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3月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1:谈资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迪士尼
态度与主张
创数据
舆论场
八卦阵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舆论场
2016-03-01

齐航

中国式房产中介 为啥招人烦?

“喂,你好,我这边是xx公司xx门店的。xx先生,请问您名下有房子想要出售吗?现在行情好,可以卖个好价钱。”

“没有。你是怎么拿到我电话的?下次不要再打过来了。”

“不好意思,只是询问一下。下次如果您有卖方需求,可以跟我联系。”

撂完电话,xx先生一头雾水,一脸黑线。但也许没过几天,以上对话就会再重复一遍。

没错,这就是一段发生在房产中介和普通市民间的典型对话。最近,有关房产中介的财经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一份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房产中介行业的满意度只有11%。结合这样窥斑见豹的抽样调查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知,中国式房产中介确实是个不怎么招人待见的行业。

中国式房产中介为啥招人烦?

首先当然是那些无孔不入的“类骚扰”电话,它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感知。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也是一个隐私稀缺的时代。在你眼中的隐私,也许是商家眼中具有营销价值的“大数据”,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流转速度,也容易模糊一些原本清晰的边界。其实一个城市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圈子并不大,房产中介从业人员通过一些非正式、非公开的方式,总是能拿到一些房源和潜在购房者的信息,然后你就会接到文章开头那样的电话,让你在营销轰炸下无所遁形。在一个体验至上的新经济时代,中国式房地产中介实在是太不讲求体验感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式房产中介的商业模式。虽然像链家这样处于风口浪尖的公司已经在探索融资理财方面的“创新”盈利模式,但事实上房产中介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佣金收入。对于房产中介而言,更高的成交价意味着更多的佣金收入。所以他们天然有拉高房价的冲动,区别只在于每个公司拉高房价的能力不同。有些强势公司善于攫取独家房源,然后借助对优质房源的把控力抬高交易价。在购房者眼中,中介和售房者好像形成了某种“合谋”关系,二手房买卖也变成了一场零和游戏。但有数据显示,2015年的二手房销售中,70%左右是置换房,需要卖一买一,所以一场交易里的强势方也可能是另一场交易里的弱势方。不过,无论强势弱势,房产中介都是利益最大化。

既然中国式房产中介这么招人烦,为啥它们的门店依然无所不在?因为二手房交易这样的市场实在是太分散了。卖家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买家亦然,买卖双方之间天然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不像新房市场,房源集中在一块,而且有品牌背书,信息不对称程度就小很多。而房产买卖又是金额极大的交易,大家都慎之又慎。但一个人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去收集房源信息,然后挨个去实地看房,那样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太大。

因此二手房交易市场是几乎不可能完全“去中介化”的。在交易链条中,房产中介应该扮演一个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角色,对房源进行尽职调查,提高买卖双方的对接效率并促成交易,然后在一个市场公允的房价水平上提取佣金,就相当于买卖双方为服务付费。

难以“去中介化”不该成为拥兵自重、损人自肥的理由。

中国式房产中介需要自问,你真的为这个行业创造价值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舆论场
2016-03-01

齐航

中国式房产中介 为啥招人烦?

“喂,你好,我这边是xx公司xx门店的。xx先生,请问您名下有房子想要出售吗?现在行情好,可以卖个好价钱。”

“没有。你是怎么拿到我电话的?下次不要再打过来了。”

“不好意思,只是询问一下。下次如果您有卖方需求,可以跟我联系。”

撂完电话,xx先生一头雾水,一脸黑线。但也许没过几天,以上对话就会再重复一遍。

没错,这就是一段发生在房产中介和普通市民间的典型对话。最近,有关房产中介的财经文章刷爆了朋友圈。一份调查显示,消费者对房产中介行业的满意度只有11%。结合这样窥斑见豹的抽样调查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切身感知,中国式房产中介确实是个不怎么招人待见的行业。

中国式房产中介为啥招人烦?

首先当然是那些无孔不入的“类骚扰”电话,它直接影响到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感知。这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也是一个隐私稀缺的时代。在你眼中的隐私,也许是商家眼中具有营销价值的“大数据”,互联网加快了信息的流转速度,也容易模糊一些原本清晰的边界。其实一个城市房地产中介市场的圈子并不大,房产中介从业人员通过一些非正式、非公开的方式,总是能拿到一些房源和潜在购房者的信息,然后你就会接到文章开头那样的电话,让你在营销轰炸下无所遁形。在一个体验至上的新经济时代,中国式房地产中介实在是太不讲求体验感了。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中国式房产中介的商业模式。虽然像链家这样处于风口浪尖的公司已经在探索融资理财方面的“创新”盈利模式,但事实上房产中介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仍然是佣金收入。对于房产中介而言,更高的成交价意味着更多的佣金收入。所以他们天然有拉高房价的冲动,区别只在于每个公司拉高房价的能力不同。有些强势公司善于攫取独家房源,然后借助对优质房源的把控力抬高交易价。在购房者眼中,中介和售房者好像形成了某种“合谋”关系,二手房买卖也变成了一场零和游戏。但有数据显示,2015年的二手房销售中,70%左右是置换房,需要卖一买一,所以一场交易里的强势方也可能是另一场交易里的弱势方。不过,无论强势弱势,房产中介都是利益最大化。

既然中国式房产中介这么招人烦,为啥它们的门店依然无所不在?因为二手房交易这样的市场实在是太分散了。卖家散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买家亦然,买卖双方之间天然存在巨大的信息不对称。这不像新房市场,房源集中在一块,而且有品牌背书,信息不对称程度就小很多。而房产买卖又是金额极大的交易,大家都慎之又慎。但一个人不可能花那么多时间去收集房源信息,然后挨个去实地看房,那样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成本太大。

因此二手房交易市场是几乎不可能完全“去中介化”的。在交易链条中,房产中介应该扮演一个消除信息不对称的角色,对房源进行尽职调查,提高买卖双方的对接效率并促成交易,然后在一个市场公允的房价水平上提取佣金,就相当于买卖双方为服务付费。

难以“去中介化”不该成为拥兵自重、损人自肥的理由。

中国式房产中介需要自问,你真的为这个行业创造价值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