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3月3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7:区县(市)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龙坞茶镇: 传承手工技艺,留住一缕茶香
厘清了 办事更顺畅
可享受无担保贷款
带你悦览大杭州
美国学生在建德体验中国文化
家门口买到 放心优质农产品
成立居民监督委员会确保阳光征收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已培养120位年轻炒茶师 将开辟10多个炒茶中心
龙坞茶镇: 传承手工技艺,留住一缕茶香
2016-03-30
师徒同场参赛,共同展示西湖龙井炒制工艺的手上功夫。 记者 李忠 摄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徐浩哲 郭秀勤 华丽

又一次,樊生华坐在光亮的大锅前。

只见他抖落手中的龙井茶叶,在锅里翻腾着。又不时从锅里抓起茶叶,手腕轻轻抖动,茶叶又重新掉回热锅里。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除了手势,温度的掌控很关键,什么时候用高温什么时候用低温,靠的是一种手感的培养。”樊生华抬头,向一旁侧立的徒弟黄孝章面授机宜。

炒了40年茶的老师傅樊生华,平日里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带徒弟,他说:“趁自己还干得动,多教几个年轻人,把老祖宗留下的炒茶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近年来,随着机器炒茶的普及,西湖龙井手工炒茶技艺后继乏人。面对这一窘境,龙坞茶镇不少有识之士加入到拯救手工炒茶技艺的队伍中来。

炒茶大师:带徒弟传手艺

在杭州炒茶界,来自转塘街道桐坞村的樊生华是大咖级人物。他是“西湖龙井炒茶大师”,整个西湖区仅5人有此殊荣。他还是“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唯一一位省级传承人。

因为手艺高超,他开在保俶路上的茶庄,生意兴隆。几天前,春茶上市,他自己炒出来的第一拨茶叶,市场价每斤6000元。

即便如此,来自美国、英国、印度的客人纷纷来电预定。

照说,樊生华应该很忙才对,但他还是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带徒弟上了。

“我已经培养出了4名徒弟,现在还在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任教,教茶艺专业的学生如何炒茶。”樊生华淡淡地说。

4名徒弟,听起来不算多,实际上来之不易。

“每一名徒弟,至少要带5年,才能精通手工炒茶技艺。”据介绍,西湖龙井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法有 “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

收徒弟,樊生华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肯吃苦、耐得住寂寞,我都欢迎。”但这些年,有不少人拜在他的门下,可嫌太辛苦,没干满半年就打了退堂鼓。

“炒茶,有多苦,看看他的手就知道了。”今年40岁的黄孝章,是樊生华带出来的四弟子之一。

黄孝章摊开大手,只见他双手的骨节比常人粗大,手掌也更厚实,本该光滑的手心处布满粗糙发黑的老茧。黄孝章说,“炒茶锅的高温会导致大部分炒茶师傅的手深度灼伤,有的甚至经历过化脓结痂再结成老茧。”

黄孝章说,一斤茶叶,机器炒只要1个小时,手工炒要4个小时。老师要求很严,每天他都要练七八个小时,不敢懈怠。

最近一年,樊生华还被西湖职业高级中学聘请,教学生们如何炒茶。对于这份不拿薪水的工作,樊生华很是看重。秋冬季,主要上理论课,每个月一次。眼下,春茶上市,他会把学生们请到家里,手把手教炒茶技艺。

“3个肯吃苦、有悟性的学生,正在重点培养。”樊生华笑着说。

龙坞茶镇:搞培训办大赛

其实,早在2008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

“真正的‘西湖龙井’,是由西湖龙井这个茶叶品种和手工炒制技艺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茶叶都是机器炒的,那么西湖龙井也就不完整了。”转塘街道农业农村发展科葛维敏说。

来自龙门坎村的炒茶大师葛维冬,曾5次荣获西湖区炒茶王荣誉,同样对手工炒茶情有独钟。

“手炒比机炒,香味更浓郁,持久,口感也更甘醇。茶叶是活的,能根据不同的茶叶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统一的机器模式是无法做到的。”

为了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工艺,龙坞茶镇每年都会开展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高级、中级、青工的培训考核评定活动。如果徒弟顺利通过考试,师傅能得到一定的奖励。

截至目前,当地已先后培养40岁以下的年轻炒茶师120人。

从2012年开始,西湖区开展“西湖龙井茶炒茶大师”的评定活动,其中,“已经培养过2个以上青工徒弟并已取得炒茶技工证书,今后仍热心培养炒茶青工”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条。

如今,已有5人先后被授予“西湖龙井炒茶大师”荣誉称号,其中,4位来自龙坞茶镇,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带徒弟传承手艺。

上周在外桐坞村举行的西湖区炒茶王大赛上,5位大师携各自高徒参加师徒联赛,最终冠军是来自转塘街道大清社区的计昆荣、计俊玲师徒。计昆荣是5位大师里最年轻的,今年43岁,炒茶25年,已培养10名徒弟。

此外,龙坞茶镇正火热打造,转塘街道准备在有条件的村社开辟10多个炒茶中心,现场展示手工炒茶技艺。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已培养120位年轻炒茶师 将开辟10多个炒茶中心
龙坞茶镇: 传承手工技艺,留住一缕茶香
2016-03-30
师徒同场参赛,共同展示西湖龙井炒制工艺的手上功夫。 记者 李忠 摄

记者 毛长久 通讯员 徐浩哲 郭秀勤 华丽

又一次,樊生华坐在光亮的大锅前。

只见他抖落手中的龙井茶叶,在锅里翻腾着。又不时从锅里抓起茶叶,手腕轻轻抖动,茶叶又重新掉回热锅里。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除了手势,温度的掌控很关键,什么时候用高温什么时候用低温,靠的是一种手感的培养。”樊生华抬头,向一旁侧立的徒弟黄孝章面授机宜。

炒了40年茶的老师傅樊生华,平日里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带徒弟,他说:“趁自己还干得动,多教几个年轻人,把老祖宗留下的炒茶手艺一代代传下去。”

近年来,随着机器炒茶的普及,西湖龙井手工炒茶技艺后继乏人。面对这一窘境,龙坞茶镇不少有识之士加入到拯救手工炒茶技艺的队伍中来。

炒茶大师:带徒弟传手艺

在杭州炒茶界,来自转塘街道桐坞村的樊生华是大咖级人物。他是“西湖龙井炒茶大师”,整个西湖区仅5人有此殊荣。他还是“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唯一一位省级传承人。

因为手艺高超,他开在保俶路上的茶庄,生意兴隆。几天前,春茶上市,他自己炒出来的第一拨茶叶,市场价每斤6000元。

即便如此,来自美国、英国、印度的客人纷纷来电预定。

照说,樊生华应该很忙才对,但他还是把大把的时间放在带徒弟上了。

“我已经培养出了4名徒弟,现在还在西湖职业高级中学任教,教茶艺专业的学生如何炒茶。”樊生华淡淡地说。

4名徒弟,听起来不算多,实际上来之不易。

“每一名徒弟,至少要带5年,才能精通手工炒茶技艺。”据介绍,西湖龙井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法有 “抖、搭、搨、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十大手法。炒制时根据鲜叶大小、老嫩程度和锅中茶坯的成型程度,不断变化手法。

收徒弟,樊生华的门槛并不高,“只要肯吃苦、耐得住寂寞,我都欢迎。”但这些年,有不少人拜在他的门下,可嫌太辛苦,没干满半年就打了退堂鼓。

“炒茶,有多苦,看看他的手就知道了。”今年40岁的黄孝章,是樊生华带出来的四弟子之一。

黄孝章摊开大手,只见他双手的骨节比常人粗大,手掌也更厚实,本该光滑的手心处布满粗糙发黑的老茧。黄孝章说,“炒茶锅的高温会导致大部分炒茶师傅的手深度灼伤,有的甚至经历过化脓结痂再结成老茧。”

黄孝章说,一斤茶叶,机器炒只要1个小时,手工炒要4个小时。老师要求很严,每天他都要练七八个小时,不敢懈怠。

最近一年,樊生华还被西湖职业高级中学聘请,教学生们如何炒茶。对于这份不拿薪水的工作,樊生华很是看重。秋冬季,主要上理论课,每个月一次。眼下,春茶上市,他会把学生们请到家里,手把手教炒茶技艺。

“3个肯吃苦、有悟性的学生,正在重点培养。”樊生华笑着说。

龙坞茶镇:搞培训办大赛

其实,早在2008年,西湖龙井茶制作技艺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保护。

“真正的‘西湖龙井’,是由西湖龙井这个茶叶品种和手工炒制技艺两个部分组成。如果茶叶都是机器炒的,那么西湖龙井也就不完整了。”转塘街道农业农村发展科葛维敏说。

来自龙门坎村的炒茶大师葛维冬,曾5次荣获西湖区炒茶王荣誉,同样对手工炒茶情有独钟。

“手炒比机炒,香味更浓郁,持久,口感也更甘醇。茶叶是活的,能根据不同的茶叶使用不同的手法和火候,统一的机器模式是无法做到的。”

为了传承西湖龙井茶传统工艺,龙坞茶镇每年都会开展西湖龙井茶手工炒制高级、中级、青工的培训考核评定活动。如果徒弟顺利通过考试,师傅能得到一定的奖励。

截至目前,当地已先后培养40岁以下的年轻炒茶师120人。

从2012年开始,西湖区开展“西湖龙井茶炒茶大师”的评定活动,其中,“已经培养过2个以上青工徒弟并已取得炒茶技工证书,今后仍热心培养炒茶青工”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条。

如今,已有5人先后被授予“西湖龙井炒茶大师”荣誉称号,其中,4位来自龙坞茶镇,他们都在不遗余力地带徒弟传承手艺。

上周在外桐坞村举行的西湖区炒茶王大赛上,5位大师携各自高徒参加师徒联赛,最终冠军是来自转塘街道大清社区的计昆荣、计俊玲师徒。计昆荣是5位大师里最年轻的,今年43岁,炒茶25年,已培养10名徒弟。

此外,龙坞茶镇正火热打造,转塘街道准备在有条件的村社开辟10多个炒茶中心,现场展示手工炒茶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