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楼蕲 记者 许卓恒 通讯员 夏大双 俞素娟坐在缝纫机前,正在认真地制作布包。这份代工,每个能收几元钱的加工费。 俞素娟不是职业缝纫师,收取的加工费也不拿来补贴家用。作为下城区天水街道灯芯巷社区乐龄手工艺社的一名志愿者,她和其他31名志愿者一起,把这些利用空余时间做手工赚取的善款都捐给了社区爱心社,用来帮助一些有需要的邻里。 光靠这一点就能让灯芯巷社区成为今年我市唯一获得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殊荣的社区吗?昨日,记者来到这个繁华闹市中的“世外桃源”,一探究竟。 灯芯巷社区的人情世故似乎停留在初建的那个年代 称灯芯巷社区为“世外桃源”,不是因为它风景美丽,而是这里处处散发出来的“温暖”。 “谢谢你,帮我修好了水管。” “上次你帮我理疗过后,身体就舒服多啦。” “我家电脑坏了,有时间来帮忙看看啊。” …… 一路走来,邻里之间这样的打招呼方式不绝于耳。作为一个老旧社区,灯芯巷社区的人情世故似乎也停留在了初建的那个年代,少了些浮躁,多了些友善。帮助邻里,甚至成为一些居民每天的“必修课”,在这个有1870户居民家庭的社区里,注册的志愿者人数达1700名,占社区常住人口的37%,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名志愿者。 “鲍大妈聊天室”聊了3万多人次啦 沿着灯芯巷由北往南走,走到头,就能看到远近闻名的“鲍大妈聊天室”。 咖啡色呢绒大衣加深蓝色牛仔裤,一头乌黑的头发和一脸温和的笑容,你绝对看不出“鲍大妈聊天室”的创始人鲍倩已有84岁了。 “10多年前,我用一张桌子、几条椅子就创办起了‘鲍大妈聊天室’。”鲍倩回忆说,刚开始,根本没人上门。我就站在门口,不管认识不认识,逢人就聊。一来二去,大家渐渐熟悉了,也就有人愿意走进聊天室了。人是来了,可聊什么呢?从夫妻吵架聊到人生观,让上门的人把内心不快都吐出来。 没想到,这么聊着聊着,“鲍大妈聊天室”就聊火了,每天来的邻里越来越多,甚至有其他城市的人特意跑过来找鲍倩解忧。更没想到,这一聊,聊了10多年,团队人员从1个人聊到了19个人,聊了3万多人次,聊成了“全国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绕着灯芯巷社区走了一圈,关于这里志愿者助人为乐的故事还只听了个皮毛。社区居委会主任陈宏琦说,这么多年来,灯芯巷社区在志愿服务上下的苦功,三言两语怎能说得完?如果在这里住一段时间,感受这里的“温暖”,你就会明白这里为何是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