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07:杭州湾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7
德清聚焦优质项目促发展
乾龙灯会喜亮灯
新居民嬉闹元宵
“农转非”村庄如何“保值”
柯桥“十里梅廊”暗香涌动
长兴万亩红梅开出香雪海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农转非”村庄如何“保值”
海宁农丰社区股份制改革村民变“股民” 今年发放百万红包 大病还有补贴
2016-02-22

驻嘉兴记者 陆烨 通讯员 柴天明

从2005年开始,每到年底,海宁农丰社区居民李阿祥都会收到一份来自村里的红包,从最初的十几元逐渐增加到今年的近2000元。

2002年6月10日,原先隶属石路乡的农丰村“撤村建居”,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农民也都“农转非”,农丰村成了被城市融合的社区。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村里的集体资产,让村民持续享受社区发展的红利?农丰社区进行了股份制改革,2000多名农民摇身变成了“股民”。如今,农丰社区年收入破千万元,今年更是拿出227万元给“股民”进行分红。

股份制改造村民变“股民”

2006年1月,农丰社区进行了首次分红,2146名农民股东共领到60248元。

村民李阿祥也自此告别了向土地讨生活的日子,而在当地一家机械厂打工,第一年的分红只有十几元。

在当时召开的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参加的“核对会”上,最终确认了村里共有经营性资产195.71万元,33.08万元以现金形式一次性照顾补偿给曾经在册的有关人员外,余下162.63万元以1元1股折合成162.63万股,按人口股70%、农龄股30%的比例量化到人。股东每年可以从收益中按股分红。

自此,农丰不再是一个村的名字,而是海宁硖石街道的一个居民社区,“村民”变成了“居民”,同时也是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民”。

“这些股份可以继承,但是不会增加,只有最开始的那么多。”农丰社区党委书记俞关龙介绍。

俞关龙当年也参加了股份制改造。改造后,如何让资产保值升值,成为他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股份合作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原有厂房翻新后对外出租,租金成为农丰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农丰社区还组建了农丰农贸市场,并对农贸市场进行全方位提升。

2011年3月,农丰社区筹建“农丰商务中心”,股份合作社开展了全体股民增资扩股筹资工作,股民主动筹集资金1365万余元。“这个项目让农丰社区的年收益率不低于10%,每年能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增收350余万元。”

居民享受“土地红利”

十年间,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总资本增长了1450%,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成为海宁首个总收入破万元的村。

“集体资产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哺原来的村民。”俞关龙说,农丰社区还设立自己的居民大病医疗补助政策,居民一旦生病住院,自负费用超过6000元的,可以按比例来社区报销一部分。

俞关龙表示,以前逢年过节,村里也会给困难户献爱心,“我们设立大病救助政策,就能预防居民因病致贫,也是更好地利用集体资产的一种形式。”

从2012年开始,农丰社区享受股份经济的居民,只要参加了合作医疗、医保或者大病保险的其中一项,年度住院或门诊报销后自费费用超过6000元的,都可以享受相应百分比的报销额度,而社区困难家庭,超过3000元,就能享受到相应的报销额度。

李阿祥说,现在他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股权证,以前村里要经营什么他也不关心,现在会积极参加股东大会,了解村里的收支情况。“现在不仅不用下地干活,每年还能稳定分红。土地虽然没有了,但是土地的红利还在。”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农转非”村庄如何“保值”
海宁农丰社区股份制改革村民变“股民” 今年发放百万红包 大病还有补贴
2016-02-22

驻嘉兴记者 陆烨 通讯员 柴天明

从2005年开始,每到年底,海宁农丰社区居民李阿祥都会收到一份来自村里的红包,从最初的十几元逐渐增加到今年的近2000元。

2002年6月10日,原先隶属石路乡的农丰村“撤村建居”,土地大部分被征用,农民也都“农转非”,农丰村成了被城市融合的社区。

如何最大限度地保存村里的集体资产,让村民持续享受社区发展的红利?农丰社区进行了股份制改革,2000多名农民摇身变成了“股民”。如今,农丰社区年收入破千万元,今年更是拿出227万元给“股民”进行分红。

股份制改造村民变“股民”

2006年1月,农丰社区进行了首次分红,2146名农民股东共领到60248元。

村民李阿祥也自此告别了向土地讨生活的日子,而在当地一家机械厂打工,第一年的分红只有十几元。

在当时召开的村民组长及村民代表参加的“核对会”上,最终确认了村里共有经营性资产195.71万元,33.08万元以现金形式一次性照顾补偿给曾经在册的有关人员外,余下162.63万元以1元1股折合成162.63万股,按人口股70%、农龄股30%的比例量化到人。股东每年可以从收益中按股分红。

自此,农丰不再是一个村的名字,而是海宁硖石街道的一个居民社区,“村民”变成了“居民”,同时也是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民”。

“这些股份可以继承,但是不会增加,只有最开始的那么多。”农丰社区党委书记俞关龙介绍。

俞关龙当年也参加了股份制改造。改造后,如何让资产保值升值,成为他的主要任务。

一方面,股份合作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原有厂房翻新后对外出租,租金成为农丰集体经济收入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农丰社区还组建了农丰农贸市场,并对农贸市场进行全方位提升。

2011年3月,农丰社区筹建“农丰商务中心”,股份合作社开展了全体股民增资扩股筹资工作,股民主动筹集资金1365万余元。“这个项目让农丰社区的年收益率不低于10%,每年能为股份经济合作社增收350余万元。”

居民享受“土地红利”

十年间,农丰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总资本增长了1450%,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也成为海宁首个总收入破万元的村。

“集体资产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反哺原来的村民。”俞关龙说,农丰社区还设立自己的居民大病医疗补助政策,居民一旦生病住院,自负费用超过6000元的,可以按比例来社区报销一部分。

俞关龙表示,以前逢年过节,村里也会给困难户献爱心,“我们设立大病救助政策,就能预防居民因病致贫,也是更好地利用集体资产的一种形式。”

从2012年开始,农丰社区享受股份经济的居民,只要参加了合作医疗、医保或者大病保险的其中一项,年度住院或门诊报销后自费费用超过6000元的,都可以享受相应百分比的报销额度,而社区困难家庭,超过3000元,就能享受到相应的报销额度。

李阿祥说,现在他家里最值钱的就是股权证,以前村里要经营什么他也不关心,现在会积极参加股东大会,了解村里的收支情况。“现在不仅不用下地干活,每年还能稳定分红。土地虽然没有了,但是土地的红利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