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新闻 年轻时他的工作是保密的 身边总跟着两个警卫员,不让陌生人靠近 记者 王真 本报讯 昨天,杭州土生土长的摄影师顾勇在朋友圈发出两张黑白照片,“岳父大人一路走好!中国第一代劳动模范沈关根今天早上因病永远离开了我们。”哀悼他的岳父沈关根老师。 头一张照片是毛主席当时接见当时的青年劳模的场景,最靠近毛主席的就是沈关根;后一张是沈关根的纪念照。 “我岳父是个特别低调的人,连我们家人都只知道他是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年轻时从事的是航天、核工业方面的工程设计,具体做什么研究,都是保密的。”顾勇老师说。 顾老师说,岳母在世时,和他们小辈说,沈老的工作单位经常变动,经常接到电报或者信件就要动身赶往外地,具体去哪儿,也不知道。“那个时候,电话没有通到家里,联系都靠写信,写给沈老的信,没有地址,只有编号,递到邮筒里,总怕收不到,有时一个月回一封信,有时两个月。” “甚至后来因为调动频繁,爸爸的单位连他的档案都找不到了。我们最早看到爸爸,他的身边跟着两个警卫员,不让陌生人靠近的。”顾老师说。 我们在网上和图书库里查找沈关根老人的资料,的确很少——沈关根,男,1934年8月生,上海人。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有多项发明创造,荣获全国青年标兵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关于沈老的发明有—— 高效透明节能电热膜,热效率高,可节能40%以上;1962年在德国进口设备上研制成功“自动行星切管机”,使无缝轧管生产全部自动化提高工效60多倍;1964年,研究成功用于核工业的特殊工艺部件,并自行设计生产流水线,获得了国家科技银质奖;1993年,研制成功“高效透明节能电热膜技术”;1995年,研究成功震撼车界革命性的新产品“极限360°火花塞”,获得中国专利十年成就展金奖;1997年,从事绿色食品长寿果的研究。 1960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报》写了两篇文章弘扬沈老的创新精神,标题为《青工沈关根不断革命连创新技术》《学习沈关根的革命精神》,内容讲的是“沈关根为哈尔滨新风加工厂(今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钳工,文化程度只有两年,自1958年以来创造并革新10余项重大技术”。 顾勇说,沈老两回杭州,第一次上世纪70年代由华罗庚推荐,沈关根作为引进人才来到杭州;第二次80年代,因工作调动离开杭州之后又过十多年,2000年初,从上海再回杭州,一直住在朝晖街道。 顾勇老师为沈老开了微博,微博上有沈老的动态。 沈老的微博名叫“全国劳动模范沈关根”,介绍是这样说的,“我是50年代的全国劳模,中风后在家休养。现在老了,不能干了就休息!想了解那个年代的全国劳模他们好吗?大家有消息告诉我啊!谢谢了!” 沈老的第一条微博就是毛主席接见这些青年劳模的照片,发于2011年6月19日,“不可能和当时一起接受主席接见的几位劳动模范相聚了。只想告诉大家我还在,活着!虽然生活困难,但是还是开心!希望大家都好!都开心啊!” 5月19日以后,沈老停止更新微博。 最近几年,沈老住在杭州朝晖社区的黎园社区。梨园社区的社区主任张洁也说,“沈老平时很低调,我们是七八年前偶然知道社区里有位‘全国模范’,而沈老一家的经济状况并不好,退休工资没有保障,连基本的医保都没有。后来,沈老的家人和社区把沈老的退休和医保保障工作做好了。渐渐地,有省里和市里的领导来看沈老,沈老话不多。他的房间里两面墙上都是黑白老照片,指着照片,他的眼睛就亮了。” 顾勇老师回忆沈老生前的这段时光,感慨地说:“爸爸中风过两次,但他的头脑一直很清醒。中风后,他的手脚不方便,要坐轮椅,我们给他买了电动轮椅,有个手柄可以控制的。有一天,爸爸让我坐上轮椅试试,他说‘这个手柄设计成垂直的,操作中手腕一定要悬空,而老年人手脚不太有力,最好靠着手垫就能用,我建议把手柄平台朝手的方向斜一点,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我一试,果然是这样。爸爸还让我联系轮椅制造厂家,电话接通,找到设计部,厂家的人觉得很有道理,很感谢老人家的建议。” “爸爸是个发明家、工程师,年纪再大也喜欢搞创造。他生前有个心愿,希望向关心过他的热心人说一句谢谢。今天,我们就在快报上,向大家表示感谢!”顾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