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友望 夏琳 山川灵秀的桐庐大地,是艺术生长的自然沃土;悠长丰厚的历史文脉,更是艺术生长的深根蔓枝;活力多彩的现实生活,则是艺术提炼的火热熔炉。这些无疑为桐庐留下众多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而书法就是其中一个闪耀的亮点。3月31日,“中国书法之乡”花落桐庐县,桐庐文化领域再添一块“金名片”。 昔日桐庐 书家辈出的“文化沃土”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杭州桐庐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历史悠久,文化大家纷至沓来,本地书法名家辈出,在桐庐创作了丰富而经典的书法艺术作品。 自古以来,桐庐吸引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畅游吟咏,流连其中,留下众多的笔迹墨宝,形成了独特的人文景观。据史书记载,书圣王羲之等曾在桐庐桓山饵术三年,其间王羲之桐江访戴颙传为佳话;北宋米芾桐庐锦绣阁题匾的故事也广为流传;南宋陆游的《桐江帖》更如至宝,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法帖;清代著名书法家倪元璐也在桐庐留下珍贵的墨迹;现代马一浮、丰子恺等大师因为避乱而与桐庐结缘。 唐宋以来,县域内有大量的题名碑记和摩崖石刻,如分水碑林、严子陵钓鱼台碑廊、桐君山摩崖群和阆仙石刻群等。在桐君山麓的悬崖陡壁上,先后发现了自唐宋以来30余处摩崖石刻,年代久远,十分珍贵。在高山阆仙洞4米高的崖壁上,有巨型摩崖一处,长约3米,高约2米,字若巴掌,洋洋洒洒200余字,蔚为大观,为桐庐县境内面积最大的摩崖石刻。 在积淀丰厚的文化沃土中,孕育出奔放雄浑的书艺传统,桐庐在历史上涌现出众多书法名家,据史书艺文记载的书法家有七十多人。如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徐凝、方干、施肩吾,元代著名书法家俞和,明代的姚夔,清代的袁昶,还有现代的书画大师叶浅予等。俞和能诗,工书翰,活动于元末明初,后隐居不仕。早年尝亲见赵孟頫运笔之法,深得其中三昧,故能形神俱肖,后人常以其字冒为赵书。有论者说,“紫芝(俞和)所书,深得松雪(赵孟頫)笔意,而圭角稍露。比之松雪,正如献之之于羲之也。”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篆隶千字文》是其篆书和隶书分体间书的书法杰作,书法结构简练随意而无匠气,笔秀雅而挺劲,自有书卷气。袁昶不仅是清代著名的政治家,也擅长书法,一生著作很多,有《渐西村人初集》《于湖小集》《金陵杂事诗》《水明楼集》等,《国风报》《甲寅》等刊载其遗稿。一代宗师叶浅予,中国漫画和生活速写的奠基者,其书法自然清新,与其画作相得益彰。 今日桐庐 翰墨飘香的“书法之乡” 上世纪八十年代,桐庐的书法艺术再次兴起,并逐渐成为桐庐地方特色文化。1996年,桐庐在全国范围征集当代100多位著名书法家书写桐庐的山水诗文的书法作品,刻成石碑,在严子陵钓鱼台景区建成了著名的钓台碑林,成为众多书法爱好者学习观摩的必去之处。 近年来,桐庐将创建“中国书法之乡”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目标来实施,两次写入县委全委会报告和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把它作为文化建设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县委书记毛溪浩指出,书法这一艺术之花在桐庐呈现出盎然生机,群众基础扎实,书法氛围浓烈、人才出类拔萃。县长方毅也说,桐庐将强化书法阵地建设,将书法元素更多地融入城市建设中,营造爱书法、练书法、懂书法的浓厚氛围,为“人文桐庐”建设提供新动力。 “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桐庐几乎人人皆知。”桐庐县文联主席董利荣说,“县政府出台了加快书画产业发展的文件,每年安排上百万的资金专项扶持,还设立了叶浅予文艺奖,还充分利用媒体,开辟专栏大力宣传,展示桐庐书法的工作成绩和创作成果。” 桐庐能申请创建“中国书法之乡”,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桐庐有着良好的书法氛围。目前,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桐庐书协有会员261人,其中中国书协会会员16人,浙江省书协会员51人,杭州市书协会员73人。桐庐书协相继成立了多个书法家分会、多家县级书法教育基地多处设立培训创作展示基地和多个书法交流平台。桐庐还有一些专业机构长期从事书法研究、创作工作,如桐庐县政协书画院、叶浅予书画院等。许多机关事业团体都有自己的书法俱乐部,在乡镇也有诸如“独山书画院”“富春江书画院”“五云山书画院”等,一些村也都在积极创建“书法村”,还有二十多家书法工作室遍布县城。 近五年来,桐庐书法人才辈出,成效显著,有两百八十多人次的作品获奖、入展(入选)中国书协和浙江省书协举办的展览,许多作品获得大奖,成绩列杭州地区前茅,被誉为浙江书坛的“桐庐现象”。桐庐县书协也分别在2010年和2012年、2014年连续三次被浙江省书协授予“县级书协工作先进组织”称号。2013年荣获中国书协颁发“中国书法进万家先进集体”称号。在培训教育机制方面,桐庐县开辟了多种培训平台:中国书协理事洪厚甜书法工作室系统培训、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桐庐教学站、浙江省书协骨干培训班、机关干部职工书法培训班,一些书法名家先后来到桐庐讲课,每年有500多人次参加各类书法培训。2011年起全县中小学全部开设书法课,更是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学习书法的热潮。在浙江省兰亭奖中小学生书法比赛中,桐庐县连续三届名列杭州地区第一名。圆通小学、叶浅予中学等十多所学校把书法教育列入校园文化建设和书法特色教育。 在艺术交流机制方面,组织骨干会员参加省市书协举办的看稿会、讲评会;参观第十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二届隶书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法展,浙江省中青年书法展、全浙书法展等高水平的展览。与四川什邡,安徽歙县、休宁,江西景德镇,浙江浦江、黄岩、富阳等地进行作品展。特别是两年一届的浙江桐庐-四川什邡书法交流展已形成品牌,从2007年开始至今已举办三届六次展览。县书协创刊《桐庐书法》杂志至今出刊六期,近几年还刊印各类作品集10多套上万本。 在社会活动机制方面,用书法艺术服务人民、回报社会,是近年桐庐书协工作的一大亮点。如走进学校、企业、军营、农村等送书法活动;“千幅春联送百姓”大型广场活动等;每年春节开展20多场次送福送春联活动,为全县百姓送“福”写春联10000多对(副);每年桐庐百姓日开展“百幅书画进入百姓家”活动,同时在中心广场现场创作赠送市民书法作品;常年开展“送文化,下基层”活动,参与的书法家上百人次。 桐庐的书法活动频繁,展览层出不穷。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展览有:桐庐县首届、二届书法篆刻大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桐庐县书法展、建国六十周年桐庐县书法展、创建学习型机关干部学习节国学书法展、桐庐县廉政书法展、桐庐县首届、二届妇女书法展、桐庐县首届企业家书法展、“春江一叶写富春”叶里青书法展等,近日还举办了“陆维钊奖”第七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笔绘中国画城,墨润潇洒桐庐。桐庐喜获“中国书法之乡”,这可谓书法艺术与中国最美县与潇洒桐庐的完美融合。墨香熏醉了桐庐,那书法流动的线条之美,字不再仅仅是汉字,它们有着触动人心的美丽与惊喜,书法是呼吸,是身体的运动,是性情的表达,是为人处世的修为,是生活中不灭的记忆,是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之乡”,这一张闪亮的金名片,将为桐庐的全面发展再添浓墨重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