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 三桥之下,水电社区房屋收购签约已过九成。 水电社区是滨江最大也是最老的小区之一。这里有着50多幢楼901户常住居民,还有更多租住在集体宿舍之内的居民。更特别的是,小区内还夹杂着驾校、印刷厂、润滑油公司等35家各类工厂企业。 恰如一个曾经辉煌而如今暮年的“城邦”,修葺或者搬迁已成定势。很多人盼这场声势浩大的拆迁,已经等了六七年,因此当动迁真的开始时,很多住在此地30多年的居民,欣然顺势选择了“迁”。 拆不拆?九成居民喊拆 很多住在水电社区的居民,是浙江水利工程局的职工——水利工程局是干什么的?新安江水库、临海牛头山水库、中河高架的建设都有他们的功劳,上个世纪70年代,老一辈的水电人走南闯北,等到很多人走不动了,单位就在钱江三桥附近,利用工业厂区给他们造了公寓和宿舍,有了水电新村,再后来设了水电社区。 今年61岁的杨秀英那时候还小,“刚搬到水电新村时候,周边还是茅草房子”——后来,水电新村的房子越造越多,都是给职工自住的,不经意间,50幢开外了。 体量巨大的水电新村有着自己的辉煌——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了校车,让周边的农民羡慕不已;但这个开始寄附在国企之下的新村,现在已经没了往日的辉煌,甚至有些单元楼的公共水表每个月损耗好几千元,都没人去修理。 早在2009年,滨江区委区政府就动议过对水电新村的拆迁,不过,被几位居民一“闹”,事情就搁浅了下来——对此心生抱怨的人不少。顾先生是老“水电人”,不过很早就从水电新村搬了出去,“这个地方环境太差了,连个物业都没有,也不知道他们到底闹什么,拆迁不是好事嘛。” 到底要不要拆,还得问下居民自己。春节前,水电社区给居民们发了份调查问卷,其中有一项问题是支持收购还是支持改造?结果有90%以上的居民,选择了支持收购,杨秀英说,“这种房子有些水管都烂了,还能改造得好啊,肯定是拆了好!” 住哪里?以后还是老邻居 水电新村10幢,“粘”在外墙上几十年的爬山虎,这个季节裸露着褐色的枝干。 王岫杰以前住二单元二楼,这幢已经腾空的单元楼,等待着最后的拆房,王岫杰上去看了最后一眼,从客厅捡了个灭火器下来,“这个还有用。” 楼下,来不及清理的纸盒、陶罐、凳子……被堆在一起,同住10幢的杨秀丽是杨秀英的妹妹。杨秀丽在水电新村大概有5户亲戚,这次签了收购的字后,就可以拿到水电新村对面印月尚庭小区的房子,“很多人拿了那边的房子,我的好几个亲戚也搬过去了,以后还是邻居,还是一家人。” 水电新村的评估价是每平方米19720元,印月尚庭的是19750元,按照还可以扩面的规定,杨秀丽最终换了90平方米的房子,“以后住得大一点,也舒服一点。” 不过,还有很多人选择了货币收购。如果把整个拆迁收购程序中丈量奖、签约奖、腾房奖等各种奖励一个不落都加上的话,水电新村这次房屋收购的价格,大致在每平方米3.4万元左右——包括杨秀丽在内的很多居民,给社区送去表扬的锦旗,在会议室挂了一面墙。 最后的“攻坚”,再难也要“圆满” 绝大多数水电社区的老居民,已经腾了房,而剩下的人,还在观望。 2月29日是第一次签约奖金的“分水岭”——如果在当天晚上12点前签字,就可以拿到3万元的签约奖励。社区党委书记郑哲渊回忆,“有两户人家,老人抱着小孩子一起来的,离晚上12点还差3分钟,就站在大门口看着,嘴巴上还说着‘我们走了我们走了’。我们觉得,这两户人家一定要给他们个台阶,争取一下,他们还是会签的,于是和他们说,只要进了这道大门,就算签字了,然后他们就很利索地走了进来。” 截至目前,水电社区有853户住户已完成了签约,腾房也接近尾声,而剩下的48户,成为此次水电新村最后的“攻坚战”——已经签字的居民说,“还能怎么样,有些小年轻不懂事,都3万多一平方米的价格了,还漫天喊价,既要赔一补一,还要拿钱,这怎么可能呢?” 滨江区委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决不会让先签约的人吃亏,也不会让后签的人赚便宜,既让水电社区的居民得到实惠,也为G20峰会提供保证。接下来,在协议收购的同时,还将启动依法征收程序。这场最后的‘攻坚’,再难打,也要圆满收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