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2月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6:深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空心村”的二次创业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空心村”的二次创业
——从山窝窝里的先锋书店说起
2016-02-05

文/记者 孙钥 陶元 通讯员 王鹤

摄/记者 李忠

大雪封山的时候,网友“灵咕澈”徒步4个小时,只为了看一眼海拔670米山头上的“先锋书店”。

“这才是书店该有的模样,一心一意探测宁静与文化的距离,游走其间,安静才是本真。带走一本陈丹青先生的书。梦想和远方,一切都还来得及。”

随手拍都很小清新,她当即发了微博。

山窝窝里来了先锋书店?

你没有听错,就是那个被BBC评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这是它的第11家分店,来到了桐庐县莪山乡新丰民族村戴家山。

书店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先锋云夕图书馆。

去年10月24日开张,到现在快100天了。

先锋书店为什么要上山?它会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山路十八弯。

我们绕了一个弯,又一个弯,上山来找答案。

不一样的书店——

是“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也是暖心的公益项目

莪山乡又被称为“中国畲族第一乡”。畲族人自称“山哈”,是大山的子民。

图书馆建在竹海绵延的青山脚下,由两栋毗邻的黄泥土坯房改造而成,中间通道是一个Z形镂空木连廊。

连廊后面,还有一个木平台,设有咖啡座和茶座。四周青山环绕,非常幽静,看书再合适不过。

一进门,一台畲乡的织布机。右手边是一个高达六七米、两层贯通的书墙。

面积差不多150平方米,选书风格也延续了南京先锋书店的精英主义和人文情怀,《金克木散文集》和李樯的《立春》中间,插了一本《最后的完美世界》。

不同的是,这里除了人文社科、诗歌、摄影艺术等品种外,还有很多书讲述民俗文化、地理和乡土文学的,比如《畲族文化研究》、《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等。

这里一共有近2万册图书——试图打造成全新的“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这家先锋书店,为啥要特别地称为“图书馆”?

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这是先锋书店唯一的一个公益项目。先锋云夕图书馆,将把图书销售所得的全部利润,捐赠给当地的畲族贫困学生,用于教育和基础文化建设。

说穿了,办这个特别的书店,目的就不是为了挣钱。

那么,书店建在山上,有人来买书吗?

开张两个月的时候,书店做了一次销售统计,一共卖出131本书。“买书的人中,有度假游客,也有本地村民。”汤明超说。他是一位90后,书店员工。

平日里他的工作,除了收银、冲泡咖啡,还要运营“云夕图书馆”这个微博号,“先锋的‘粉丝’来书店,一定会@我。”

3个月待下来,汤明超在村里也“混”熟了。谁家电视机不出图像了,喊上小汤去调一调,“都不是大问题,老人对电子产品总不太明白,独自生活很辛苦。”

说话间,窗外,76岁的村民刘志华经过。小汤热情打招呼。老人家笑着探了探头,四处打量着走进来,羞涩地翻书。

空心村的“二次创业”——

县委书记白访夜谈带来“发展经”

先锋书店为什么会来戴家山?我们得往前说几年。

戴家山是个自然村,2005年它和山脚下的铁毡石村合并,成了现在的新丰民族村。

“山上的日子不好过。小时候上个学都要走两个小时山路。山区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大家都穷。”村书记朱成祥说。

所谓穷则思变。

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有人陆续下山。到了后来,县里出台“下山移民”政策,鼓励大家下山脱贫。

大多数人都下山了,山上只留下38户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朱成祥说,一幢幢泥墙房,年久失修后,就更加破败不堪了,“拆得拆,塌得塌,最后只剩下40多幢。”

正当村干部为此纠结时,县委书记的一次白访夜谈,给大家指了一条路——

2012年1月,特别冷。毛溪浩和村干部走进戴家山自然村。县委书记前来走亲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经”:房屋全部保留,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民宿经济。

随后,“空心村”的二次创业,在整个桐庐县推开。

秉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或利用农村闲置房兴办农家客栈招引城市客人,或是把农村闲置房屋流转出租给城里人,成为他们的第二居所,盘活农村闲置房房屋资源。这样,既缓解了农民“本土”创业的资金压力,又带动和发展了民宿客栈、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富民产业,促进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

与别的乡镇不同,莪山乡“空心村”二次创业,请来的规划师是一位文化人——建筑设计师张雷。

作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这两年他把精力放在乡村实践上,而桐庐就成了他的“战场”。比如他在桐庐深澳古村,做了个云夕深澳里书局,还在戴家山设计了一个高端民宿“云夕·戴家山”。这是他口中的“莪山实践”。

可在最开始,朱成祥有点“瞧不上”张雷。

张雷什么风格?看看先锋云夕图书馆就知道了。

黄泥房、木头窗,都是畲乡的特色,他全部保留并稍加修复。甚至连村民插竹竿晾晒东西的空洞,也被完整保留下来。最大的改造,在墙上竖起高达60厘米的钢化玻璃,将屋顶整体抬高,引入光和山景。

“黄泥墙不刷白,张老师啊,这怎么能是美丽乡村呢?”在朱成祥的脑海里,新农村就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一排排三层小洋楼。越看越着急,朱成祥忍不住说,“谁会来住这种破房子?你这样下去,一定是要吃亏的……这农家乐肯定开不长。”

可后来,上千元一晚的房价,纷至沓来的游客,让他心悦诚服。“到现在才明白,做民宿经济,一靠理念,二靠团队。”

“文化地标”聚人气—— “文创+”蝴蝶效应已然显现

前不久,有600万粉丝的“一条”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设计师来了,乡里的房价飙升了200倍”的文章。

文章里说的设计师,就是张雷。

“一点不夸张。”朱成祥说,“本来,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2000元钱一年都租不出去。现在可好,几十万还不一定租得到。”

钱小华和张雷,又恰好是朋友。没错,先锋书店走进大山,就是张雷给牵的线。钱小华出生在农村,有着一种乡土情怀的文化担当。那时,他想做一个乡村书店,张雷就马上想到了戴家山。

看过一次现场,钱小华感觉很不错,一个偏僻安静的小山村,又有民族记忆,“如何恢复它的文化属性?先锋书店要探索这样的乡村复兴之路。”

“这样的项目,正是我们莪山最需要的,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听到消息,莪山畲族乡的主要领导坐不住了,“当时,也有人议论,山上建个书店有什么意思?我不这么看。”他的想法,得到了县文创办的大力支持,“山上目前已有两个高端民宿,接下来还要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而先锋书店作为一个文化地标,一定会带来人气,有了人气,还怕没有商机?”

紧接着,大家商量着一起去了趟先锋书店位于黄山歙县的碧山书局考察。“因为先锋的品牌效应,大批文艺青年来到这个古村落,住在‘猪栏客栈’,探访‘黟县百工’手艺,而碧山书局是他们必去的歇脚、买书之地。”莪山乡党委书记雷会鑫说,“我们当场就和‘先锋’把协议签了。”

依靠文创的力量,新丰民族村这个“空心村”迎来了二次创业。从“下山脱贫”到“上山增效”,这个约900人口的畲村,已经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新丰民族村引入的两家高端民宿项目、一家书店,已经让村民人均年收入涨了3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也从0提升至20余万元。

村里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26岁的雷树冰是畲族人,他会唱畲歌,还会烧一手好吃的“畲家私房菜”。

“以前,戴家山是新丰最偏远的自然村,大家只想往外搬。现在民宿经济发展了,就业岗位多了,我们外出打工的也回来了。”如今他在山上的高端民宿,当了一名“管家”。

记者上山时看到,先锋云夕图书馆隔壁,又有一家民宿正在装修中。

“这家人以前在县城做木材生意,看到老家发展那么快,也回到山上创业了。”朱成祥说。

不过现在的戴家山,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来开民宿的。“有项目来对接,得先过我这一关。两个原则:第一,项目一定要生态绿色,山上的原生态不能破坏;第二,要够创意,我们不需要复制品。”他说。

如今的新丰村,“文创+”蝴蝶效应已经显现。接下来的前景更令人期盼——

桐庐县将依托先锋云夕图书馆,设立莪山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发并制作摄影、绘画、建筑、村落等元素相结合的手绘明信片、相册、布包等一系列创意产品等,让那些独具乡土气息的创意品通过先锋平台,辐射到更深远的地域,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了解中国畲族第一乡。

为乡村复兴探路

王俊勇

千百年来,乡村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根。莪山乡的二次创业,正是乡村复兴的有益尝试。

乡村复兴,首要的是弘扬乡村文化。乡土建筑、农耕工具、传统手工艺等,都流淌着乡土文化的血脉。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莪山畲族乡原汁原味保留了畲乡的全部特色,塑造出全新的商业形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莪山乡引进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乡土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是提升乡村文化张力的重要手段。

乡村文化得到彰显,也带来了客流、资金流,而这又会反过来促进农村风土民情和文化价值的保护传承。两者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自然也就促进乡村生态建设进入新境界。

在传统文化中,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是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希望莪山乡的故事能为复兴乡村文化提供新范例,让现代人终究能找到一处地方安放乡恋与乡愁。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空心村”的二次创业
——从山窝窝里的先锋书店说起
2016-02-05

文/记者 孙钥 陶元 通讯员 王鹤

摄/记者 李忠

大雪封山的时候,网友“灵咕澈”徒步4个小时,只为了看一眼海拔670米山头上的“先锋书店”。

“这才是书店该有的模样,一心一意探测宁静与文化的距离,游走其间,安静才是本真。带走一本陈丹青先生的书。梦想和远方,一切都还来得及。”

随手拍都很小清新,她当即发了微博。

山窝窝里来了先锋书店?

你没有听错,就是那个被BBC评为全球“十大最美书店”之一的先锋书店。这是它的第11家分店,来到了桐庐县莪山乡新丰民族村戴家山。

书店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先锋云夕图书馆。

去年10月24日开张,到现在快100天了。

先锋书店为什么要上山?它会给这个小山村带来什么?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山路十八弯。

我们绕了一个弯,又一个弯,上山来找答案。

不一样的书店——

是“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也是暖心的公益项目

莪山乡又被称为“中国畲族第一乡”。畲族人自称“山哈”,是大山的子民。

图书馆建在竹海绵延的青山脚下,由两栋毗邻的黄泥土坯房改造而成,中间通道是一个Z形镂空木连廊。

连廊后面,还有一个木平台,设有咖啡座和茶座。四周青山环绕,非常幽静,看书再合适不过。

一进门,一台畲乡的织布机。右手边是一个高达六七米、两层贯通的书墙。

面积差不多150平方米,选书风格也延续了南京先锋书店的精英主义和人文情怀,《金克木散文集》和李樯的《立春》中间,插了一本《最后的完美世界》。

不同的是,这里除了人文社科、诗歌、摄影艺术等品种外,还有很多书讲述民俗文化、地理和乡土文学的,比如《畲族文化研究》、《杨成志人类学民族学文集》等。

这里一共有近2万册图书——试图打造成全新的“民俗文化百科全书”。

这家先锋书店,为啥要特别地称为“图书馆”?

先锋书店创始人钱小华给出的解释是,因为这是先锋书店唯一的一个公益项目。先锋云夕图书馆,将把图书销售所得的全部利润,捐赠给当地的畲族贫困学生,用于教育和基础文化建设。

说穿了,办这个特别的书店,目的就不是为了挣钱。

那么,书店建在山上,有人来买书吗?

开张两个月的时候,书店做了一次销售统计,一共卖出131本书。“买书的人中,有度假游客,也有本地村民。”汤明超说。他是一位90后,书店员工。

平日里他的工作,除了收银、冲泡咖啡,还要运营“云夕图书馆”这个微博号,“先锋的‘粉丝’来书店,一定会@我。”

3个月待下来,汤明超在村里也“混”熟了。谁家电视机不出图像了,喊上小汤去调一调,“都不是大问题,老人对电子产品总不太明白,独自生活很辛苦。”

说话间,窗外,76岁的村民刘志华经过。小汤热情打招呼。老人家笑着探了探头,四处打量着走进来,羞涩地翻书。

空心村的“二次创业”——

县委书记白访夜谈带来“发展经”

先锋书店为什么会来戴家山?我们得往前说几年。

戴家山是个自然村,2005年它和山脚下的铁毡石村合并,成了现在的新丰民族村。

“山上的日子不好过。小时候上个学都要走两个小时山路。山区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大家都穷。”村书记朱成祥说。

所谓穷则思变。

改革开放之后,就开始有人陆续下山。到了后来,县里出台“下山移民”政策,鼓励大家下山脱贫。

大多数人都下山了,山上只留下38户老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朱成祥说,一幢幢泥墙房,年久失修后,就更加破败不堪了,“拆得拆,塌得塌,最后只剩下40多幢。”

正当村干部为此纠结时,县委书记的一次白访夜谈,给大家指了一条路——

2012年1月,特别冷。毛溪浩和村干部走进戴家山自然村。县委书记前来走亲时,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经”:房屋全部保留,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民宿经济。

随后,“空心村”的二次创业,在整个桐庐县推开。

秉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或利用农村闲置房兴办农家客栈招引城市客人,或是把农村闲置房屋流转出租给城里人,成为他们的第二居所,盘活农村闲置房房屋资源。这样,既缓解了农民“本土”创业的资金压力,又带动和发展了民宿客栈、乡村旅游、现代农业等富民产业,促进地区转型发展和绿色崛起。

与别的乡镇不同,莪山乡“空心村”二次创业,请来的规划师是一位文化人——建筑设计师张雷。

作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这两年他把精力放在乡村实践上,而桐庐就成了他的“战场”。比如他在桐庐深澳古村,做了个云夕深澳里书局,还在戴家山设计了一个高端民宿“云夕·戴家山”。这是他口中的“莪山实践”。

可在最开始,朱成祥有点“瞧不上”张雷。

张雷什么风格?看看先锋云夕图书馆就知道了。

黄泥房、木头窗,都是畲乡的特色,他全部保留并稍加修复。甚至连村民插竹竿晾晒东西的空洞,也被完整保留下来。最大的改造,在墙上竖起高达60厘米的钢化玻璃,将屋顶整体抬高,引入光和山景。

“黄泥墙不刷白,张老师啊,这怎么能是美丽乡村呢?”在朱成祥的脑海里,新农村就应该是整齐划一的,一排排三层小洋楼。越看越着急,朱成祥忍不住说,“谁会来住这种破房子?你这样下去,一定是要吃亏的……这农家乐肯定开不长。”

可后来,上千元一晚的房价,纷至沓来的游客,让他心悦诚服。“到现在才明白,做民宿经济,一靠理念,二靠团队。”

“文化地标”聚人气—— “文创+”蝴蝶效应已然显现

前不久,有600万粉丝的“一条”微信公众号,推送了一篇“设计师来了,乡里的房价飙升了200倍”的文章。

文章里说的设计师,就是张雷。

“一点不夸张。”朱成祥说,“本来,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2000元钱一年都租不出去。现在可好,几十万还不一定租得到。”

钱小华和张雷,又恰好是朋友。没错,先锋书店走进大山,就是张雷给牵的线。钱小华出生在农村,有着一种乡土情怀的文化担当。那时,他想做一个乡村书店,张雷就马上想到了戴家山。

看过一次现场,钱小华感觉很不错,一个偏僻安静的小山村,又有民族记忆,“如何恢复它的文化属性?先锋书店要探索这样的乡村复兴之路。”

“这样的项目,正是我们莪山最需要的,兼具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听到消息,莪山畲族乡的主要领导坐不住了,“当时,也有人议论,山上建个书店有什么意思?我不这么看。”他的想法,得到了县文创办的大力支持,“山上目前已有两个高端民宿,接下来还要大力发展民宿经济,而先锋书店作为一个文化地标,一定会带来人气,有了人气,还怕没有商机?”

紧接着,大家商量着一起去了趟先锋书店位于黄山歙县的碧山书局考察。“因为先锋的品牌效应,大批文艺青年来到这个古村落,住在‘猪栏客栈’,探访‘黟县百工’手艺,而碧山书局是他们必去的歇脚、买书之地。”莪山乡党委书记雷会鑫说,“我们当场就和‘先锋’把协议签了。”

依靠文创的力量,新丰民族村这个“空心村”迎来了二次创业。从“下山脱贫”到“上山增效”,这个约900人口的畲村,已经焕发出全新的活力。

截至目前,新丰民族村引入的两家高端民宿项目、一家书店,已经让村民人均年收入涨了3000多元,村集体年收入也从0提升至20余万元。

村里的年轻人,也回来了。

26岁的雷树冰是畲族人,他会唱畲歌,还会烧一手好吃的“畲家私房菜”。

“以前,戴家山是新丰最偏远的自然村,大家只想往外搬。现在民宿经济发展了,就业岗位多了,我们外出打工的也回来了。”如今他在山上的高端民宿,当了一名“管家”。

记者上山时看到,先锋云夕图书馆隔壁,又有一家民宿正在装修中。

“这家人以前在县城做木材生意,看到老家发展那么快,也回到山上创业了。”朱成祥说。

不过现在的戴家山,可不是随便谁都能来开民宿的。“有项目来对接,得先过我这一关。两个原则:第一,项目一定要生态绿色,山上的原生态不能破坏;第二,要够创意,我们不需要复制品。”他说。

如今的新丰村,“文创+”蝴蝶效应已经显现。接下来的前景更令人期盼——

桐庐县将依托先锋云夕图书馆,设立莪山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开发并制作摄影、绘画、建筑、村落等元素相结合的手绘明信片、相册、布包等一系列创意产品等,让那些独具乡土气息的创意品通过先锋平台,辐射到更深远的地域,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了解中国畲族第一乡。

为乡村复兴探路

王俊勇

千百年来,乡村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根。莪山乡的二次创业,正是乡村复兴的有益尝试。

乡村复兴,首要的是弘扬乡村文化。乡土建筑、农耕工具、传统手工艺等,都流淌着乡土文化的血脉。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莪山畲族乡原汁原味保留了畲乡的全部特色,塑造出全新的商业形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

在二次创业的过程中,莪山乡引进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这也是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乡土传统与现代文化相结合,这是提升乡村文化张力的重要手段。

乡村文化得到彰显,也带来了客流、资金流,而这又会反过来促进农村风土民情和文化价值的保护传承。两者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自然也就促进乡村生态建设进入新境界。

在传统文化中,炊烟袅袅、鸡犬之声相闻的乡村,是一幅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希望莪山乡的故事能为复兴乡村文化提供新范例,让现代人终究能找到一处地方安放乡恋与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