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3月3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0:业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两家物业服务企业升为国家二级
杭州万科&阿里智能 全屋智能系统 正式发布
绿城·富春玫瑰园举行“生活之道”发布会
“德信G+,为你而来” 2016年德信地产新品发布
一代名医泰斗杨继荪诞辰100周年
浙江健康界 举办首届“奥斯卡”
我市举办G20峰会 卫生监督保障应急演练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他曾为文学巨匠把脉 为药企无偿提供验方
一代名医泰斗杨继荪诞辰100周年
2016-03-31
杨继荪为文学巨匠巴金把脉(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于伟)浙江省的第一张膏方,在他的指导下开出;“冬病夏治”由他研究并推广;复方板蓝根冲剂、清热止咳糖浆等,根据他的验方制成。这个人叫杨继荪,是现代著名中医内科临床学家、全国首批五百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他与何任、潘澄濂并称为我省中医界的三位大咖。

昨天恰逢国际医师节,浙江省中医界的名老中医汇聚省中医院,参加浙江杨氏内科杨继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青囊装仁心,白衣秉丹心”,他所带出来的弟子,已经成为当今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他曾给郭沫若和巴金看病

浙江省中医界有三位大咖: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大咖何任;省中医院中医临床大咖杨继荪;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大家潘澄濂。昨天,在杨老诞辰10周年纪念会上,国家级名中医徐志瑛、方剑乔、葛琳仪、潘智敏等,集体回忆了与杨老之间的故事。

杨继荪祖籍浙江余杭,1916 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杨耳山是一位名医,悬壶沪杭。在祖父“亦医亦儒”思想的影响下,杨继荪矢志习医。

1932 年,杨继荪中学毕业后,跟随祖父学医,悉心攻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3年后祖父病故,杨继荪又师从名医徐康寿学习2年。学成之后,在杭城设诊开业,医名鹊起。解放后,担任杭州市第一所中医院——广兴中医院院长。

“他是临床大家,对中医基础、经典都很熟悉,内、外、妇、儿等病都能看,按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名全科医师。”徐志瑛教授是杨老的学生,她说,杨老不仅专长医术,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艺术大家,与许多名人志士互有往来,比如巴金、郭沫若、夏衍、沙孟海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老给巴金、郭沫若及其夫人都看过病,不过他很低调,从不对外说。”徐志瑛教授说,大家在杨老家里看到的字画,有些就是这些友人送的。

对待患者不分三六九等

潘智敏教授也是杨老的学生,两人相识20多年,她眼里的杨老,无论给谁看病都不分三六九等。

“当时杨老住在红门局,从弄堂口到他家门口约有百米长的路。每当杨老上下班,邻居及小孩看到他,都会与他打招呼;有不熟悉的病人或同事来找他,就会有人来指路领路,杨老从来不回避来访者。”潘志敏教授说,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引发了浙江肝炎爆发,老百姓对肝炎谈虎色变,连医院都专门腾出了的隔离病房。而杨老家,经常有来自农村的肝炎病人请杨老诊疗。“当时,杨老家人都担心这样看病会被感染,劝阻他不要在家里接待病人。但杨老说,‘病人到医院当然应该,但人家求到门上来了,哪有医生拒绝病人’,因此依然我行我素。”

还有一次,杨老为省军区某领导看病,军医对他说,“这位是领导,药请用得好一点吧。”杨老当时就说,“你我都是医生,医生是以病人为对象,不能以职务高低选药。只要对症,哪怕三五毛钱的药也有效。”

教育学生,杨老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对待病人要官民一致,朝野一致,认识与不认识要一致。因为他们是人,生命在你手中。”

为药企提供支气管、糖尿病验方

1983年冬天,浙江省的第一张膏方,是徐志瑛教授在杨老的指导下开出的。当时,这一帖膏方大约200元,可以让患者吃上三个月。第一年,来开膏方的只有三四十人,第二年就增加到了300多人,大多是患有气管炎的老病人。徐志瑛教授说,一直到现在,她给人开膏方,还是按照杨老的指导思路来。

为了促进中药剂型改革,杨老指导药厂将传统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剂型,成功改革为“杞菊地黄口服液”。他还无偿将治疗支气管炎、糖尿病的验方,提供给杭州天目山药厂、杭州第二中药厂,并指导他们制成了“复方淡竹沥”、“养阴降糖片”等中成药。此外,许多企业还根据杨老验方,生产了“清热止咳糖浆”及治疗偏头痛的“头痛灵”,如今不少药店有售。甚至青春宝在开发抗衰老片和永真片前,也请杨老看过方子,几十年来,两种保健品一直是当家产品。

徐志瑛教授说,平时经常有感冒患者来省中医院配“复方板蓝根冲剂”,这也是杨老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流感爆发时写下的方子。其中有大青叶、苏叶等,可以疏风解表,特别适合感冒初期发冷、流清水鼻涕的人吃。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他曾为文学巨匠把脉 为药企无偿提供验方
一代名医泰斗杨继荪诞辰100周年
2016-03-31
杨继荪为文学巨匠巴金把脉(资料图片)。

本报讯(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于伟)浙江省的第一张膏方,在他的指导下开出;“冬病夏治”由他研究并推广;复方板蓝根冲剂、清热止咳糖浆等,根据他的验方制成。这个人叫杨继荪,是现代著名中医内科临床学家、全国首批五百名名老中医药专家。他与何任、潘澄濂并称为我省中医界的三位大咖。

昨天恰逢国际医师节,浙江省中医界的名老中医汇聚省中医院,参加浙江杨氏内科杨继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青囊装仁心,白衣秉丹心”,他所带出来的弟子,已经成为当今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领军人物。

他曾给郭沫若和巴金看病

浙江省中医界有三位大咖:浙江中医学院教学大咖何任;省中医院中医临床大咖杨继荪;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大家潘澄濂。昨天,在杨老诞辰10周年纪念会上,国家级名中医徐志瑛、方剑乔、葛琳仪、潘智敏等,集体回忆了与杨老之间的故事。

杨继荪祖籍浙江余杭,1916 年出生于杭州的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杨耳山是一位名医,悬壶沪杭。在祖父“亦医亦儒”思想的影响下,杨继荪矢志习医。

1932 年,杨继荪中学毕业后,跟随祖父学医,悉心攻读《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3年后祖父病故,杨继荪又师从名医徐康寿学习2年。学成之后,在杭城设诊开业,医名鹊起。解放后,担任杭州市第一所中医院——广兴中医院院长。

“他是临床大家,对中医基础、经典都很熟悉,内、外、妇、儿等病都能看,按现在的话来说,是一名全科医师。”徐志瑛教授是杨老的学生,她说,杨老不仅专长医术,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艺术大家,与许多名人志士互有往来,比如巴金、郭沫若、夏衍、沙孟海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老给巴金、郭沫若及其夫人都看过病,不过他很低调,从不对外说。”徐志瑛教授说,大家在杨老家里看到的字画,有些就是这些友人送的。

对待患者不分三六九等

潘智敏教授也是杨老的学生,两人相识20多年,她眼里的杨老,无论给谁看病都不分三六九等。

“当时杨老住在红门局,从弄堂口到他家门口约有百米长的路。每当杨老上下班,邻居及小孩看到他,都会与他打招呼;有不熟悉的病人或同事来找他,就会有人来指路领路,杨老从来不回避来访者。”潘志敏教授说,1988年上海甲型肝炎大流行,引发了浙江肝炎爆发,老百姓对肝炎谈虎色变,连医院都专门腾出了的隔离病房。而杨老家,经常有来自农村的肝炎病人请杨老诊疗。“当时,杨老家人都担心这样看病会被感染,劝阻他不要在家里接待病人。但杨老说,‘病人到医院当然应该,但人家求到门上来了,哪有医生拒绝病人’,因此依然我行我素。”

还有一次,杨老为省军区某领导看病,军医对他说,“这位是领导,药请用得好一点吧。”杨老当时就说,“你我都是医生,医生是以病人为对象,不能以职务高低选药。只要对症,哪怕三五毛钱的药也有效。”

教育学生,杨老最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对待病人要官民一致,朝野一致,认识与不认识要一致。因为他们是人,生命在你手中。”

为药企提供支气管、糖尿病验方

1983年冬天,浙江省的第一张膏方,是徐志瑛教授在杨老的指导下开出的。当时,这一帖膏方大约200元,可以让患者吃上三个月。第一年,来开膏方的只有三四十人,第二年就增加到了300多人,大多是患有气管炎的老病人。徐志瑛教授说,一直到现在,她给人开膏方,还是按照杨老的指导思路来。

为了促进中药剂型改革,杨老指导药厂将传统中成药“杞菊地黄丸”剂型,成功改革为“杞菊地黄口服液”。他还无偿将治疗支气管炎、糖尿病的验方,提供给杭州天目山药厂、杭州第二中药厂,并指导他们制成了“复方淡竹沥”、“养阴降糖片”等中成药。此外,许多企业还根据杨老验方,生产了“清热止咳糖浆”及治疗偏头痛的“头痛灵”,如今不少药店有售。甚至青春宝在开发抗衰老片和永真片前,也请杨老看过方子,几十年来,两种保健品一直是当家产品。

徐志瑛教授说,平时经常有感冒患者来省中医院配“复方板蓝根冲剂”,这也是杨老在上世纪90年代初流感爆发时写下的方子。其中有大青叶、苏叶等,可以疏风解表,特别适合感冒初期发冷、流清水鼻涕的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