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雅丽 波兰导演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其享誉世界的电影三部曲《红》、《蓝》、《白》用诗意、含蓄的叙述手法,传递了“热情博爱”、“自由创新”和“真诚平等”的精神价值。 同样追求“红、蓝、白”价值观的杭州导游界“导师”级人物——诸鸣,17年的导游经历,让他对职业拥有了更深层次的愿景。他是一名“华东线”带队导游,如“脱口秀”般全程讲解着江南的人文风情,他又是一名导游培训师,两万多名年轻导游曾走进他的课堂。 当个别导游因不良行为频繁登上“黑榜”时,他则兢兢业业试图让这个职业保持着一份不落空的希望。 双眼练成X光扫描机 注重观察细节的结果 美剧《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初见华生时,看似毫不经意的一眼扫视与简单的对话,犹如X光扫描机,瞬间看穿了华生的生活和经历。诸鸣对这样的“破案”场景,持完全肯定的观点,“只要真正地用心观察,人眼能发现很多平时忽视的细节”。 3月下旬,一场倒春寒,杭州迎来 “断崖式”的降温,羽绒服成了街头行人的标配。下午四时许,诸鸣所带领的团队到达河坊街,这是一个自由活动的景点,游客拥有近2小时的活动时间。此时,衣着单薄的诸鸣,并没有在大巴车上避寒,而是像初来乍到的游客一样,饶有兴致地逛着河坊街,“我想找找,有什么新鲜、有趣、平时忽略的细节,有需要时可及时做讲解”。 观察细节是诸鸣从事导游这个职业后,养成的习惯,在他的公文包中,有一叠手写的游客名单及信息,他用不同的图文对每个游客的性别、性格、年龄、爱好等进行了注释。 “从接单到带团,从电话沟通到见到真人,从电话号码到朋友圈转发的话题,透过这些信息,都可以初步发现团队游客更深层次的性格和爱好,以便于旅行中更好地沟通”。他说。细节不仅打败了爱情,细节同样是导游无法成功沟通或取得信任的致命伤。 视“老人”为“儿童” 所谓责任 就是对事情的态度 诸鸣的手机朋友圈,互粉好友数千人,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好友是其所带游客的家属。面对庞大的“银发族”游客,他视其为“儿童”,并会不定时向“家长”汇报他们的行踪。他说,所谓责任,就是一个人对待事情的态度。 据不完全数据显示,目前旅行社接待的团队游客中,60岁以上的老年游客超过20%,旅游旺季甚至高达30%。俗语中的 “老小老小”,大意是说,老人的性格、行为等方式慢慢接近小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如今,很多孝顺的子女为父母报团出游,自己却因工作原因,无法与父母同时出游而遗憾或者担心。对此,诸鸣的做法是,尽量提前与每一位老年游客的家属取得联系,并互为“好友”。 “通常在接到出团游客名单时,我会提前与游客联系,老年团队在出团前的预留电话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子女的电话,这些游客大多数是子女代为报团”。于是,他与老人家属“互粉”,并在旅途中不定时地播报游客的出行情况,“或许很多人觉得这种方式有些多余,但恰恰是这种方式,等于给家属服下了一颗定心丸”。 针对不同的游客,沟通方式、谈话主题、旅途中推荐的景点则完全不同。他介绍,比如游客来到了杭州,他更倾向于会聊聊杭州的生活方式,对于“银发”游客,则更多聊聊杭州的休闲养生方式,至于80后,着重休闲文化生活,而对于90后,则脑洞大开,更多涉及最新鲜的娱乐生活。 年轻导游需不断自我提升 杭州的精英导游正在壮大 成功学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而在现实中做一名福尔摩斯,需要有惊人的知识储备和检索能力,事实上必须要成为一本百科全书或者需要大数字储存媒体才可实现。带团导游是诸鸣的主要身份,而他的另外一个身份,则是国家旅游局名导进课堂的首批讲师,并拥有一个“诸鸣工作室”,致力于为行业培养精英导游,并帮助年轻导游坚持职业梦想。 据不完全统计,超过2万人次的年轻导游,曾走进他的课堂,与他有过直接的职业分享与对话,以及职场“干货”分享,包括“如何与游客快速沟通”、“如何学会关注细节”、“哪些话题适合交流”等等。 诸鸣说,除了实战案例的分享,他更是不断建议年轻导游“时刻进行自我提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是庄子之言,也是诸鸣认为导游职业所需要自我充电的原因之根本。旅途中与各行各业相遇,洞若观火的观察和对答如流的交谈,需大脑拥有足够的检索能力,这种能力所依托的,是大量知识储备。 “近年来行业也随着一些业态的变化而改变,导游职业常遭遇负面的认知,但杭州高学历、精英导游队伍也在逐渐壮大,他们放弃办公室安逸的工作,却选择了风吹日晒,并将其视为一项事业而奋斗”。他说,当前导游队伍正在经历一轮洗牌,优胜劣汰,精英导游也将成为杭州导游的中坚力量,为导游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