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风华绝代——宋氏三姐妹特展》将于4月28日至7月31日亮相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这是宋氏三姐妹自宋美龄1948年11月离开大陆后的第一次“相聚”,也是全球第一个宋氏三姐妹生平主题特展。宋蔼龄、宋美龄等诸多珍贵遗物将第一次在祖国大陆展出。 艺术批评家应以批评为首要任务 知名艺术批评家黑子近日发文说,不是为艺术家写几篇捧臭脚的文章,发几篇隔靴搔痒的评论,抑或出版几本雾里看花、故作高深的著作,就可以堂而皇之地称自己为批评家了。远非那么简单。批评家首先一定要懂批评,要有批评性的东西,要能够发出真正有价值的、掷地有声的批评性的观点和论断,而不是一团和气、一副和事佬的姿态,尤其在面对不良现象、错误问题和低级趣味时不敢发声,或是唯唯诺诺、支支吾吾、躲躲闪闪,或是只一味地表扬、吹捧、奉承,有意错乱标准、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以至于彻底沦为艺术家的吹鼓手、金钱的奴隶、虚假市场的帮凶。那样真就彻底违背了批评的本质,也彻底失去了一个批评家存身立言的根本。殊不知,批评是批评家的天职,批评家以批评为首要任务,没有批评怎敢妄称自己是批评家! 黑子指出,批评家一定要有胆有识,软骨头、墙头草肯定不行,无思想、没主见也肯定不行,不仅不会受到他人尊重,自己也会瞧不起自己。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批评家,就要有批评家的样子,就要有批评的状态,也一定要有自己犀利的观点和主张,要旗帜鲜明、泾渭分明,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迷失立场。要敢于剜烂苹果,敢于针砭时弊,以批评家的身份、良知和责任大胆从容地发出属于批评家自己的振聋发聩的声音,指出其中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予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好比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能给病人查出病因,还能开出根治的药方。这样的批评才有分量,才有价值,也才真正体现出批评的作用和意义。 当代书画洗牌不可避免 著名艺术评论家、鉴赏家齐建秋近日发文指出,在整体书画市场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受冲击最大的是当代书画市场,重新洗牌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因为这个市场原本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变数大、反复多,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市场不景气以后,原有的市场泡沫和畸形的特点都一览无遗地暴露出来。过去当代市场的一批一线画家,即作品的润格在十几万、几十万一尺的一批画家正在经历着一个市场的危险期。 齐建秋说,随着近现代一批名家大师作品价位的回落,许多名家大师的一般作品也不过十几万、几十万一尺,这和当代一些画家现在仍然坚守的那个号称的价位不相上下。这批当代画家面临着一个“破师点”的问题,“破师点”是书画市场的术语,即当代一些画家的润格已经接近或突破了他们的老师或前辈的单位尺幅的作品价位。这就使以收藏为宗旨的一批收藏家面临一个抉择,是收藏黄胄、蒋兆和、李苦禅、启功、刘海粟、关山月的画好呢,还是收藏这些价位相近的当代画家的作品好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画家不要因名利而亵渎“博士”的分量 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黄健生近日发文说,现在美术界,似乎有越来越多的画家,不是在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而是在追求高学历。高学历与绘画成就是否有必然联系则不得而知。他认为,“博士”通常是指学位名称,是指博古通今的人,显然只有真正的学者才能配称之。但从绘画方面来说,他的理解只是一种“技”的层面,画画只是一种怡悦性情的技术活而已,是一种直接生命体验的展开。 黄健生认为自己并不反对“画家博士”,但经过三年的突击学习,博士们并不一定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画家,更别说成为大师级的艺术家了。成功的画家不仅基本功过硬,对于画史、画论都能熟读。当下众多的绘画理论,很多所谓的画家根本就没能读完,甚至不读,这怎么去谈研究。就算你把画画得很好,也不是就能去当博士的。难道两三年的博士学位学习就能立马脱胎换骨,由创作型画家蜕变为研究型学者了吗? 黄健生指出,画家本来是具有自然的、自由的精神,而不是忸怩作态,靠学位头衔装腔作势、卖弄绘画“小技”的。艺术至上和学术至上才是画家应尽的职责,画家应该保持充分的独立人格和自由精神,不要让艺术、学术变成名利的奴隶,不要因名利而亵渎“博士”的分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