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徐迅雷 这么一所“好学校”,竟然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面朝毒地,花谢人败”。不言而喻的是,“毒地”学校不仅仅是“地毒”的问题,其背后是人的问题。 空气污染看得见,水污染看得见,土壤污染往往看不见。央视日前曝光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建在土壤被污染的“毒地”旁,从2015年搬迁以来,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其中,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血液指标异常等症状,个别还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 现在空旷的“毒地”,在数年前曾是三家农药化工厂的所在;化工厂在生产及搬迁过程中,为了省事将大量危险废物偷埋到地下。央视拿到的一份“项目影响环境报告”显示,该地块土壤已被严重污染,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浓度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另外还有诸多化学物超标数千倍。那些污染物都是早已明确的致癌物,长期接触就会导致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骷髅头上交叉着两根骨头,这是“毒物”的标识,而今有文化衫就以此作为装饰图案,印上并穿上,年轻人似乎并不以为忤。文化衫上印骷髅头,终归是闻不到毒气味的,可以不介意;而奇怪的是,建在“毒地”旁的学校,竟然也是不以为意,甚至对央视的曝光很恼火。该校发布所谓“公开信”,一边承认“新闻中的基本事实总体无误”,一边又指责央视的报道“包括引用的数据、观点,甚至镜头语言,都带有强烈的导向性”;甚至说,“如果没有这则新闻,我们并未觉得情况如此糟糕”,云云。这就奇了怪了!原来烂疮疤是不能说它烂疮疤的,要说成艳若桃花。 常州外国语学校据说被当地认为是最好的初中之一。可是,这么一所“好学校”,竟然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是“面朝毒地,花谢人败”,这是为何?不言而喻的是,“毒地”学校不仅仅是“地毒”的问题,其背后是人的问题。人不对了,事物就不可能对了。 首先要问的是,学校是谁选的地址?为何把学校“规划”到严重的“毒地”一旁?偌大一个常州,难道就没有这所学校其他的立锥之地了吗?或者,选址之前,官僚们压根儿就不知道校址旁边是块毒地? 然后要问的是,环评人是如何做环评的?媒体细究发现,学校竟然是先开工、后环评!世界上有这样的“程序正义”的吗?匪夷所思的是,常州市教育局解释说:“这个地块的土壤,包括检测都是达标的;选址的评估报告中,它也是符合规范的,是符合学校用地的。”如果是这种水平的环评,那把学校建到月球上,估计他们也是能够给出“环评达标”报告的。 接着必须要问的是,学校为何死扛,当地为何死捂盖子?学生家长早就怀疑学校建在“毒地”旁边,甚至有段时间每天都有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抗议,可是,盖子却被紧紧捂住,直至央视曝光之后当地还是如此嘴硬。那么,背后究竟是什么“利益共同体”在作祟?纪检监察能不能就该校新址项目给出一个“廉洁环评”? 鲁迅先生曾说:“譬如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糊涂,误认他为肥胖。妄想既久,时而自己也觉得好像肥胖,并非浮肿;即使还是浮肿,也是一种特别的好浮肿,与众不同。”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址的建设者们,你们的浮肿,大约就是特别好的浮肿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