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3月17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5:艺术典藏头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林海钟: 道问山水间 意超物象外
陈振濂谈 “水陆画”
质朴的精神 陈坚纸上作品展近日展出
艺术典藏周刊
周刊
【王羲之小传】
王羲之:兰亭曲水擅风流
【绍兴兰亭】
【王羲之故居】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羲之:兰亭曲水擅风流
兰亭雅集 畅叙幽情 挥就“天下第一行书”
2016-03-17

记者 陈友望

三月初春,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景区,茂竹修林,风物清灵,如画如诗,鹅池、流觞亭、墨华亭、右军祠、兰亭书法博物馆布于流觞曲水之中,兰亭江边,廊桥隐隐,清流映人。遥想一千六百多年前,书圣王羲之等一批名士在此修禊雅集留下千古佳话,更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世代传奇。王羲之晚年隐居于嵊州金庭镇金庭观,今在羲之村建有王羲之故居旅游区。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41位亲朋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一次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修禊活动。“上巳节”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如今已被淡忘。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在东晋时期,人们主要在“上巳节”来到水边祓除灾气、祈得福气。

魏晋时期,名士自有风度。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号为雅集。而会稽有佳山水,天下名士多在此隐居。这一天,作为东道主的王羲之,带着名士孙绰、孙统、支遁,王羲之的几个儿子,还有未出仕而隐居会稽的谢安一起,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参加这次雅集的多是当时的名人“大咖”。其中孙绰诗文一流,做《游天台山赋》后曾对范启说:“卿试掷地,当做金石声也。”这也是成语“掷地有声”的来历。谢安虽然隐居,但名声极大,后出山为太守,再至太保,于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挽救了东晋。支遁,即支道林,著名诗僧,玄谈妙美,以禅理入诗,是古代山水诗的先驱之一。而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后为北中郎将;还有东晋重臣庾冰之子庾友、庾蕴,权臣桓温之子桓伟,其子王献之后来也官至宰相。

42人总共做了37首诗,王羲之在微醉之中,为诗集作序,振笔直书,是为《兰亭集序》。这篇序文,因文字优美寓意深广而成为中国的散文名篇,其中许多词句如“茂竹修林”“群贤毕至”“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惠风和畅”“修短随化”等至今人们仍频频引用,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欢乐之外另有一种无助与无奈,这番思绪深深地触动了历代文人墨客心弦。《兰亭集序》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的艺术造诣空前绝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之作,兰亭从此也“中国第一书法圣地”之名播天于下。从南北朝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人墨客相聚兰亭,把酒临风,挥毫作书,成为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自出机杼 研精体势 兼撮众法成一家

王羲之本不是绍兴人,只是兰亭序名声太显而让许多人误会。实际上,王羲之出生于临沂琅琊王氏这个显赫家族。然而,王羲之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在历史上却是一个谜,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说了他活了五十九岁。后人通过考据,多数赞成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这一说法。

临沂琅琊王氏家族与整个晋朝荣辱与共,王羲之的叔伯子侄等在东晋有十人入相,可谓宰相满堂,世所罕见。王羲之父王旷,与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关系,是东晋开国的策划人,谋划了皇室迁都建邺,但他却留在北方任职淮南太守,后在抗击北方匈奴的战争中“失踪”。与顶梁柱父亲失去联系的王羲之约七八岁,一下子从贵族生活跌落到平民生活。王羲之的族伯父也是姨夫的丹阳太守王导,对当时居住在无锡的少年王羲之一家也尽力关照。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尤其是王廙,擅长书画,文武全才,被称为“过江书画第一”,可知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还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卫烁,师承钟繇。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曾自述其中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总是在书法上开阔视野,追根求源。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当代书家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尽善尽美称书圣

现在兰亭有鹅池之景,以纪念大书法家王羲之。众所周知,东晋名士雅好多多,爱长啸,爱清谈,爱服五石散,但王羲之最爱鹅,后人将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为“四爱”。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看鹅,逗鹅嬉戏。成年以后,更嗜好养鹅,他在自家院子里专门修建了两个水池子,一个用来刷洗笔砚,一个用来养鹅。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翩翩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在会稽,有一位独居老人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叫人去买而不得,他便叫上亲朋好友赶去观看,老人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炖为好汤准备款待。王羲之一见,兴致顿失,为鹅叹息了许久。山阴有一道士也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赏,十分高兴,强烈要求买下来。谁料道士说:“如果你写《道德经》给我,我就把所有鹅送与你。”王羲之按要求写好,带鹅而归,十分愉悦。“书成换白鹅”,名士就这么潇洒帅气。

其实王羲之年轻时候就十分洒脱,放浪形骸之外。《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王羲之一个有名的“东床快婿”,也就是“东床坦腹”的故事。当时豪门世家相互攀亲,太傅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中子弟众多,便派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说:“你到东厢房去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回到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通过询问调查,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这可见王羲之坦然不慕权门,也见郄太尉善于识人。

有成语“入木三分”,说的也是王羲之的故事。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中说:“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说的就是朝廷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上面的文字,没想到墨汁已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可见王羲之的笔力是多么强劲有力。“入木三分”现比喻见解、评论、分析、刻画很深刻。说王羲之书法之妙,还有一句成语“矫若惊龙”,出自《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书法之盛名,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力推极有关系。作为王羲之的最大牌粉丝,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为此诏令天下,发动皇宫内外搜集整理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身体力行学习王字, 每得王帖, 不仅自己锐意临仿, 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命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定真伪,对可靠的进行复制,用来保存或赏赐皇族和重臣。相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薛稷等善书近臣和内廷拓手各有《兰亭序》摹本,著名的有冯承素的“神龙本”等。

唐太宗最爱“兰亭序”,曾说,“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唐太宗还亲自到华延阁在《晋书·王羲之传》为王羲之添加赞辞,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书学名家,无不尊崇王羲之的正、行、草书,王羲之书圣地位,推崇备至,直到今天。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王羲之:兰亭曲水擅风流
兰亭雅集 畅叙幽情 挥就“天下第一行书”
2016-03-17

记者 陈友望

三月初春,绍兴兰渚山下的兰亭景区,茂竹修林,风物清灵,如画如诗,鹅池、流觞亭、墨华亭、右军祠、兰亭书法博物馆布于流觞曲水之中,兰亭江边,廊桥隐隐,清流映人。遥想一千六百多年前,书圣王羲之等一批名士在此修禊雅集留下千古佳话,更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的世代传奇。王羲之晚年隐居于嵊州金庭镇金庭观,今在羲之村建有王羲之故居旅游区。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上巳节”,会稽内史王羲之邀请41位亲朋聚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举办一次文人雅士饮酒赋诗的修禊活动。“上巳节”是汉民族传统节日,远在殷周时就已经形成,如今已被淡忘。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三月初三。在东晋时期,人们主要在“上巳节”来到水边祓除灾气、祈得福气。

魏晋时期,名士自有风度。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号为雅集。而会稽有佳山水,天下名士多在此隐居。这一天,作为东道主的王羲之,带着名士孙绰、孙统、支遁,王羲之的几个儿子,还有未出仕而隐居会稽的谢安一起,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参加这次雅集的多是当时的名人“大咖”。其中孙绰诗文一流,做《游天台山赋》后曾对范启说:“卿试掷地,当做金石声也。”这也是成语“掷地有声”的来历。谢安虽然隐居,但名声极大,后出山为太守,再至太保,于淝水之战中大败苻坚,挽救了东晋。支遁,即支道林,著名诗僧,玄谈妙美,以禅理入诗,是古代山水诗的先驱之一。而王羲之的小舅子郗昙,后为北中郎将;还有东晋重臣庾冰之子庾友、庾蕴,权臣桓温之子桓伟,其子王献之后来也官至宰相。

42人总共做了37首诗,王羲之在微醉之中,为诗集作序,振笔直书,是为《兰亭集序》。这篇序文,因文字优美寓意深广而成为中国的散文名篇,其中许多词句如“茂竹修林”“群贤毕至”“流觞曲水”“游目骋怀”“惠风和畅”“修短随化”等至今人们仍频频引用,而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欢乐之外另有一种无助与无奈,这番思绪深深地触动了历代文人墨客心弦。《兰亭集序》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颜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苏轼《寒食帖》并称三大行书书法帖。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集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的艺术造诣空前绝后,成为中国书法史上最有名气之作,兰亭从此也“中国第一书法圣地”之名播天于下。从南北朝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一批文人墨客相聚兰亭,把酒临风,挥毫作书,成为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自出机杼 研精体势 兼撮众法成一家

王羲之本不是绍兴人,只是兰亭序名声太显而让许多人误会。实际上,王羲之出生于临沂琅琊王氏这个显赫家族。然而,王羲之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在历史上却是一个谜,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只说了他活了五十九岁。后人通过考据,多数赞成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这一说法。

临沂琅琊王氏家族与整个晋朝荣辱与共,王羲之的叔伯子侄等在东晋有十人入相,可谓宰相满堂,世所罕见。王羲之父王旷,与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是姨表兄关系,是东晋开国的策划人,谋划了皇室迁都建邺,但他却留在北方任职淮南太守,后在抗击北方匈奴的战争中“失踪”。与顶梁柱父亲失去联系的王羲之约七八岁,一下子从贵族生活跌落到平民生活。王羲之的族伯父也是姨夫的丹阳太守王导,对当时居住在无锡的少年王羲之一家也尽力关照。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尤其是王廙,擅长书画,文武全才,被称为“过江书画第一”,可知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早年还从卫夫人学书。卫夫人卫烁,师承钟繇。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王羲之善于转益多师,曾自述其中转折:“羲之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比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爵、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从这段话可以看到,王羲之总是在书法上开阔视野,追根求源。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用笔尚内抵,不折而用转,所谓右军“一搨瓘直下”。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当代书家沈尹默称扬道: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要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飘若浮云 矫若惊龙 尽善尽美称书圣

现在兰亭有鹅池之景,以纪念大书法家王羲之。众所周知,东晋名士雅好多多,爱长啸,爱清谈,爱服五石散,但王羲之最爱鹅,后人将王羲之爱鹅、陶渊明爱菊、周茂叔爱莲、林和靖爱鹤并称为“四爱”。

王羲之从小就喜欢看鹅,逗鹅嬉戏。成年以后,更嗜好养鹅,他在自家院子里专门修建了两个水池子,一个用来刷洗笔砚,一个用来养鹅。他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翩翩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在会稽,有一位独居老人养了一只鹅,擅长鸣叫,王羲之叫人去买而不得,他便叫上亲朋好友赶去观看,老人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炖为好汤准备款待。王羲之一见,兴致顿失,为鹅叹息了许久。山阴有一道士也喜欢养鹅,王羲之前去观赏,十分高兴,强烈要求买下来。谁料道士说:“如果你写《道德经》给我,我就把所有鹅送与你。”王羲之按要求写好,带鹅而归,十分愉悦。“书成换白鹅”,名士就这么潇洒帅气。

其实王羲之年轻时候就十分洒脱,放浪形骸之外。《世说新语》中记载了王羲之一个有名的“东床快婿”,也就是“东床坦腹”的故事。当时豪门世家相互攀亲,太傅郗鉴听说丞相王导家中子弟众多,便派门客拿着自己给王丞相的亲笔书信到王府去选婿。王丞相说:“你到东厢房去挑选吧!”门客到东厢房看过之后,回到郄府对太傅说:“王丞相的各个儿子都值得夸奖。听说我为您选女婿,都故作姿态,以示不凡,只有一个年轻人,露出腹部躺在东床上,好像没听说有这回事似的。”郄太傅说,“就是这个公子最好。”太傅郄鉴通过询问调查,原来是王羲之,于是将女儿郗璇嫁给了他。这可见王羲之坦然不慕权门,也见郄太尉善于识人。

有成语“入木三分”,说的也是王羲之的故事。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中说:“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说的就是朝廷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上面的文字,没想到墨汁已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可见王羲之的笔力是多么强劲有力。“入木三分”现比喻见解、评论、分析、刻画很深刻。说王羲之书法之妙,还有一句成语“矫若惊龙”,出自《晋书·王羲之传》:“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王羲之书法之盛名,与唐太宗李世民的力推极有关系。作为王羲之的最大牌粉丝,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十分推崇,为此诏令天下,发动皇宫内外搜集整理王羲之的作品。唐太宗身体力行学习王字, 每得王帖, 不仅自己锐意临仿, 还命诸王子临帖五百遍。在收集到大量王羲之遗墨后,唐太宗命令虞世南、褚遂良等鉴定真伪,对可靠的进行复制,用来保存或赏赐皇族和重臣。相传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薛稷等善书近臣和内廷拓手各有《兰亭序》摹本,著名的有冯承素的“神龙本”等。

唐太宗最爱“兰亭序”,曾说,“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唐太宗还亲自到华延阁在《晋书·王羲之传》为王羲之添加赞辞,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从此王羲之在书学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被确立并巩固下来。宋、元、明、清诸朝书学名家,无不尊崇王羲之的正、行、草书,王羲之书圣地位,推崇备至,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