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2月4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08:西湖副刊·散客 上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甜夜录
父亲的饺子
过年
画像师的乡村采风生活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间
父亲的饺子
2016-02-04

蔺桃

我没有想过,乡愁竟会是一种嗅觉。

前年岁末我头一回在外过年,还是在离家千里的台北。

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我的日程就排得满满的,去图书馆,和朋友约会、吃饭、备年货、看花、喝下午茶,不亦乐乎,等腊月二十九晚上11点多回到宿舍时,已空无一人。洗去一身疲倦,关灯睡下。

黑漆漆的夜里,开始弥散开一种熟悉的饺子味,一定是韭菜猪肉馅的蒸饺,刚出锅,还有一股厚重的面粉香。一壶热水,冲开一碗酱油加干辣椒粉,再撒上一把葱花。那是家乡特有的酱油香味和母亲用木桶碾磨的自家晒的辣椒味,带着一点呛,葱刚从结满冰碴的菜园子里扒拉出来,一刀下去,蛋清一样的汁液流淌在用了多年的木砧板上,新鲜的、陈木的香味,裹在一起……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味道,我舍不得睁开眼。那一刻,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拥抱那瞬间的温暖,或者说,被那熟悉的温暖拥抱。

窗外的路灯光洒了进来,那香味,还在。我披衣起身,追着昏黄的灯光,走进了我家老屋客厅的灯光。为了我们做作业,爸爸在客厅里很奢侈地装了一只60瓦的灯,照得饭桌亮堂堂的。铺了报纸的桌上,摆着揉好的面团和拌好的韭菜猪肉馅儿。爸爸端坐在高凳上,把面团切开,揉成一条,再切成一块块,分派到坐在桌边的女儿们手里。我们已经洗干净手,摆好架势,一人一个洗干净的啤酒瓶。切好的面团丢过来,我们拿着啤酒瓶,就着它的大小开始“滚皮子”。包饺子父亲一定要亲自动手,还要让我们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他示范,怎样用双手老虎窝儿一掐,就恰到好处地锁住一只圆滚滚的饺子。

他边包边抱怨,谁滚得太薄太厚,谁又滚得太大太小,谁的皮子又破了个洞,得切一小块补上,还有谁的形状乱七八糟,根本找不到一条对称边……我们一边反驳,一边抢过筷子自己包,最后包出来的饺子自然奇形怪状,还总是会开口。父亲一边骄傲着自己的手艺,一边补救我们的失败作品。一年一年,小时候觉得再也没有比包饺子更难挑战的事了。

案板上站满了饺子,母亲掐着时间拿着蒸笼过来,在圆眼屉笼上撒薄薄一层面粉,再把饺子轻轻放进去。奶奶早已把炉灶烧好,就等着这第一笼上灶。不到十分钟,热腾腾的蒸饺出锅了。父亲停不下手上的动作,母亲夹好一碗,放在他眼前的案板上。蘸满酱汁的饺子,冒着烟丝一样的热气,缓缓接上那明黄的灯光。

父亲别扭地抓起筷子,他不想去洗手,只好用其中三指夹着。回头望见灯光下的父亲,我们中的谁,就会从蒸笼前面的包围圈里挣脱出来,夹起一只塞进他的嘴里。这时候,谁比较有孝心,谁比较贪吃的话题,准又要绕回来一圈。

小孩总爱偷懒,坐在电视机前端着的碗就舍不得放下,父亲只得催促我们赶紧回来“上工”。如此三四个来回,磨上两三个小时,饺子才算包完。母亲一次次起身,饺子一笼笼出锅,到最后,我们的碗里只留下生硬的饺子皮,父亲和母亲端着碗过来问,谁这么浪费,没有人承认,他俩就默默地把已经凉掉的饺子皮吃掉。

后来,看过《北平无战事》里面的一幕后,我才明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家的饺子皮是硬的,而且只能蒸不能煮,一煮就开口。我想父亲应该不知道要醒面,他总是用冷水一点点和进面粉,慢慢成团,不断揉打,揉完就直接包了。

我们是南方人,大年三十晚上,却要包一次饺子。爸爸年轻时在格尔木当过兵,包饺子的手艺是跟他的班长学的。四年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战友们的乡俗,就成了他的乡俗,一直到他结婚生子、组建家庭,也就成了家的年俗。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人间
父亲的饺子
2016-02-04

蔺桃

我没有想过,乡愁竟会是一种嗅觉。

前年岁末我头一回在外过年,还是在离家千里的台北。

从腊月二十七八开始,我的日程就排得满满的,去图书馆,和朋友约会、吃饭、备年货、看花、喝下午茶,不亦乐乎,等腊月二十九晚上11点多回到宿舍时,已空无一人。洗去一身疲倦,关灯睡下。

黑漆漆的夜里,开始弥散开一种熟悉的饺子味,一定是韭菜猪肉馅的蒸饺,刚出锅,还有一股厚重的面粉香。一壶热水,冲开一碗酱油加干辣椒粉,再撒上一把葱花。那是家乡特有的酱油香味和母亲用木桶碾磨的自家晒的辣椒味,带着一点呛,葱刚从结满冰碴的菜园子里扒拉出来,一刀下去,蛋清一样的汁液流淌在用了多年的木砧板上,新鲜的、陈木的香味,裹在一起……

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味道,我舍不得睁开眼。那一刻,我像卖火柴的小女孩,幻想拥抱那瞬间的温暖,或者说,被那熟悉的温暖拥抱。

窗外的路灯光洒了进来,那香味,还在。我披衣起身,追着昏黄的灯光,走进了我家老屋客厅的灯光。为了我们做作业,爸爸在客厅里很奢侈地装了一只60瓦的灯,照得饭桌亮堂堂的。铺了报纸的桌上,摆着揉好的面团和拌好的韭菜猪肉馅儿。爸爸端坐在高凳上,把面团切开,揉成一条,再切成一块块,分派到坐在桌边的女儿们手里。我们已经洗干净手,摆好架势,一人一个洗干净的啤酒瓶。切好的面团丢过来,我们拿着啤酒瓶,就着它的大小开始“滚皮子”。包饺子父亲一定要亲自动手,还要让我们停下手中的活,看着他示范,怎样用双手老虎窝儿一掐,就恰到好处地锁住一只圆滚滚的饺子。

他边包边抱怨,谁滚得太薄太厚,谁又滚得太大太小,谁的皮子又破了个洞,得切一小块补上,还有谁的形状乱七八糟,根本找不到一条对称边……我们一边反驳,一边抢过筷子自己包,最后包出来的饺子自然奇形怪状,还总是会开口。父亲一边骄傲着自己的手艺,一边补救我们的失败作品。一年一年,小时候觉得再也没有比包饺子更难挑战的事了。

案板上站满了饺子,母亲掐着时间拿着蒸笼过来,在圆眼屉笼上撒薄薄一层面粉,再把饺子轻轻放进去。奶奶早已把炉灶烧好,就等着这第一笼上灶。不到十分钟,热腾腾的蒸饺出锅了。父亲停不下手上的动作,母亲夹好一碗,放在他眼前的案板上。蘸满酱汁的饺子,冒着烟丝一样的热气,缓缓接上那明黄的灯光。

父亲别扭地抓起筷子,他不想去洗手,只好用其中三指夹着。回头望见灯光下的父亲,我们中的谁,就会从蒸笼前面的包围圈里挣脱出来,夹起一只塞进他的嘴里。这时候,谁比较有孝心,谁比较贪吃的话题,准又要绕回来一圈。

小孩总爱偷懒,坐在电视机前端着的碗就舍不得放下,父亲只得催促我们赶紧回来“上工”。如此三四个来回,磨上两三个小时,饺子才算包完。母亲一次次起身,饺子一笼笼出锅,到最后,我们的碗里只留下生硬的饺子皮,父亲和母亲端着碗过来问,谁这么浪费,没有人承认,他俩就默默地把已经凉掉的饺子皮吃掉。

后来,看过《北平无战事》里面的一幕后,我才明白,这么多年来,为什么我家的饺子皮是硬的,而且只能蒸不能煮,一煮就开口。我想父亲应该不知道要醒面,他总是用冷水一点点和进面粉,慢慢成团,不断揉打,揉完就直接包了。

我们是南方人,大年三十晚上,却要包一次饺子。爸爸年轻时在格尔木当过兵,包饺子的手艺是跟他的班长学的。四年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战友们的乡俗,就成了他的乡俗,一直到他结婚生子、组建家庭,也就成了家的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