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3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3:都市·消费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下城区在全市首创城市河道长效化清淤
聚划算联合阿里健康 补贴百万助你“造人”
80后木匠: 想把“玩木头”做成一个大众爱好
圣奥发布全新智能家具系列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零基础的你也能做出一把马洛夫摇椅
80后木匠: 想把“玩木头”做成一个大众爱好
2016-03-31

记者/张丽华 摄影/步恩撒

3月27日,马云的湖畔大学又开学了,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家,夸张一点讲那是来了半壁江山。今年学员预备营玩了赛艇,激情满满,但不知为何没有像去年那群CEO去一家木工坊制作木琴那样,引发大众极大的好奇心。

也许是因为玩赛艇的激烈画面,在电视上偶尔也能瞄到几眼,反倒是木匠这门古老的安静的手艺,离都市人的生活有些遥远。不过,当你走进位于杭州大华华领国际写字楼 B1 层的M.Y.Lab木艺实验室,这里并没有傲娇地挂上湖畔大学一期学员在这里学艺的照片,但那里的工作人员会兴奋地告诉你,即使你从未接触过木匠这门手艺,你也可以亲手制作一个实木勺盘、一支实木笔、一块实木砧板、一个小木马、一张明式小方凳,甚至是一把高难度的马洛夫摇椅。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木作工坊的创始人之一,80后“小木匠”水杉,想把“玩木头”做成一个像健身俱乐部那样的大众爱好,这个过程,累并快乐着!

玩木不丧志:从发烧友到全国最大的木作工坊创始人

水杉和路桥工程师“大师兄”结识之前,他在阿里巴巴做视觉设计师,两人是关注手作多年的发烧级“木友”,没事就在家看书和视频,钻研各种造型和结构。他们还曾专程跑到家具厂去学艺。2015年1月17日,M.Y.Lab木艺实验室正式开门迎客,这是水杉和大师兄人生梦想的新起点。

工作日白天的木作工坊相对是安静的,1500平方米的场地内,完成了整个木工作业的产业链建设。除了教室和会员操作区外,还有作品展示寄卖区、家具展厅、自助茶饮休息区、图书资料阅读区,甚至还有会员淋浴间。不少之前从未接触过木艺的人,也会被这样一个高大上的空间莫名吸引。而那些对木艺有了解的人,则会更加痴迷,因为这里到处都是售价高昂的设备、工具。就像武林高手人人都想得到倚天剑、屠龙刀一样,这些高端设备简直让木艺爱好者疯狂。

90后家居品牌设计师党心宇已经是第二年续费的会员。如果党心宇不介绍自己的真实身份,你很容易把他误认为是木艺实验室的员工。上午10点开门,党心宇来了,晚上10点关门,党心宇才走。“我在微博、微信、淘宝上推广我自己的家居设计品牌,以前去工厂打样,排工期估计要3个月左右。在这里,我随时都能把自己的设计付诸实践,打样出成品。”党心宇这样的会员,每年的会费在2万元左右,可以自由使用包括场地、设备、材料在内的一切服务设施,制作各种自己想做的东西,并有专职教练跟踪辅导。

开业一年多来,M.Y.Lab木艺实验室迎来了形形色色的木艺爱好者,几乎涵盖了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职业身份,从学生、律师、医生、警察到公司白领、家庭主妇都有。邹亚聪原本在商业地产做企划设计,每天被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花了3小时体验了一堂制笔课。“当我拿着那只亲手完成的笔,我差点激动地哭出来,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强烈的成就感了!”后来,邹亚聪带着这支笔,跳槽到了M.Y.Lab木艺实验室,成为其中的一员。

梦想在延伸:

规模化开放性木作工坊崛起

从一个单纯的木艺发烧友,到全国最大的木作工坊创始人,水杉现在玩木头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的精力花在管理和服务上。采访那天,水杉从早到晚排满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几拨参观者,都希望能从水杉口中了解“如何运营一个像M.Y.Lab木艺实验室这样的木作工坊”。水杉完全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我们并不想做木艺的传道者、老师,M.Y.Lab木艺实验室其实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基础的平台,让有能力授课的木艺达人到这个平台上来授课,让木艺爱好者有一个场地来学习、来玩。”水杉觉得,木艺这件事,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上的事,但是现在在木艺文化的传播者太少,它依旧是一个小众的爱好,整个生态还没有形成。在国外,木工 DIY 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大众爱好,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人工坊。以美国为例,共有超过4000万个木工工坊(相当于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针对爱好者的周边产业高度细分、品类繁多,仅台锯一项就可以独自支撑起一个庞大的产业。

不过,让水杉感到庆幸的是,在M.Y.Lab木艺实验室成立之初,国内像这样的规模化开放性木作工坊不会超过10家,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崛起,已经有五六十家。更让他兴奋的是,有越拉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M.Y.Lab木艺实验室团队。像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了20年木工老师的林泥鳅,木作工坊开业第一天就被老婆“送”了过来,成为专职老师。即使和中国妻子分隔两地,美国大叔林泥鳅也乐此不疲,没有课的时候还会在工坊里玩自己的木头。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些骨子里爱好木艺的伙伴,水杉和大师兄才会有时间有精力思考有关木艺的商业逻辑。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零基础的你也能做出一把马洛夫摇椅
80后木匠: 想把“玩木头”做成一个大众爱好
2016-03-31

记者/张丽华 摄影/步恩撒

3月27日,马云的湖畔大学又开学了,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家,夸张一点讲那是来了半壁江山。今年学员预备营玩了赛艇,激情满满,但不知为何没有像去年那群CEO去一家木工坊制作木琴那样,引发大众极大的好奇心。

也许是因为玩赛艇的激烈画面,在电视上偶尔也能瞄到几眼,反倒是木匠这门古老的安静的手艺,离都市人的生活有些遥远。不过,当你走进位于杭州大华华领国际写字楼 B1 层的M.Y.Lab木艺实验室,这里并没有傲娇地挂上湖畔大学一期学员在这里学艺的照片,但那里的工作人员会兴奋地告诉你,即使你从未接触过木匠这门手艺,你也可以亲手制作一个实木勺盘、一支实木笔、一块实木砧板、一个小木马、一张明式小方凳,甚至是一把高难度的马洛夫摇椅。

作为目前全国最大的木作工坊的创始人之一,80后“小木匠”水杉,想把“玩木头”做成一个像健身俱乐部那样的大众爱好,这个过程,累并快乐着!

玩木不丧志:从发烧友到全国最大的木作工坊创始人

水杉和路桥工程师“大师兄”结识之前,他在阿里巴巴做视觉设计师,两人是关注手作多年的发烧级“木友”,没事就在家看书和视频,钻研各种造型和结构。他们还曾专程跑到家具厂去学艺。2015年1月17日,M.Y.Lab木艺实验室正式开门迎客,这是水杉和大师兄人生梦想的新起点。

工作日白天的木作工坊相对是安静的,1500平方米的场地内,完成了整个木工作业的产业链建设。除了教室和会员操作区外,还有作品展示寄卖区、家具展厅、自助茶饮休息区、图书资料阅读区,甚至还有会员淋浴间。不少之前从未接触过木艺的人,也会被这样一个高大上的空间莫名吸引。而那些对木艺有了解的人,则会更加痴迷,因为这里到处都是售价高昂的设备、工具。就像武林高手人人都想得到倚天剑、屠龙刀一样,这些高端设备简直让木艺爱好者疯狂。

90后家居品牌设计师党心宇已经是第二年续费的会员。如果党心宇不介绍自己的真实身份,你很容易把他误认为是木艺实验室的员工。上午10点开门,党心宇来了,晚上10点关门,党心宇才走。“我在微博、微信、淘宝上推广我自己的家居设计品牌,以前去工厂打样,排工期估计要3个月左右。在这里,我随时都能把自己的设计付诸实践,打样出成品。”党心宇这样的会员,每年的会费在2万元左右,可以自由使用包括场地、设备、材料在内的一切服务设施,制作各种自己想做的东西,并有专职教练跟踪辅导。

开业一年多来,M.Y.Lab木艺实验室迎来了形形色色的木艺爱好者,几乎涵盖了社会上绝大部分的职业身份,从学生、律师、医生、警察到公司白领、家庭主妇都有。邹亚聪原本在商业地产做企划设计,每天被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压得喘不过气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花了3小时体验了一堂制笔课。“当我拿着那只亲手完成的笔,我差点激动地哭出来,好久没有体会到这种强烈的成就感了!”后来,邹亚聪带着这支笔,跳槽到了M.Y.Lab木艺实验室,成为其中的一员。

梦想在延伸:

规模化开放性木作工坊崛起

从一个单纯的木艺发烧友,到全国最大的木作工坊创始人,水杉现在玩木头的时间越来越少,大部分的精力花在管理和服务上。采访那天,水杉从早到晚排满了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好几拨参观者,都希望能从水杉口中了解“如何运营一个像M.Y.Lab木艺实验室这样的木作工坊”。水杉完全不吝啬分享自己的经验,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我们并不想做木艺的传道者、老师,M.Y.Lab木艺实验室其实要做的是搭建一个基础的平台,让有能力授课的木艺达人到这个平台上来授课,让木艺爱好者有一个场地来学习、来玩。”水杉觉得,木艺这件事,归根结底是一个文化上的事,但是现在在木艺文化的传播者太少,它依旧是一个小众的爱好,整个生态还没有形成。在国外,木工 DIY 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大众爱好,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私人工坊。以美国为例,共有超过4000万个木工工坊(相当于平均每8个人中就有一个),针对爱好者的周边产业高度细分、品类繁多,仅台锯一项就可以独自支撑起一个庞大的产业。

不过,让水杉感到庆幸的是,在M.Y.Lab木艺实验室成立之初,国内像这样的规模化开放性木作工坊不会超过10家,现在如雨后春笋般在各个城市崛起,已经有五六十家。更让他兴奋的是,有越拉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加入M.Y.Lab木艺实验室团队。像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做了20年木工老师的林泥鳅,木作工坊开业第一天就被老婆“送”了过来,成为专职老师。即使和中国妻子分隔两地,美国大叔林泥鳅也乐此不疲,没有课的时候还会在工坊里玩自己的木头。或许,正是因为有这些骨子里爱好木艺的伙伴,水杉和大师兄才会有时间有精力思考有关木艺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