我对它并未引起过多兴趣。虽然知道有这回事,却只当一个古老的神话传说看待,不怎么在心。最近因为想考察一下杭州书法史的脉络,就看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材料,不料一看进去就觉得其味无穷,有许多线索深具研究思考的价值。比如它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影响,又比如它与汉语言文字的产生和发展的联系和影响,尤其使我感兴趣的是它对于中国书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和启示等等,都对我们有着很现实的参考意义。

现在谈谈它与书法方面引起我兴趣的一个话题:良渚刻符里包含着我们现代书画艺术原始基因吗?这些看起来好像很简单,而又显得很神秘的符号有没有与我们接通的东西呢?

随着良渚文化考古研究的深入,专家学者们不断地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较多形态各异的刻画符号,据调查统计,刻画在陶器、石器、玉器上的刻符总数已经超过600个。这些刻符虽然也有一些是排列有序,或重复出现,具备文字特点的,但总体上还是难以判断其为文字、图画,抑或只是古人随手乱画的符号。这类文字图画总量并不多,且大部分没有排列规则。

那么,这些刻符是最初的艺术形式吗?这些文字或者符号难道就是在玩的当中产生的吗?其目的是什么?抑或根本就没有什么目的性?虽然对于这些刻符,科学家们还没有作出最后有说服力的解释,但我认为至少不能完全排除这些符号中包含有“娱乐性”的成分。而且无论这些符号是作为文字的一个印记,还是属于史前艺术的一个例证,其中都具有走向于书画形成的启示意义。这种符号中既有书法的影子,也有绘画的影子,当然也有实用记录的影子。

我对其中一只刻有5个符号的苏州澄湖贯耳壶印象深刻。这5个符号好像都是几何图形,但又有点接近甲骨文的形状。问题是排列散乱、漫不经心,给人以非一次刻成之感。关键是每个图案好像都有重复的刻痕,这种刻痕使我们相信涂写者的技术不够娴熟,或者干脆就不是正儿八经地书写,而只是在“写着玩”。看到它,似乎看到了艺术发明人在无意间的一项创造发明:玩的天性玩出了一种艺术或者文化。其实我们现在仍然有许多喜欢书画的人仍然保留着这种玩的天性,与这“良渚刻工”有着异曲同工之“象”。

说到“象”,刘熙载在其理论书籍《书概》的一开头就对书法作了一个定义,他说:“圣人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也。”他认为人类就是通过观察和模仿大自然的“象”,并从中萃取出其中的“意”来,这样就形成了文字和书法艺术。我们看到的这些良渚刻符所表现出来的意味,虽然似乎与这种严肃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相距甚远。却也包含着刘熙载所说的“象”,并且这些“象”也显然藏有后来发展为文字和书法的“意”在里头。与现在人不同的是,古人更显单纯,在不知不觉中就使得这“意”自然而然地包含在那些不自觉所产生的“象”之中,浑然一体,难解难分。相对来说,当今的人们书写的能力是更强了,而那种超然物外的自然本色恐怕不如古人了吧。从这一点来说,难道我们不应该向这些4000多年前的古人学习吗?

看着这刻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随意性和任性,我产生了一个臆想:古代文字的发明包括书画艺术的发明,是否都只是类似这种“玩耍”的产物呢?而在良渚文化中所发现的这些刻符作品,如果既是属于文字的前身,也属于艺术品的前身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这么说:人类的史前史表明,艺术产生于玩耍之中。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好的艺术品恰恰就是玩耍的产物的话。那么,我们近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严肃的艺术创造就应该从天真浪漫的探索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