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曹文轩本人在六年前的一次演讲中说过,当下中国孩子的阅读,差不多都是没有引导的自在阅读。他们阅读着,但只是一种浅阅读。简单而轻松的快乐取代了一切具有深度的感受和思考。这种阅读,其过程是片刻的、短暂的,没有延伸与扩大。这些书给予的,会在那个阅读者正在阅读的那段时间里全部结束,书合上之后,就像火熄灭掉一般,一切归于黯然。 本报举办的“洒下滴滴汗水 带走缕缕书香”持续六年,每年记者去乡村小学询问孩子们想看什么样的书,得到的答案几乎一致,低年级的要看喜羊羊和熊出没,高年级的要看马小跳、查理九世。在我们的视线里,也已经太久没有出现过畅销的新一代童书,不少系列的寿命已过十年。 一方面自然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匮乏,2001年,中国作协有会员6700余人,但专职、兼职创作儿童文学的不过500人,而其中真正有些影响的只有不到50人。至2010年,中国作协会员发展到了8000余人,但创作儿童文学的仍然不过500人,这其中有些影响的也不过约100人。虽然与10年前的创作团队相比,有了明显的成长,但这个数量在国内庞大的作家阵容中,就显得十分惨淡了。另一方面,从更现实的在商言商来看,既然现成的系列每年收入固定,都是安全牌,出版社又何必不按套路出牌呢? 我有一个同事,业余在做关于绘本的公众号,搜罗推荐各种绘本。对于现在这一代人来说,绘本似乎就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代名词。在书店里,各种绘本覆盖年龄层从几岁到二十几岁,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并不是说绘本不好,但对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上,家长们不应该仅停留于眼前浅浅薄薄的“美好”,更应该引导孩子去寻找更深的“诗和远方”。 儿童文学其实是伴随一生的文学,曹文轩说过,他向往的境界是,一个儿童文学作家的最大幸福就在于被一个当年的读者在晚年时依然感激地回忆起他的作品。现在的家长,其实选书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你在给孩子选择童书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这本书会让他在未来某一天突然想起么? 曹文轩的获奖正好是一个契机,让家长们能够找到一些范本,努力用“最好的、最理想的文字,将他们培养成、塑造成最好的、最理想的读者”,用优秀有营养的儿童文学为他们打下底子,递上开启一生的阅读之门的钥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