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2月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16:杭州湾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联动发展打造绿色生态都市圈
回家:我们明年再回来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回家:我们明年再回来
2016-02-04
德清西站,旅客拉着行李,排队踏上回乡之路。 通讯员 颜成 摄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漂泊在外的孩子们,听到爸妈的呼唤了吗?

该回家了!车站里,满是扛着大包小包回乡的人。有衣着光鲜的少女、有肩扛麻袋的男人、有带着孩子的母亲……也许前方的旅途会有些疲惫,一张张脸上洋溢的是日夜思念与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在这样一个归家心切的日子,本报记者前往环杭州湾城市群的火车站、汽车站,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一个个回家的故事与身影,也献上最衷心的祝福:一路平安!

德清火车站

江波:200多公里是一年的距离

德清—安徽芜湖:3小时

驻德清记者 张骥鸿

江波玩着手机,身体倚着行李。他带的东西并不多,一个拉杆箱,一个单肩包。

昨天下午3点21分,德清西站。坐在候车厅西北角的他,不怎么说话,只是时不时看下手表。

下午4点30分的火车,他提前1个半小时就到了。“想早点回家。”

江波的老家在安徽芜湖,200多公里的路虽不算太远,可火车也要开3个多小时。下了火车,还要再赶半小时的公交才能到家。

这一次,他是一个人回家的。上车前,他买了瓶水,买了2个面包,就当是晚饭了。

江波说,自己2014年9月来德清。经朋友介绍,在德清城北的一家机械厂工作,早出晚归的生活平淡而充实。

在外打拼并不容易,这一年来,江波很少回家,和家里的联系都是打长途电话。“想家的时候,听一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我知道他们也很牵挂我。”

200多公里,有时候是1年的距离。因此早在一个月前,企业就陆续为外来务工人员订了火车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即便这样,这趟回家的路仍不是一帆风顺的。1月31日,一场大雪落到了德清。第二天,雪停了,道路结了冰。

“我给家里打了电话,说过年一定能回去,让爸妈别担心。”但实际上,他也说不准到底能不能准时回家。

昨天早上8点,江波早早地醒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爸,今天下午4点半的火车,9点肯定到家,我给你带了点年货……”

江波说,开年他还会来德清。“我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而且我还有份稳定的工作。”

安吉汽车站

韦大哥一家:五年里第一次回家

安吉—贵州三都县:20小时

驻湖州记者 杨君左

昨日一大早,安吉汽车站,熙熙攘攘。

“回家过年!”这句话在贵州籍韦大哥的口边说上来都有些陌生了,从贵州三都县到安吉打工5年,这是韦大哥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头一次回老家与年迈的父母一起过年。

早上8点40分,离汽车出发的时间还有2个小时,韦大哥妻子与7岁的女儿都穿了鲜艳的红色,等待着跟老乡一起踏上从安吉直达三都县的春运汽车。“我们来安吉5年,都在天荒坪镇做竹凉席的工艺活,最大的孩子今年9岁,最小的才4岁,是在安吉出生的,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韦大哥妻子一边说,一边照顾有些感冒咳嗽的小儿子。

一旁9岁的大儿子显然对爷爷奶奶非常想念,听到记者问起是否想念他们时,一个劲地点头。“这趟车起码得开20多个小时呢,我也是第一次坐这趟直达车,是春运特地加的班次。”韦大哥对这次回家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不是很确定,只听老乡说起码得开上20多个小时,但似乎时间的长短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一家5口对渴望回家的心情。

“明年应该要回来的,工作也在,租来的房子也没有退,里面还有不少东西没有带走呢!”韦大哥对安吉的留恋显而易见,但他也在考虑,为了一家老小能生活在一起,明年也会考虑在三都县城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工作。不论如何,5年里第一趟新年回家让韦大哥一家都有些兴奋。

桐乡高铁站

周达:做个新发型回家精神些

桐乡—四川阆中:35小时

驻嘉兴记者 陆烨

周达终于要回在四川阆中的老家了,他已经有一年没有见过自己父母了。

昨天上午,周达特意去理发店剪了头发,做了一个他满意的新发型,穿上了前几天新买的衣服。

从桐乡高铁站出发至杭州后,再由杭州坐火车到四川南充市,最后再从南充市坐汽车到阆中市。最长的行程是杭州到南充,要28个小时的时间,周达担心自己的新发型能不能保持这么长的时间。“回老家在亲戚朋友面前一定要精精神神的,也是让家里的父母放心,儿子这一年过得不错。”周达说。

周达还有一个姐姐,和他一样在桐乡一家生产刀具的台企工作,收入还不错,工作强度也不大。周达来桐乡打工做技术工人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他最喜欢的城市是杭州,“杭州这个城市很干净,我去过两三次,很喜欢。”

“姐姐前几天刚回去,有些东西已经托她带回去了,我给父母买了一些杭州特产,平时也会给父母买点东西,寄回去。”周达的行李不多,只有一个不大的行李箱和一个手提袋。

下午2点钟,离开车还有10分钟时间,周达一个人站在候车室外,嘴里嚼着口香糖。“今天的天气不错,多晒点太阳。不急,等下有的是时间坐着。”周达说,“这次回家要多待点时间,多陪陪父母,待到2月底再回来。”

绍兴汽车站

陈老伯:64岁的“南漂”爱读书

绍兴—山东临淄:10小时

驻绍兴记者 徐潇青

昨日的绍兴公路客运中心候车大厅比往常喧闹了不少,大部分都是拎着大包小包赶长途的外来务工者。有的在打盹,有的正吃着零食和朋友聊天,然而,一位戴着线帽,衣衫褴褛的瘦弱老伯正安安静静地架着老花眼看着杂志。

老伯姓陈,山东临淄人,今年64岁了。老伯是跟着同村的老乡来绍兴打工的,今年第二个年头,在绍兴一家混凝土公司当保洁员。

“每年都是这个时候回家,这里有直达车,10来个小时就到家啦!”马上能回家了,老陈的喜悦溢于言表。

老陈很爱阅读,他说小时候读了6年书,当过4年兵,还是海军呢。他在老家也当过村干部,但因为经济压力,一把年纪还是“南漂”了。“这里工资高,条件比我们老家好多啦!”老陈有一个儿子,在江苏打工,前两天已经先行回家了,媳妇带着孙子孙女留在老家,就等老陈回去一家团聚。

“先回去好好过年,工作明年再找呗!”老陈笑起来,脸上的皱纹刻得更深了。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回家:我们明年再回来
2016-02-04
德清西站,旅客拉着行李,排队踏上回乡之路。 通讯员 颜成 摄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

漂泊在外的孩子们,听到爸妈的呼唤了吗?

该回家了!车站里,满是扛着大包小包回乡的人。有衣着光鲜的少女、有肩扛麻袋的男人、有带着孩子的母亲……也许前方的旅途会有些疲惫,一张张脸上洋溢的是日夜思念与难以抑制的激动之情。

在这样一个归家心切的日子,本报记者前往环杭州湾城市群的火车站、汽车站,用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一个个回家的故事与身影,也献上最衷心的祝福:一路平安!

德清火车站

江波:200多公里是一年的距离

德清—安徽芜湖:3小时

驻德清记者 张骥鸿

江波玩着手机,身体倚着行李。他带的东西并不多,一个拉杆箱,一个单肩包。

昨天下午3点21分,德清西站。坐在候车厅西北角的他,不怎么说话,只是时不时看下手表。

下午4点30分的火车,他提前1个半小时就到了。“想早点回家。”

江波的老家在安徽芜湖,200多公里的路虽不算太远,可火车也要开3个多小时。下了火车,还要再赶半小时的公交才能到家。

这一次,他是一个人回家的。上车前,他买了瓶水,买了2个面包,就当是晚饭了。

江波说,自己2014年9月来德清。经朋友介绍,在德清城北的一家机械厂工作,早出晚归的生活平淡而充实。

在外打拼并不容易,这一年来,江波很少回家,和家里的联系都是打长途电话。“想家的时候,听一听爸爸妈妈的声音,我知道他们也很牵挂我。”

200多公里,有时候是1年的距离。因此早在一个月前,企业就陆续为外来务工人员订了火车票,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即便这样,这趟回家的路仍不是一帆风顺的。1月31日,一场大雪落到了德清。第二天,雪停了,道路结了冰。

“我给家里打了电话,说过年一定能回去,让爸妈别担心。”但实际上,他也说不准到底能不能准时回家。

昨天早上8点,江波早早地醒来。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拨通了家里的电话:“爸,今天下午4点半的火车,9点肯定到家,我给你带了点年货……”

江波说,开年他还会来德清。“我喜欢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城,而且我还有份稳定的工作。”

安吉汽车站

韦大哥一家:五年里第一次回家

安吉—贵州三都县:20小时

驻湖州记者 杨君左

昨日一大早,安吉汽车站,熙熙攘攘。

“回家过年!”这句话在贵州籍韦大哥的口边说上来都有些陌生了,从贵州三都县到安吉打工5年,这是韦大哥带着妻子和3个孩子头一次回老家与年迈的父母一起过年。

早上8点40分,离汽车出发的时间还有2个小时,韦大哥妻子与7岁的女儿都穿了鲜艳的红色,等待着跟老乡一起踏上从安吉直达三都县的春运汽车。“我们来安吉5年,都在天荒坪镇做竹凉席的工艺活,最大的孩子今年9岁,最小的才4岁,是在安吉出生的,从出生到现在还没有见过爷爷奶奶。”韦大哥妻子一边说,一边照顾有些感冒咳嗽的小儿子。

一旁9岁的大儿子显然对爷爷奶奶非常想念,听到记者问起是否想念他们时,一个劲地点头。“这趟车起码得开20多个小时呢,我也是第一次坐这趟直达车,是春运特地加的班次。”韦大哥对这次回家的路程所需要的时间并不是很确定,只听老乡说起码得开上20多个小时,但似乎时间的长短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一家5口对渴望回家的心情。

“明年应该要回来的,工作也在,租来的房子也没有退,里面还有不少东西没有带走呢!”韦大哥对安吉的留恋显而易见,但他也在考虑,为了一家老小能生活在一起,明年也会考虑在三都县城找找有没有合适的工作。不论如何,5年里第一趟新年回家让韦大哥一家都有些兴奋。

桐乡高铁站

周达:做个新发型回家精神些

桐乡—四川阆中:35小时

驻嘉兴记者 陆烨

周达终于要回在四川阆中的老家了,他已经有一年没有见过自己父母了。

昨天上午,周达特意去理发店剪了头发,做了一个他满意的新发型,穿上了前几天新买的衣服。

从桐乡高铁站出发至杭州后,再由杭州坐火车到四川南充市,最后再从南充市坐汽车到阆中市。最长的行程是杭州到南充,要28个小时的时间,周达担心自己的新发型能不能保持这么长的时间。“回老家在亲戚朋友面前一定要精精神神的,也是让家里的父母放心,儿子这一年过得不错。”周达说。

周达还有一个姐姐,和他一样在桐乡一家生产刀具的台企工作,收入还不错,工作强度也不大。周达来桐乡打工做技术工人已经有两年时间了,他最喜欢的城市是杭州,“杭州这个城市很干净,我去过两三次,很喜欢。”

“姐姐前几天刚回去,有些东西已经托她带回去了,我给父母买了一些杭州特产,平时也会给父母买点东西,寄回去。”周达的行李不多,只有一个不大的行李箱和一个手提袋。

下午2点钟,离开车还有10分钟时间,周达一个人站在候车室外,嘴里嚼着口香糖。“今天的天气不错,多晒点太阳。不急,等下有的是时间坐着。”周达说,“这次回家要多待点时间,多陪陪父母,待到2月底再回来。”

绍兴汽车站

陈老伯:64岁的“南漂”爱读书

绍兴—山东临淄:10小时

驻绍兴记者 徐潇青

昨日的绍兴公路客运中心候车大厅比往常喧闹了不少,大部分都是拎着大包小包赶长途的外来务工者。有的在打盹,有的正吃着零食和朋友聊天,然而,一位戴着线帽,衣衫褴褛的瘦弱老伯正安安静静地架着老花眼看着杂志。

老伯姓陈,山东临淄人,今年64岁了。老伯是跟着同村的老乡来绍兴打工的,今年第二个年头,在绍兴一家混凝土公司当保洁员。

“每年都是这个时候回家,这里有直达车,10来个小时就到家啦!”马上能回家了,老陈的喜悦溢于言表。

老陈很爱阅读,他说小时候读了6年书,当过4年兵,还是海军呢。他在老家也当过村干部,但因为经济压力,一把年纪还是“南漂”了。“这里工资高,条件比我们老家好多啦!”老陈有一个儿子,在江苏打工,前两天已经先行回家了,媳妇带着孙子孙女留在老家,就等老陈回去一家团聚。

“先回去好好过年,工作明年再找呗!”老陈笑起来,脸上的皱纹刻得更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