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程鹏宇 针对老年人权益,上海再出新规。 5月1日起,《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将正式实施。 “此次出台的《条例》,对完善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实施老年综合津贴、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以及就老年人关心的普惠优待和家庭赡养等方面都作出了新的规定。”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老龄办主任朱勤皓强调,“常回家看看”将纳入信用管理。 不经常探望将被起诉或纳入信用记录 据了解,此次出台的《条例》中明确提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问候老年人。”同时,对于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家庭成员应当经常探望;对较长时间未探望老年人的家庭成员,养老机构可以提出建议,督促其前往探望。” 如果子女拒不接受或者消极应对怎么办? “为了保障《条例》的实施,除了道德教化之外,还可以运用诉讼与信用记录两种措施。”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副主任罗培新回应,根据《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归集与使用管理办法》第13条的规定,如果当事人拒不执行这一生效判决,相关信息将会归入信用平台,对当事人的工作与生活,都将带来一定的影响。“如果子女等家庭成员拒不探望老人,老人可以提起诉讼,要求他们履行探望的义务。” 不过,朱勤皓表示,“在现实生活中,子女不尽责等情况时有发生,条例的操作性还有待细化制定。” 70周岁老人一年可申领1800元津贴 此外,《条例》还针对社会保障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出台了新的规定。 “《条例》针对老年人支付能力不足、养老服务筹资水平较低的现状,提出了‘探索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朱勤皓介绍,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是在老年人生活无法自理,需要接受照料护理时,通过保险金支付相关费用的险种。“这项保险制度将于今年在上海全市范围推广。” 据了解,目前上海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标准每人每月已达660元,位居全国首位。不仅如此,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从2016年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其中农村居民在村卫生室门诊就医直接报销80%,60岁以上农村老人的住院报销比例提高20%,70岁以上城乡居民的个人缴费继续给予全额补助。 不仅如此,上海市还将推出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具有本市户籍且年满65周岁的老年人。老年综合津贴将通过上海市敬老卡发放。”朱勤皓介绍,65周岁至69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可申领75元,即一年900元;70周岁至79周岁,每人每月150元,即1800元。 “接下来,上海将进一步突破现有制约市场发挥作用的瓶颈问题,充分激发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活力和积极性。”朱勤皓表示,下一步将在养老服务领域积极推广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运营,并推出《上海市养老服务企业登记管理办法》。 短评 “孝悌”温暖,规则冰冷 3年前,“常回家看看”入法,曾引来诸多热议,3年后,上海将其与社会信用体系捆绑,似乎也从另一个侧面“打脸”了法律捆绑道德的效果。 国人常云“父母在,不远游”,“常回家看看”惹人关注的背后原因是道德温情,这源自中国传统“孝悌”伦理的具体行为,永远站在正义的一边,指挥着法律、社会规则的不断介入。 但归根结底,它始终还是道德层面的东西。以法治孝,以信用督促孝道,无非是大同小异的做法,其针对的都是真正无德不孝之辈,但无论多善意的初衷,也不一定能够取得理想的结果,甚至还会“误伤”一些无奈之人。可以预见的是,规定再硬,措施再得力,也只会遭受一些无德不孝之人的“软抵抗”。 再者,“常回家看看”背后的原始表达是精神赡养,对于真正缺乏关爱,而非苛求物质的老人们而言,无论是入法还是捆绑信用,以此交换而来的“亲情”,他们真的会觉得慰藉吗? “常回家看看”如此之难,难在社会老龄化日益凸显,难在社会资源、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带来的种种问题。事实上,远远不止是老年人,中国多达数千万的留守儿童,背后又有多少背井离乡的父母的无奈?如今,国家大力统筹城乡发展,正是着眼问题的根本之道。 “孝道”是热的,规则是冷的,对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以道治孝,通过政策帮扶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从而换来更多的理解和信任,或许会比冷冰冰的规则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