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伟 庞菁涵 摄影 记者 李忠
从李克强总理考察杭州,杭州启动申报跨境电商综试区之时起,到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杭州用了四个月的时间。
从去年3月跨境电商综试区获得批复,到今年1月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推广跨境电商杭州经验,杭州用了10个月的时间。杭州综试区的意义已远远超过单纯的区域跨境电商试验,杭州通过先行先试,实现制度体系的再造、商业模式的创新、贸易体系的重塑和产业水平的提升,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杭州经验”的背后,更是杭州综试区系统全体干部用实干、苦干加巧干催生的杭州速度——
为了争取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杭州综试区干部经常冒着晨曦出发,打着“飞的”、高铁进京,午夜时分才归;为了推动更多传统企业上线经营,杭州综试区干部顶着酷暑深入园区、企业走访对接,汗水湿了夹背;为了加快招强引优,杭州综试区月月有宣传推介活动,杭州综试区干部更是跑遍了全国跨境电商产业新兴城市。
A
用实干推动制度创新破题
加快构建“六体系两平台”
正如商务部部长助理张骥在国务院新年首场政策吹风会上所说,杭州经验的宝贵之处在于,不是向国家有关部委要什么优惠政策,而是在制度创新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通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杭州综试区着力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再造适应跨境电子商务这种新型贸易方式的监管服务体系。
梳理过去一年的制度创新成果,最值得肯定的是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综试区整体架构,包括企业、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信息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体系,一站式的在线金融服务体系,全程可验可测可控的智能物流体系,分类监管、部门共享和有序公开的电子商务信用体系,以及为企业经营、政府监管提供服务保障的统计监测体系和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线上“单一窗口”和线下“综合园区”两个平台。
过去半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杭州综试区在构建“六体系两平台”试验中,以“啃骨头”的决心,履行试验者的责任,再造跨境电商监管流程,突破一个个难点,先后有50多条创新举措落地试验。
一条条创新举措的落地,一项项重大政策的实施,其背后是杭州综试区系统广大干部付出的艰辛努力——
为了杭州综试区《单一窗口》平台的建设和《海关监管方案》实施,市领导带领市跨境电商综试办、杭州海关多次进京对接海关总署,推动相关数据接口的开放,争取海关总署同意出台杭州综试区《海关监管方案》,初步建立跨境电商B2C(企业对个人)和B2B(企业对企业)监管模式和通关作业流程。
为了加快综试区生鲜、水果指定口岸建设,市领导带领市跨境电商综试办、浙江、杭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多次赴京,争取质检总局出台支持杭州综试区发展16条政策,确立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检验检疫模式,推动生鲜、水果指定口岸建设获批,启动了跨境电商产品质量风险国家监测中心建设。
为了推动综试区“无票免税”政策的尽快落地,市领导带领市跨境电商综试办、市财政、国税部门,多次进京对接,详细阐述这项政策的实施缘由,对综试区跨境电商零售出口企业带来的利好,并最终取得财政部和国税总局的理解支持。
为了推动国家外汇管理局支持杭州综试区政策尽快落地,市领导带领市跨境电商综试办、国家外汇管理局浙江省分局多次赴京沟通,争取国家外汇管理局同意在杭州综试区试行跨境电子商务便利化八条新政,促进跨境B2B发展。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不到一年时间,杭州综试区的初创经验就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所创造出的以“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制度创新体系得到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的认可。
B
用苦干培育新兴产业
更多传统外贸企业搭上互联网快车
国家之所以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最根本的动因就是要通过互联网解决传统外贸存在的市场订单不足、利润空间变小和产品价值低端的问题,实现外贸优进优出。
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综试区,杭州综试区不仅要做制度创新的高地,更要做产业发展的洼地。如何破题?杭州综试区坚持把“发展跨境电商B2B”作为重大突破口,推动外贸稳增长促转型。
围绕“促进产业发展”,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杭州综试区从去年7月中旬启动实施“做大做强跨境电商B2B专项行动”,市跨境电商综试办联合跨境电商龙头企业和各区、县(市)和开发区商务系统干部,冒着40摄氏度高温,分组上门走访、业务培训、政策解读、企业沙龙,引导传统外贸和制造企业上线经营,增强开展线上交易的能力,帮助传统企业实现电商化、在线化、直接化,形成独具特色的“政企合作杭州模式”,创造出了支持跨境B2B出口的产业发展模式。
专项行动共对接走访和培训传统外贸企业和制造类企业5500家,目前仅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经营的杭州企业数超过3500家,新增有实绩的企业超过1500家,为企业拓展市场、升级发展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路径。
在跨境电商综试区,跨境B2B这种新商业模式和产业互动越来越紧密,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杭州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规模已从2014年的不足2000万美元快速增至34.64亿美元。
当前,杭州综试区正在深化跨境电商B2B专项行动,对传统企业进行互联网基因改造,全面提升以市场、质量、品牌服务为核心的外贸综合竞争力。
C
用巧干加快招强引优
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
杭州综试区的发展,不仅仅在于引进多少企业,更重要的是形成跨境电商的产业链和生态圈,这也是杭州综试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杭州跨境电商综试区聚焦“互联网+”业态,在推动产业快速集聚方面积极坚持互联网思维,采取线上“单一窗口”平台和线下综合园区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建立符合现代国家贸易通行规则的新型贸易平台。通过线上“单一窗口”,点点鼠标即可实现报关、报检、退税和结汇信用数据的实时传输,摆脱传统纸质单证的繁琐申报,实现“通得快”和“管得住”,目前“单一窗口”B2C和B2B业务全部实现试运行。线下“综合园区”则作为跨境电商企业的主要承接载体,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实现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快速集聚。
杭州综试区注重顶层设计,历时半年,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发展规划,并几易其稿,加快布局线下产业园区,努力打造“互联网+外贸”创新园、跨境电商生态示范区和对外贸易增长新引擎。在规划布局中,综试区充分考虑各区域区位条件、产业发展基础与资源要素禀赋,按照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联动发展、分类引导的基本思路,以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西湖区、滨江区等六大城区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核心区,萧山、余杭、富阳、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组成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应用经济圈,临安、桐庐、建德、淳安组成杭州西部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带,全市所有区域实现全覆盖,形成“一核一圈一带,全域覆盖”的综试区总体布局。
目前,综合试验区立足全杭州市域布局线下园区,集聚电商平台企业、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电商专业人才、电商专业服务等,杭州综试区已形成下城、下沙、空港、临安、江干、萧山、余杭、邮政速递、富阳等“一园九区”的线下园区布局。
有了载体,还得集聚企业。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杭州综试区把招强引优作为头等大事,先后赴贵阳、北京、厦门、佛山、南宁、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开展宣传推介活动,并运用官方微信这一新媒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动,每到一处,综试区官微一发动报名,全国的跨境电商小伙伴纷纷赶来。全年引进跨境电商产业链企业366家,完成年度目标的183%,其中龙头企业99家,完成年度目标的198%。普洛斯、深国际等世界500强企业和京东、敦煌网、大龙网、有棵树、深圳傲基等知名电商投资项目落户综试区。
在杭州综试区,一个互联互通、共生共荣、更有活力的跨境电商生态圈正在形成。
2016年,杭州综试区将继续围绕“六体系两平台”整体架构,加快制度创新,完善“单一窗口”平台建设,推动跨境电商B2B发展,加快完善跨境电商生态圈,积极打造网上丝绸之路,致力于把曾经的“唯一”变成将来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