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
文/张磊
曾几何时,当人们夸赞一个人有工匠精神时,并不意味着一种褒奖,字面背后的意思,却是“效率太低”、“不赚钱”、“太傻太执着”。这个词过往的反讽含义,让如今在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的“工匠精神”四个字,成为被重新审视、端详的一件事。
中国人口多、基数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从最初单纯地追逐速度和效率,满足“有”,到如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即将达成,物资极大丰富,“有”逐步升级为“好”。
过去的中国制造被贴上了“价廉”的标签,如今国势强盛,越来越多的中国商品走向海外,更应该关注“物美”,甚至是“物优”,从而让中国商品极大增值。
工匠精神可以让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中国“优造”,这种提升不仅仅是在工业制造领域,同样也在文化创意领域。
什么是文化创意领域的工匠精神? 今天,我们邀请了四位杭城“文化工匠”,请他们谈谈眼里的“工匠精神”。
除了这四位,这座城市还有很多和他们一样的文化创意工作者,在这里,为他们的这份真爱点个大大的赞。
把书店开到医院? 李克强总理曾经到访的晓风书屋
脚踏实地诠释“工匠精神”
记者 孙磊
最近,一条“杭城医院有了第一家书店”的帖子,在朋友圈广为流传: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大楼一层,开出了书店,专门为住院病人、陪护家属及医务工作者服务。
这家书店,就是杭州著名的民营书店:晓风书屋。他们也因此成了最近的“网红”,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纷纷给予报道,杭州的全民阅读文化新景,再一次成为全国热议的话题。
杭州给予了“工匠”们发挥的空间
杭州人对于晓风书屋,基本上是耳熟能详、有口皆碑。尤其是2014年,李克强总理走进晓风书屋运河店的新闻,曾经轰动一时。
晓风掌门人朱钰芳和姜爱军夫妇,作为杭州民营书店的领军人物,对于李克强总理强调的“工匠精神”,有着独特的理解:“工匠精神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来滋养。这一点,杭州做得非常好。几年来,外省一直有很多邀约,请晓风书屋过去,但我们一直觉得,深耕杭州就很好。因为在这里,政府给了我们很多空间。”
朱钰芳说,就算在台湾等书店业发达的地区,书店多是单打独斗,几乎没有什么公共资源可以用;但是在杭州,民营书店得到了政府的扶持,还有很多公共资源可以借力,比如文博会、西博会,比如场地租金的不同程度减免等等。
把书店开进医院,就是和社会资源相互借力的一个好创意。
以优质阅读来缓解求医的焦虑
“其实最初我们是有顾虑的。但省人民医院给了我们很大的尝试空间,使得我们能够最大程度心无旁骛地来做好书店。”晓风书屋掌舵人姜爱军告诉记者。
去年年初,浙江省人民医院向晓风书屋伸出橄榄枝,双方调研半年之久,最终在当年7月促成了“ 杭州第一家医院书店”的落地:全年无休,包括春节,营业时间与医务工作者同步,早晨8点至晚间9点,完全向社会开放。
经营书店,有很多实际考量。省人民医院有4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每天在院病人约10000人次, 陪护家属的基数至少有5000人次,加上安保、保洁、交流医生、实习生,每天两万多人次的流量,相当于是一个大型的shopping mall,再加上排队等检查、等化验报告、挂点滴……人均驻流时间相当长——众所周知,求医问药是一件非常“杀时间”的事情,人们往往容易在等待中陷入焦虑、惶恐、急躁的负能量情绪。
“所以,我们希望能打捞起人们在医院的等候时间,以优质阅读来缓解心情,把美好的事物呈现给大家。”
晓风的匠心:做风雅钱塘的文化客厅
其实,在这对夫妇心里,还埋藏着一个夙愿:开一家书店旅馆。姜爱军甚至已经去仙居实地考察过。
“喜欢民宿的人群,在精神需求上颇有要求,他们腾出时间、回归山野,不仅仅只是为了消遣,晓风书屋的人文气质,和民宿群体是比较吻合的。”他说,已有民宿张开怀抱希望合作。
社会各界对晓风书屋均给予高度认可。比如,晓风书屋有一家分店竟然就开在浙大紫金港校区的浙大图书馆边上,馆长请他们过去的理由是:“晓风就是对门趴着的狮子,起到一个’点醒’的作用。”
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做风雅钱塘的文化客厅,成为杭州的公共文化空间——对于晓风书屋而言,这就是他们理解的工匠精神。
他做河坊街上的“百子弥勒”铜雕,用时8个月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朱炳仁:
工匠精神是一种责任心
记者 张向芳
“工匠精神”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消息,让朱炳仁很兴奋。昨天下午,从北京回杭州的高铁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和记者谈了自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工匠精神是一种责任
任何时代都需要
工匠精神要求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朱炳仁认为,总理的讲话对传统工匠而言,是非常大的鼓励。目前社会对工匠其实关注度不高,传统的手工艺经常面临后继乏人的尴尬局面。总理推崇工匠精神,将直接推动社会对工匠的理解和认识。
不过,工匠精神应该不单纯指某一类别的工匠,不是狭义上的工艺美术、手工艺,而应该是更广义的概念,“是对社会文化的责任心”。朱炳仁说,不管哪一行,都要精益求精,这其实是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匠心独具。
朱炳仁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在那里他拥有自己的铜雕工作室。故宫有一对铜狮子,朱炳仁经常站在铜狮子前研究,古时工匠处理铜雕沙眼时,手工留下的痕迹都看得到。他感叹,这些痕迹说明昔日工匠们不惜花费时间精力要把雕塑凿平凿光。正是有了这种精心打磨,才有了今天的文化遗产。
希望把“朱炳仁铜”
打造成当代工匠品牌
朱炳仁有个理想,就是把“朱炳仁铜”打造成现代中国第一个工匠品牌。
他确实有这个底气和实力。雷峰塔、峨眉金顶、桂林铜塔、灵隐铜殿,上百件标志性铜建筑,让他有了“中国当代铜建筑之父”之称;他也是中国铜雕领域唯一一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每一样作品都工艺精湛,饱含他的心血。比如10年前在河坊街亮相的“百子弥勒”大型铜雕,深受游客喜爱。而为了做出弥勒的宽厚笑容,100个小孩可爱的动作、表情,他改了十几稿,不断修整和调整,那件作品,整整做了8个月。
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15道以上工序,复杂的甚至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质检员,制作过程中必须严谨、一丝不苟,才能保证精湛作品的诞生。
除了大型创作,朱炳仁还把目光投向日常生活,用寿命3000年以上的铜来制作餐具、香炉等生活用品,他有一个很接地气的想法是:让工匠精神打造的精湛生活用工艺品,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以使用和收藏,代代相传。
浙京团长翁国生眼里的工匠精神:
执着,拼命,一丝不苟
记者 姜雄
翁国生,浙江京剧团团长,“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 “文华导演奖”等诸多大奖的获得者。数十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地耕耘在梨园,是一名不折不扣的“京剧工匠”。
今年春节的戏曲舞台上,京剧南派猴戏《大闹天宫》让杭州戏迷如痴如醉。原汁原味的唱腔,灵动精彩的表演,大气磅礴的舞美,引来掌声如潮。
在翁国生看来,工匠精神首先要执着。“做一项事业,一定要有恒心,认准一个目标,就要干到底。”十多年前,浙江京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但翁国生和浙京人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不断想办法,不断探索市场,一步步走出困境,赢得了观众和市场,赢得了一个个荣誉,走到今天的局面。
一丝不苟,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平时温文尔雅的翁国生,一上排练场就变成了同事眼里的“戏疯子”“魔鬼导演”。特别追求完美,为达到理想的效果,不厌其烦。去年排《东极英雄》,他先后去舟山采风4次,上东极岛3次,采访了无数当地渔民,以达到最精准、接地气的创作效果。有时,一段戏他要改数十遍,不改到满意不睡觉。
“只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创作中,才能打造真正优秀的适合时代需要的舞台精品。否则,就只会停留于表层,肯定难以创作出有深度的好作品。”翁国生说。
华策影视赵依芳:
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
记者 张磊
最近,韩剧《太阳的后裔》又一次在各种社交媒体引发了刷屏,大概很多人不知道这部剧的制作和发行都有杭州影视企业的身影。
2014年,“中国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集团的“孙公司”——华策香港投资有限公司,以3.23亿元人民币获得该剧制作公司NEW的13.03%股权。这项投资成为当时中国文化企业在海外最大的收购之一,也掀起了中国企业与韩国娱乐企业进行合作的一波浪潮。
两年之后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华策影视作为一线的泛娱乐内容制作公司,在内容布局上的优质能力。 这对于华策影视集团总裁赵依芳来说,只是用心做好影视产业,立足中国布局全球的策略之一。
“影视人具备的工匠精神,就是要琢磨打造作品器物之美”。赵依芳说。对每一部作品投入巨资,尽可能对每一个细节都做到尽善尽美,并且从作品的一开始就精细打磨。
“华策集团的核心竞争力一定是内容,尤其是原创内容。”赵依芳提出“产品经理”的概念。为此以重金与优质编剧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引入优秀编剧资源;又不断采取并购的方式加强资源共享,着力从上游开拓抢占优秀内容资源—— 在今天将要举行的杭州影视年会上,华策影视就将带着麦家亲自编剧的《解密》亮相,随后还会有《微微一笑很倾城》、《锦绣未央》、《翻译官》、《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多部精品电视剧出炉。
除了“工匠精神”,赵依芳认为影视人还要有“巨匠精神”——用艺术巨椽书写“黄金时代”的中国梦想,要有一种文化的责任感。同时,作为文化传播者,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境”、“意象”思维,曲径通幽、润物无声,接受采访时,赵依芳多次表示,未来中国影视文化一定是中国软实力的最佳体现,“要向全球传播中国文化,不仅要坚持正能量的价值观,做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工匠精神,还要从工匠到巨匠再到意匠。坚定地以讲好中国故事为基础,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推动者,实现华流影视影响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真正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