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2月3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3: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让每一个人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余杭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纪实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让每一个人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余杭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纪实
2016-02-03
余杭文化礼堂分布图

余杭已成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宠儿”。2015年GDP破千亿,达到1235亿元,人均GDP2.1万美元。这些年,余杭“口袋”鼓了,“脑袋”也在进步,从全省“十百千”工程打造入手,筑实文化阵地“基底”,广积精神“食粮”,创新制度深度改善文化民生。富裕起来的余杭要让每一抔泥土都浸润文化的芬芳,要让每一棵庄稼都收获精神的食粮,使得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打拼的人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侧耳凝听,花开的声音,那是乡村故事会里,一张张孩童惊喜的笑脸;那是恢复拜师传统,一个个竹笛技艺传人清透嘹亮的音符;那是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一句句至亲之间朴素的叮咛。

临近春节,余杭还有一次更为重要的“绽放”。2月3日,2016年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在闲林街道联荣村文化礼堂举行。这是一次“乡村嘉年华”,也是一次“美丽家园我的梦”的集中展示。

“十百千”工程,典型引路合筑精神家园

要说村民当主角,登上文化礼堂这个自己的舞台,联荣村显然不是第一个。

余杭区基层文化服务扎实,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比方说2014年,崇贤街道鸭兰村就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村民自编自演的20多个节目在古香古色的露天戏台上精彩上演,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前往观看。

2015年,是中宣部布置的“基层工作加强年”,这一年,余杭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各项工作处于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十百千”工程中十个典型培育的重点市(县、区)之一。崇贤街道和

塘栖镇是其中镇街层面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的好典型。

塘栖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听书喝茶的习俗传承多年,是古镇居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作为镇上最后一家书场,塘栖书场在新时代发挥着新的作用。

书场牵手本土文化名人如蒋豫生、胡建伟等,建立塘栖文化宣讲团,开展塘栖传统文明礼仪、民间风俗等专题宣讲活动。塘栖古镇景区每年都要接待游客逾200万人,现在,每当书场有说书节目时,除本地听众外,更有一大批流动听众。

典型样板是“磁场”,余杭各个层面

向榜样看齐,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全面覆盖“三步走”,已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示范群。

在村社层面,比方说余杭区乔司街道三角村提升“家孝和”一家亲文化,建立“帮帮”志愿服务站培育公益文化;和睦桥村打造“和合悦”乡村文化,围绕未成年人开办公益课堂培育春泥文化;永和村等分别建立“青春梦想”、“心理加油站”以及服务外来女性的“幸福里”工作站,实现典型培育村村村有特色、村村有靓点。

一轮春风百花放,典型引路合筑起余杭群众的精神家园。

筑实文化基底,阵地建设“提挡换速”

让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抓手。余杭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全面推进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包括文化公园、文化校园、文化家园在内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人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余杭“文化指数”。

“一楼是大礼堂,平常可以搞活动、办喜酒,二楼是特色陈列馆,放些农耕工具,还可以展示传统水乡糕点制作……”塘栖镇塘栖村的唐国标对村文化礼堂是相当满意,村里有什么要议的大事情,邻里乡坊间有什么要协调的小情况,都有了敞亮的去处。

仓前街道的葛国伟老人,几乎每晚都会到村文化礼堂去打拳。作为非遗遗产“拳灯”传承人,他能清晰地说出拳灯的历史和特色。

过去的三年,余杭投资7500万元,结合经济、人文、地理因素,以“一村一品”、“一堂一品”的精品思路特色化打造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建设“提速换挡”,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7个,其中省级样板5个、省级重点项目48个。“十三五期间”,余杭还将建设43个农村文化礼堂,届时总数将达到130个,覆盖余杭大部分农村行政村,创建数量位居省市前列。

和睦桥村文化宣传员杜晓舒来自安徽舒城,对文化礼堂建设带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好处更是深有体会,她说:“以前外来务工人员在一起,就打打牌什么的,但现在大家经常来这里看书健身,多了与本地人交流的机会,而孩子们更是玩到一起了,幸福指数也上升了。”

在农村文化礼堂物理空间建设的同时,余杭紧跟时代步伐,投资9.5万元设立“余杭网上农村文化礼堂”(www.yuwhlt.com),板块设置内容丰富,打开电脑或者手机端二维码一扫,活动安排与展示一览无遗。2014年上线至今浏览量达到4万次,为文化礼堂开辟了广阔的网上平台。

与此同时,余杭的其他文化阵地建设也在“增值增质”。

南苑滚灯、径山茶、五常“五九精神”,这些充分体现当地民风民俗、地域精神的元素,或以艺术化的设计表现手法设置在当地公园小道旁,或以名言警句形式悬挂在广场长廊。到2018年,余杭将建成像这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园20个。

临平一小五年级的陈希小朋友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的“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浸润校园”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小姑娘为此前期看了很多书籍,收集了很多资料。

余杭在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校园建设导入更多文化元素。余杭倡导各中小学校建设文化走廊、布置班级图书角,另外还组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沙龙等活动,积极营造“开门见书山,推窗闻书香”的校园文化,让读书变成广大师生的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状态。夯实文化阵地建设的“基底”,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余杭人,有根、有魂,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广积精神“食粮”,多重载体“种好心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文化的浸染,其实也正是基于此——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凡有所悟,皆成品德。

2015年,余杭以村规家训、文化走亲、乡村故事会、非遗展示、民俗礼仪等各种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着力种好“心田”,提升文化与文明的内生力。

年初,在余杭崇贤街道龙旋村,最新版的村规有十八条,“我们按照公德民俗、平安建设、婚姻家庭、土地管理等板块分分类,方便大家对照。”龙旋村党委书记张娟介绍。

《村规民约》是在村民自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光是龙旋村,还有径山镇绿景村、南苑街道高地社区等各个村社,村规民约都上墙上心。

仓前街道高桥村创作了村歌《高桥之歌》,引导群众知家风、懂家风;临东街道开展“圆桌夜话会”,深入群众家中,面对面地征集好家风好家训。

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一步一步夯实了道德基础,而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6月,一曲《栖溪赛舟》,拉开了余杭农村文化礼堂“文化走亲”的序幕,崇贤、塘栖两地文艺人才同台献艺,歌舞、戏曲、小品……好戏连连,让夜幕下的文化礼堂充满欢声笑语。

去年,余杭专门安排了20万元经费,整合司法、环保等服务资源,创新“配送”式开展农村礼堂文化走亲活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一元供给模式,140多场次“文化走亲”穿针引线带动村落文化繁荣。

余杭是“故事之乡”,在日趋红火热闹的基层文化建设中当然少不了“故事大王”的身影。“我们的故事会活动不仅讲述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还包括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故事。”丰国需老先生说。

余杭活跃着一支原创故事队伍,他们把诚实、守信、孝敬、友善、廉洁等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和“反迷信”、“反邪教”等知识融入到乡村故事会,先后创作《分段承包》、《神仙奶奶与顽皮孙子》、《错送一包烟》、《赝画真情》等故事60余个。

去年,余杭举办了15个故事会专场,一批原创故事和良渚文化、大禹治水、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经典民间传说受到听众好评。

“民俗礼仪”,是文化,也是传承。近些年,余杭不仅恢复了优秀传统礼仪活动,如新春祈福、儿童启蒙、重阳敬老等,还推出余杭特色的礼仪活动,径山茶宴礼、中泰竹笛制作传人拜师仪式等,一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来有利于储备人才延续当地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深度改善文化民生,体制机制提供保障

运河街道五杭村去年新建文化礼堂面积720平方米,装修了农家书屋、春泥计划活动室,配置乒乓室、标准篮球场2个;余杭街道上湖村去年改建文化礼堂面积200平方米,新修露天舞台40平方米,文化长廊30平方米……经过前期建设,余杭基层文化活动空间和硬件设施基本完备,怎样用活、管好是个问题。

余杭以“问题为导向”,从队伍、形式、管理、督导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制度创新。

确保阵地因人而“活”,余杭有一支专职文化管理员、业余文体骨干、区级宣讲团和志愿者组成的“新四军”的队伍。他们活跃在基层一线,维护文体设备,充分发挥场地作用,组织并参与各类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以及社会治理大联动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教化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60年党龄的楼连根,年轻时带领乡亲开荒拓路,改天换地,如今,他依然守望家园,发挥余热。陆红星12年献血58000毫升,每月坚持献血两次,默默用热血为他人的生命加油。要把阵地做强做大,余杭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道德模范评选、

先进人物评选常态化,一颗颗美丽心灵释放社会正能量,为“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营造氛围。

要把阵地做得更扎实,余杭注重长效管理,率先在省内实施文化礼堂星级评定制和退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对精品节目打造、宣传阵地建设给予资金扶持,例如2013-2015年,每年区财政就安排100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处于省市前列。在文化礼堂、文化公园的建设中,余杭探索拓展社会民间力量多元参与渠道,比方说,塘栖书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新模式,通过政府指导培育、购买服务、开展社会化运营,取得了佳绩。

余杭还建立指导联系机制,结合“周三无会日”,宣传部班子领导、中层干部结对重点培育镇街、村社,对品牌培育、活动安排等具体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细耕文化阵地土壤,厚植文明基因,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每一个新老余杭人都能享受到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服务。“两富”余杭,精心积蓄每一份坚定的力量,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迈进……

鸭兰村古戏台(李忠摄)

文化阵地活动多

塘栖书场听众多

奇鹤村文化礼堂内景

宏磻村村规家训上墙上心

径山镇小古城村成人礼

文/王丽娟孙甜本版图片由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

上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让每一个人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余杭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纪实
2016-02-03
余杭文化礼堂分布图

余杭已成为信息经济时代的“宠儿”。2015年GDP破千亿,达到1235亿元,人均GDP2.1万美元。这些年,余杭“口袋”鼓了,“脑袋”也在进步,从全省“十百千”工程打造入手,筑实文化阵地“基底”,广积精神“食粮”,创新制度深度改善文化民生。富裕起来的余杭要让每一抔泥土都浸润文化的芬芳,要让每一棵庄稼都收获精神的食粮,使得每一个在这片土地上打拼的人都能听见花开的声音。

侧耳凝听,花开的声音,那是乡村故事会里,一张张孩童惊喜的笑脸;那是恢复拜师传统,一个个竹笛技艺传人清透嘹亮的音符;那是传承好家风好家训,一句句至亲之间朴素的叮咛。

临近春节,余杭还有一次更为重要的“绽放”。2月3日,2016年省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在闲林街道联荣村文化礼堂举行。这是一次“乡村嘉年华”,也是一次“美丽家园我的梦”的集中展示。

“十百千”工程,典型引路合筑精神家园

要说村民当主角,登上文化礼堂这个自己的舞台,联荣村显然不是第一个。

余杭区基层文化服务扎实,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比方说2014年,崇贤街道鸭兰村就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文化艺术节,村民自编自演的20多个节目在古香古色的露天戏台上精彩上演,吸引了上千名观众前往观看。

2015年,是中宣部布置的“基层工作加强年”,这一年,余杭坚持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各项工作处于全省前列,成为全省“十百千”工程中十个典型培育的重点市(县、区)之一。崇贤街道和

塘栖镇是其中镇街层面文化服务水平提升的好典型。

塘栖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水乡古镇,听书喝茶的习俗传承多年,是古镇居民生产生活的一部分。作为镇上最后一家书场,塘栖书场在新时代发挥着新的作用。

书场牵手本土文化名人如蒋豫生、胡建伟等,建立塘栖文化宣讲团,开展塘栖传统文明礼仪、民间风俗等专题宣讲活动。塘栖古镇景区每年都要接待游客逾200万人,现在,每当书场有说书节目时,除本地听众外,更有一大批流动听众。

典型样板是“磁场”,余杭各个层面

向榜样看齐,通过典型引路、逐步推广、全面覆盖“三步走”,已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示范群。

在村社层面,比方说余杭区乔司街道三角村提升“家孝和”一家亲文化,建立“帮帮”志愿服务站培育公益文化;和睦桥村打造“和合悦”乡村文化,围绕未成年人开办公益课堂培育春泥文化;永和村等分别建立“青春梦想”、“心理加油站”以及服务外来女性的“幸福里”工作站,实现典型培育村村村有特色、村村有靓点。

一轮春风百花放,典型引路合筑起余杭群众的精神家园。

筑实文化基底,阵地建设“提挡换速”

让群众有更多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农村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是缩小城乡差别的重要抓手。余杭补齐短板,发挥优势,全面推进以农村文化礼堂为代表的,包括文化公园、文化校园、文化家园在内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构建人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余杭“文化指数”。

“一楼是大礼堂,平常可以搞活动、办喜酒,二楼是特色陈列馆,放些农耕工具,还可以展示传统水乡糕点制作……”塘栖镇塘栖村的唐国标对村文化礼堂是相当满意,村里有什么要议的大事情,邻里乡坊间有什么要协调的小情况,都有了敞亮的去处。

仓前街道的葛国伟老人,几乎每晚都会到村文化礼堂去打拳。作为非遗遗产“拳灯”传承人,他能清晰地说出拳灯的历史和特色。

过去的三年,余杭投资7500万元,结合经济、人文、地理因素,以“一村一品”、“一堂一品”的精品思路特色化打造文化礼堂,文化礼堂建设“提速换挡”,截至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87个,其中省级样板5个、省级重点项目48个。“十三五期间”,余杭还将建设43个农村文化礼堂,届时总数将达到130个,覆盖余杭大部分农村行政村,创建数量位居省市前列。

和睦桥村文化宣传员杜晓舒来自安徽舒城,对文化礼堂建设带给外来务工人员的好处更是深有体会,她说:“以前外来务工人员在一起,就打打牌什么的,但现在大家经常来这里看书健身,多了与本地人交流的机会,而孩子们更是玩到一起了,幸福指数也上升了。”

在农村文化礼堂物理空间建设的同时,余杭紧跟时代步伐,投资9.5万元设立“余杭网上农村文化礼堂”(www.yuwhlt.com),板块设置内容丰富,打开电脑或者手机端二维码一扫,活动安排与展示一览无遗。2014年上线至今浏览量达到4万次,为文化礼堂开辟了广阔的网上平台。

与此同时,余杭的其他文化阵地建设也在“增值增质”。

南苑滚灯、径山茶、五常“五九精神”,这些充分体现当地民风民俗、地域精神的元素,或以艺术化的设计表现手法设置在当地公园小道旁,或以名言警句形式悬挂在广场长廊。到2018年,余杭将建成像这样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园20个。

临平一小五年级的陈希小朋友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的“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浸润校园”主题读书征文活动,小姑娘为此前期看了很多书籍,收集了很多资料。

余杭在实施“书香校园”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校园建设导入更多文化元素。余杭倡导各中小学校建设文化走廊、布置班级图书角,另外还组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沙龙等活动,积极营造“开门见书山,推窗闻书香”的校园文化,让读书变成广大师生的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状态。夯实文化阵地建设的“基底”,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余杭人,有根、有魂,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

广积精神“食粮”,多重载体“种好心田”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文化的浸染,其实也正是基于此——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凡有所悟,皆成品德。

2015年,余杭以村规家训、文化走亲、乡村故事会、非遗展示、民俗礼仪等各种特色品牌活动为载体,着力种好“心田”,提升文化与文明的内生力。

年初,在余杭崇贤街道龙旋村,最新版的村规有十八条,“我们按照公德民俗、平安建设、婚姻家庭、土地管理等板块分分类,方便大家对照。”龙旋村党委书记张娟介绍。

《村规民约》是在村民自治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不光是龙旋村,还有径山镇绿景村、南苑街道高地社区等各个村社,村规民约都上墙上心。

仓前街道高桥村创作了村歌《高桥之歌》,引导群众知家风、懂家风;临东街道开展“圆桌夜话会”,深入群众家中,面对面地征集好家风好家训。

村规、民约;家风、家训,一步一步夯实了道德基础,而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6月,一曲《栖溪赛舟》,拉开了余杭农村文化礼堂“文化走亲”的序幕,崇贤、塘栖两地文艺人才同台献艺,歌舞、戏曲、小品……好戏连连,让夜幕下的文化礼堂充满欢声笑语。

去年,余杭专门安排了20万元经费,整合司法、环保等服务资源,创新“配送”式开展农村礼堂文化走亲活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一元供给模式,140多场次“文化走亲”穿针引线带动村落文化繁荣。

余杭是“故事之乡”,在日趋红火热闹的基层文化建设中当然少不了“故事大王”的身影。“我们的故事会活动不仅讲述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故事,还包括那些富有时代气息、反映当代生活的新故事。”丰国需老先生说。

余杭活跃着一支原创故事队伍,他们把诚实、守信、孝敬、友善、廉洁等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和“反迷信”、“反邪教”等知识融入到乡村故事会,先后创作《分段承包》、《神仙奶奶与顽皮孙子》、《错送一包烟》、《赝画真情》等故事60余个。

去年,余杭举办了15个故事会专场,一批原创故事和良渚文化、大禹治水、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经典民间传说受到听众好评。

“民俗礼仪”,是文化,也是传承。近些年,余杭不仅恢复了优秀传统礼仪活动,如新春祈福、儿童启蒙、重阳敬老等,还推出余杭特色的礼仪活动,径山茶宴礼、中泰竹笛制作传人拜师仪式等,一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二来有利于储备人才延续当地特色产业的持续发展。

深度改善文化民生,体制机制提供保障

运河街道五杭村去年新建文化礼堂面积720平方米,装修了农家书屋、春泥计划活动室,配置乒乓室、标准篮球场2个;余杭街道上湖村去年改建文化礼堂面积200平方米,新修露天舞台40平方米,文化长廊30平方米……经过前期建设,余杭基层文化活动空间和硬件设施基本完备,怎样用活、管好是个问题。

余杭以“问题为导向”,从队伍、形式、管理、督导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制度创新。

确保阵地因人而“活”,余杭有一支专职文化管理员、业余文体骨干、区级宣讲团和志愿者组成的“新四军”的队伍。他们活跃在基层一线,维护文体设备,充分发挥场地作用,组织并参与各类活动,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以及社会治理大联动等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教化到基层“最后一公里”。

60年党龄的楼连根,年轻时带领乡亲开荒拓路,改天换地,如今,他依然守望家园,发挥余热。陆红星12年献血58000毫升,每月坚持献血两次,默默用热血为他人的生命加油。要把阵地做强做大,余杭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道德模范评选、

先进人物评选常态化,一颗颗美丽心灵释放社会正能量,为“最美现象”从“盆景”到“风景”营造氛围。

要把阵地做得更扎实,余杭注重长效管理,率先在省内实施文化礼堂星级评定制和退出制。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对精品节目打造、宣传阵地建设给予资金扶持,例如2013-2015年,每年区财政就安排1000万元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资金扶持力度处于省市前列。在文化礼堂、文化公园的建设中,余杭探索拓展社会民间力量多元参与渠道,比方说,塘栖书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营新模式,通过政府指导培育、购买服务、开展社会化运营,取得了佳绩。

余杭还建立指导联系机制,结合“周三无会日”,宣传部班子领导、中层干部结对重点培育镇街、村社,对品牌培育、活动安排等具体工作进行督查指导。

细耕文化阵地土壤,厚植文明基因,那一树一树的花开,是每一个新老余杭人都能享受到的人文关怀和文化服务。“两富”余杭,精心积蓄每一份坚定的力量,向着星辰大海的征途迈进……

鸭兰村古戏台(李忠摄)

文化阵地活动多

塘栖书场听众多

奇鹤村文化礼堂内景

宏磻村村规家训上墙上心

径山镇小古城村成人礼

文/王丽娟孙甜本版图片由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