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2月5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5:西湖副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我的年
次回忆
6
《五百余篇张岱诗文惊现天一阁》
《闲翻红楼·丫鬟杜拉拉》
《杭州往事》(上)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年
2016-02-05

丑丑

故乡的变化天翻地覆,钢铁厂建起来了,无数的烟囱指向蓝天,吞云吐雾。晚霞覆盖的菜园干涸成了荒地。老街渐渐荒凉。

每个梦里,我的故乡仍是童年的模样。阳光和煦,月光明亮,小伙伴们在老街上奔跑欢笑歌唱。

常常想念我的故乡,想念故乡腊月里和正月里火红的一切。

1,

窗户外面,红灯笼弯弯曲曲在长廊里转出了年的味道。

树木裹上了金色的礼服,彩灯闪着暧昧的光,可这些都不是我的年。

我的年,是小时候在乡下,一放寒假,就飞奔而来的各种期待。

西昌的冬天永远天蓝云疏,阳光温暖,空气里弥漫的都是年的各种香甜。

妈妈开始做大头菜、腌菜。每天从井里打来温水,一遍遍洗晒干的青菜,像拧衣服一样把它们拧干,挂在铁丝上排成排,像阳光下等待检阅的士兵。

妈妈会把大头菜切成花的形状,中间塞满辣椒、花椒和盐。想吃的时候,拿一个出来切开,还没吃,口水就流了一地。

红薯切成条,蒸熟后晒到房顶上,一整条老街的房顶上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簸箕,金灿灿都是年的模样。

我和小伙伴们等不及,抬来长梯子架在屋檐上,爬上屋顶偷吃半干不干的地瓜干。

地瓜干晒好,轮到汤圆粉上房。屋顶上雪白一片,雪后初晴般耀眼。

临近年关了,爆米花的才到我们村。锅架起来,火烧起来,长长的口袋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迷宫,让人充满期待。娃儿们端了年糕、糯米,还有各家的玉米芯排长长的队耐心等候。

我的小舅公每年都来走街串巷爆米花,脸和锅底一样黑,从早上爆到晚上都还有人在排队。左手转锅,右手拉风箱,一推一拉火苗便呼呼呼直往上蹿。

红红的火焰映衬着小舅公的黑脸膛,年顺着飞溅的火星越奔越近,气息可闻。

轰的一声巨响,捂紧耳朵的娃儿们一片欢笑,忙着把四处逃窜的玉米花、米花往自己口袋里装。

2,

刚进冬月,村里的匠人们便聚在一起开始扎龙头、扎龙灯。娃儿们没事就去看他们扎,竹片、铁丝,左捆右捆就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头。

到了腊月,整条龙都扎好了。每天下午,一听到晒场上锣鼓响起来,我们就开始飞奔,后生们开始练习耍龙灯啦。

阿爸带我们进城买好过年的新衣服,就要准备杀年猪了。

杀年猪的那天,我早早就躲到房间里,等到开肠破肚收拾好才敢出来。中午一定要请客,吃杀猪菜。大人们装香肠腌腊肉的时候,娃儿们兴奋地在旁边跑来跑去,激动地大呼小叫。

腊肉、香肠挂满天井四周,晒得半干,切成方块下油锅做油肉,平平整整装进一口巨大的坛子,再用油封口,一年都不会坏。想吃的时候,用铁钩伸进去钩一块出来,油化掉,煮熟切成片上桌,娃儿夹两块,再夹两块菜薹端着碗就跑门口晒太阳去了。

街两边,阳光里,大人小孩每人端个碗,热气腾腾地交流着各家菜的味道。煮菜薹的蘸水叫农民蘸水,极简风格,两勺干辣椒粉一勺盐,加点菜,汤就成了。

所有的被子都拆来洗,彩色被面、白色里子,挂在铁丝上,铺在树上,像彩旗猎猎飘扬。

下午,被子就晒干了,根根纤维都是阳光的香气。收回来,穿上线,每个角都折成四十五度锐角,针脚对齐,要成一条直线,一针一针缝好。

准备好洗净的稻草,毛豆腐也要开始捂了。隔一天捂一茬,这样才可以每天都有得吃。

腊月二十四,开始打扫除尘。天井里的蜘蛛网层层叠叠,蜘蛛大大小小,我经常看它们织网,然后帮它们选出一张织得最细密、最整齐、最漂亮的网。今天,大扫把一挥,大网小尘,一把扫去。

正在埋头织补的蜘蛛突然飞来横祸,一夜辛苦瞬间灰飞烟灭,还没搞清楚状况,已顺着扫把四处逃窜。

打扫过的屋子,显得高远明亮。只有两天就除夕了,开始准备各种调料。花椒粉和辣椒粉一定要磨得够多,用村里那个大铁槽,至少得磨两个小时吧,两只脚会有点辛苦。

还有生姜、酱油、醋、蒜蓉、豆瓣都要准备全,正月里可不能随便去买东西,把钱往外花。

3,

年二十九,猪头就要取下来烧好、洗好。年三十,一大早起来赶紧吃点东西就开始杀鸡宰鸭,两口大锅都要烧起来,猪头、香肠、腊肉、整鸡整鸭、猪肚……吃到元宵都够了。

记得把一卷卷的鞭炮放到屋顶上晒太阳,晒饱太阳的鞭炮炸起来地动山摇、响彻云霄!

用瘦肉炸一大筲箕的酥肉,有客来就撒点葱花烧碗汤。嘴巴馋了,娃儿们就捞两块吃吃。

毛豆腐已经长了长长的黄毛,火候刚刚好,用蒜苗煎一大盘,撒很多花椒。

菜地里的青菜,每片都大得像芭蕉扇,没几片就装满一背篓。肉煮好后捞起来,青菜切下去,两大锅全部舀到事先准备好的坛子里。放几天,就成了春节里最好吃、最受欢迎的酸菜。每顿热一碗都不够,解油腻,大家都爱。

开始敬神了,祖先的桌上不能少于九碗,筷子放整齐,饭盛好酒斟满,香烛点燃。

灶神、门神一一敬好,开始给祖宗烧钱纸,全家人都要来,边烧边和祖宗絮絮叨叨说些问候的话。告诉他们过年了,回来吃饭,回来取钱。

鞭炮声响了,哎呀,谁家这么早啊,我们要加油了。因为敬神结束才能放鞭炮,鞭炮放好就可以动筷子吃了。

忙了一年,从来没有这么悠闲地吃饭,慢吞吞从中午一直要吃到太阳落山。不时有经过的人进来,往桌上张望,再数一数,你们家今年吃几盘啊?哇,十三盘呢,真丰富。

每次听到别人的鞭炮声响,阿妈就开始急,阿爸则总是不慌不忙地说,鞭炮响得早的都是吃得很简单的。我们那么丰盛,总要两点左右才能吃上。

我其实一点也不饿,老早菜板上捞饱了。

吃好年饭,用面粉熬点糨糊贴春联、贴年画。撕掉旧的,帮忙刷糨糊,心里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和喜悦。娃儿们总是盼着明天,盼着过年,盼着长大。

收拾好碗筷,开始搅凉粉、用沙子炒地瓜干,先做好的邻居悠闲地在老街上东家窜,西家窜,刚好窜进来就赶紧过来帮忙,帮忙添一把柴火,或者翻几下锅铲。

地瓜干在滚烫的锅里渐渐变得酥脆金黄喜气洋洋,凉粉盛起来,年初一不吃米饭,就吃它了。打个辣椒醋蘸水,把肚子里的油全部刮光。孩子们一手托一个巴掌大的收摊凉粉,吃得欢天喜地,辣得稀里呼噜。

最后再把家里打扫一遍,垃圾要在午夜12点前全部倒掉。年初一不能动扫帚,否则财神不敢进家门。

全家人都要洗一个彻底的澡,吹干头发看春晚。再困也要熬到午夜十二点,鞭炮声响彻天地之间,地动山摇宣告新的一年来到。

新衣服拿出来放在床头,闻着有香喷喷阳光味道的被子入睡,等着年初一早上,新衣服口袋里的惊喜:压岁钱。

4,

有人是通宵不睡的,除夕夜的鞭炮声零零星星几乎就没停过,每一个霹雳都是过年的喜悦。

大年初一,一大早,开门炮便一阵比一阵猛烈,赶紧穿上新衣到门口炫耀。老街上一片红艳艳的喜庆,每个门楣上都是簇新的红对联、门神,还有家家户户门口厚厚的红色鞭炮屑堆出了丰厚饱满的年。

整个正月,都是在拜年、等人来拜年、晒太阳、嗑瓜子、吃美食、说笑话中度过的。

如今长大了,故乡山长水远,多年也回不了一次。

故乡的变化天翻地覆,钢铁厂建起来了,无数的烟囱指向蓝天,吞云吐雾。晚霞覆盖的菜园干涸成了荒地。老街渐渐荒凉。

每个梦里,我的故乡仍是童年的模样。阳光和煦,月光明亮,小伙伴们在老街上奔跑欢笑歌唱。

常常想念我的故乡,想念故乡腊月里和正月里火红的一切。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我的年
2016-02-05

丑丑

故乡的变化天翻地覆,钢铁厂建起来了,无数的烟囱指向蓝天,吞云吐雾。晚霞覆盖的菜园干涸成了荒地。老街渐渐荒凉。

每个梦里,我的故乡仍是童年的模样。阳光和煦,月光明亮,小伙伴们在老街上奔跑欢笑歌唱。

常常想念我的故乡,想念故乡腊月里和正月里火红的一切。

1,

窗户外面,红灯笼弯弯曲曲在长廊里转出了年的味道。

树木裹上了金色的礼服,彩灯闪着暧昧的光,可这些都不是我的年。

我的年,是小时候在乡下,一放寒假,就飞奔而来的各种期待。

西昌的冬天永远天蓝云疏,阳光温暖,空气里弥漫的都是年的各种香甜。

妈妈开始做大头菜、腌菜。每天从井里打来温水,一遍遍洗晒干的青菜,像拧衣服一样把它们拧干,挂在铁丝上排成排,像阳光下等待检阅的士兵。

妈妈会把大头菜切成花的形状,中间塞满辣椒、花椒和盐。想吃的时候,拿一个出来切开,还没吃,口水就流了一地。

红薯切成条,蒸熟后晒到房顶上,一整条老街的房顶上都摆满了大大小小的簸箕,金灿灿都是年的模样。

我和小伙伴们等不及,抬来长梯子架在屋檐上,爬上屋顶偷吃半干不干的地瓜干。

地瓜干晒好,轮到汤圆粉上房。屋顶上雪白一片,雪后初晴般耀眼。

临近年关了,爆米花的才到我们村。锅架起来,火烧起来,长长的口袋就像一个装满宝藏的迷宫,让人充满期待。娃儿们端了年糕、糯米,还有各家的玉米芯排长长的队耐心等候。

我的小舅公每年都来走街串巷爆米花,脸和锅底一样黑,从早上爆到晚上都还有人在排队。左手转锅,右手拉风箱,一推一拉火苗便呼呼呼直往上蹿。

红红的火焰映衬着小舅公的黑脸膛,年顺着飞溅的火星越奔越近,气息可闻。

轰的一声巨响,捂紧耳朵的娃儿们一片欢笑,忙着把四处逃窜的玉米花、米花往自己口袋里装。

2,

刚进冬月,村里的匠人们便聚在一起开始扎龙头、扎龙灯。娃儿们没事就去看他们扎,竹片、铁丝,左捆右捆就成了一只栩栩如生的龙头。

到了腊月,整条龙都扎好了。每天下午,一听到晒场上锣鼓响起来,我们就开始飞奔,后生们开始练习耍龙灯啦。

阿爸带我们进城买好过年的新衣服,就要准备杀年猪了。

杀年猪的那天,我早早就躲到房间里,等到开肠破肚收拾好才敢出来。中午一定要请客,吃杀猪菜。大人们装香肠腌腊肉的时候,娃儿们兴奋地在旁边跑来跑去,激动地大呼小叫。

腊肉、香肠挂满天井四周,晒得半干,切成方块下油锅做油肉,平平整整装进一口巨大的坛子,再用油封口,一年都不会坏。想吃的时候,用铁钩伸进去钩一块出来,油化掉,煮熟切成片上桌,娃儿夹两块,再夹两块菜薹端着碗就跑门口晒太阳去了。

街两边,阳光里,大人小孩每人端个碗,热气腾腾地交流着各家菜的味道。煮菜薹的蘸水叫农民蘸水,极简风格,两勺干辣椒粉一勺盐,加点菜,汤就成了。

所有的被子都拆来洗,彩色被面、白色里子,挂在铁丝上,铺在树上,像彩旗猎猎飘扬。

下午,被子就晒干了,根根纤维都是阳光的香气。收回来,穿上线,每个角都折成四十五度锐角,针脚对齐,要成一条直线,一针一针缝好。

准备好洗净的稻草,毛豆腐也要开始捂了。隔一天捂一茬,这样才可以每天都有得吃。

腊月二十四,开始打扫除尘。天井里的蜘蛛网层层叠叠,蜘蛛大大小小,我经常看它们织网,然后帮它们选出一张织得最细密、最整齐、最漂亮的网。今天,大扫把一挥,大网小尘,一把扫去。

正在埋头织补的蜘蛛突然飞来横祸,一夜辛苦瞬间灰飞烟灭,还没搞清楚状况,已顺着扫把四处逃窜。

打扫过的屋子,显得高远明亮。只有两天就除夕了,开始准备各种调料。花椒粉和辣椒粉一定要磨得够多,用村里那个大铁槽,至少得磨两个小时吧,两只脚会有点辛苦。

还有生姜、酱油、醋、蒜蓉、豆瓣都要准备全,正月里可不能随便去买东西,把钱往外花。

3,

年二十九,猪头就要取下来烧好、洗好。年三十,一大早起来赶紧吃点东西就开始杀鸡宰鸭,两口大锅都要烧起来,猪头、香肠、腊肉、整鸡整鸭、猪肚……吃到元宵都够了。

记得把一卷卷的鞭炮放到屋顶上晒太阳,晒饱太阳的鞭炮炸起来地动山摇、响彻云霄!

用瘦肉炸一大筲箕的酥肉,有客来就撒点葱花烧碗汤。嘴巴馋了,娃儿们就捞两块吃吃。

毛豆腐已经长了长长的黄毛,火候刚刚好,用蒜苗煎一大盘,撒很多花椒。

菜地里的青菜,每片都大得像芭蕉扇,没几片就装满一背篓。肉煮好后捞起来,青菜切下去,两大锅全部舀到事先准备好的坛子里。放几天,就成了春节里最好吃、最受欢迎的酸菜。每顿热一碗都不够,解油腻,大家都爱。

开始敬神了,祖先的桌上不能少于九碗,筷子放整齐,饭盛好酒斟满,香烛点燃。

灶神、门神一一敬好,开始给祖宗烧钱纸,全家人都要来,边烧边和祖宗絮絮叨叨说些问候的话。告诉他们过年了,回来吃饭,回来取钱。

鞭炮声响了,哎呀,谁家这么早啊,我们要加油了。因为敬神结束才能放鞭炮,鞭炮放好就可以动筷子吃了。

忙了一年,从来没有这么悠闲地吃饭,慢吞吞从中午一直要吃到太阳落山。不时有经过的人进来,往桌上张望,再数一数,你们家今年吃几盘啊?哇,十三盘呢,真丰富。

每次听到别人的鞭炮声响,阿妈就开始急,阿爸则总是不慌不忙地说,鞭炮响得早的都是吃得很简单的。我们那么丰盛,总要两点左右才能吃上。

我其实一点也不饿,老早菜板上捞饱了。

吃好年饭,用面粉熬点糨糊贴春联、贴年画。撕掉旧的,帮忙刷糨糊,心里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激动和喜悦。娃儿们总是盼着明天,盼着过年,盼着长大。

收拾好碗筷,开始搅凉粉、用沙子炒地瓜干,先做好的邻居悠闲地在老街上东家窜,西家窜,刚好窜进来就赶紧过来帮忙,帮忙添一把柴火,或者翻几下锅铲。

地瓜干在滚烫的锅里渐渐变得酥脆金黄喜气洋洋,凉粉盛起来,年初一不吃米饭,就吃它了。打个辣椒醋蘸水,把肚子里的油全部刮光。孩子们一手托一个巴掌大的收摊凉粉,吃得欢天喜地,辣得稀里呼噜。

最后再把家里打扫一遍,垃圾要在午夜12点前全部倒掉。年初一不能动扫帚,否则财神不敢进家门。

全家人都要洗一个彻底的澡,吹干头发看春晚。再困也要熬到午夜十二点,鞭炮声响彻天地之间,地动山摇宣告新的一年来到。

新衣服拿出来放在床头,闻着有香喷喷阳光味道的被子入睡,等着年初一早上,新衣服口袋里的惊喜:压岁钱。

4,

有人是通宵不睡的,除夕夜的鞭炮声零零星星几乎就没停过,每一个霹雳都是过年的喜悦。

大年初一,一大早,开门炮便一阵比一阵猛烈,赶紧穿上新衣到门口炫耀。老街上一片红艳艳的喜庆,每个门楣上都是簇新的红对联、门神,还有家家户户门口厚厚的红色鞭炮屑堆出了丰厚饱满的年。

整个正月,都是在拜年、等人来拜年、晒太阳、嗑瓜子、吃美食、说笑话中度过的。

如今长大了,故乡山长水远,多年也回不了一次。

故乡的变化天翻地覆,钢铁厂建起来了,无数的烟囱指向蓝天,吞云吐雾。晚霞覆盖的菜园干涸成了荒地。老街渐渐荒凉。

每个梦里,我的故乡仍是童年的模样。阳光和煦,月光明亮,小伙伴们在老街上奔跑欢笑歌唱。

常常想念我的故乡,想念故乡腊月里和正月里火红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