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讲述独居父亲的晚年生活听哭了记者 真希望小小智能定位器能帮到需要的家庭 公益行动·关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后续 失智老人容易走失,很多家属都经历过苦苦寻人的煎熬。还好,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直击这一痛点:让老人佩戴定位器,能极大提高成功找到人的几率,监护人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查看老人的情况,可极大避免意外。 2016年11月,快公益联合浙江公益组织公羊会,为70岁以上失智、独居、孤寡或困难家庭老人,免费提供60台智能定位器。为保护老人的安全,保障他们的健康,我们力所能及为这些家庭做些什么? 一位读者来电讲述父亲晚年孤独的生活,说80岁父亲一周三次去妻子墓地,只想给妈妈说句话,记者都听哭了。记者 欧阳媛华 陆丹 定位器怎么用,多久充一次电? 工作人员为您解释 在为期近两个月的申领过程中,【快公益】热线接到了近百个浙江省内的读者电话,微信公众号后台的留言也一时刷了屏。有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及家属,讲述各自担忧的;有分享走失或失智故事的;也有不少已经申领到的读者,来电询问如何使用定位器的。因此,我们首先再次和大家普及一下相关知识。 这个定位器有点像U盘,带一个搭扣,扣在失智老人裤袋里,老人拆不掉。它的使用原理很简单:设备挂在老人身上,家属通过一款App,在智能手机上实时查看老人的位置。 一台定位器最多可允许50台手机绑定查看。但工作人员不建议太多人绑定,“两三个人管牢老人就够了,否则互相都以为对方看过老人了,结果谁都没看”。绑定后,家属可以通过App后台设定老人日常的运动范围,一旦哪天老人的轨迹超过了这个范围,后台就会给家属发出预警信息,以进一步采取行动保障安全。 耗电量是家属最关心的问题,也的确是最关键的问题。定位器有电,才能启动定位。一般来说,只要没有频繁、长时间查看老人位置,定位器一周充电两次就够了。电量低于40%时,定位器的提示灯从红色转为绿色,并自动向手机端发报警信息。定位器启动时会产生流量,但不是很大,不用担心。 “远程监听”是工作人员特别说明的功能,因为比较耗电,往往在老人走失后使用,通过背景声音推测老人所处环境。另外,如果发现定位不准确,定位器很可能没电或死机了,也要引起家属的注意。 妻子的墓地 成了老人唯一的寄托 定位器也许改变不了老人的现状,却可能是他们家庭维系温暖的一个宝贝。在所有的读者来电故事中,我们为这样一个故事感动着。 阿雯的父母原本是对恩爱夫妻,父亲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爱看书养花,闲时练练字,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母亲则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将父亲照顾得很好。 3年前阿雯母亲因病住院,3个多月不到就走了,“临走前连一句话都没有给我们留下”。 阿雯母亲的突然离去,在家人的心上撕了道口子,对父亲而言尤其如此。老人低血压,牙口不好,如今一日三餐随便对付,心里都是老伴。一个人在家孤零零的,到老伴的墓地是他唯一的寄托。 阿雯母亲葬在萧山的冠山,父亲从市区的家里出发,换乘两趟公交车,然后再搭乘载客的小三轮往山上走。有时没有三轮车,老人便步行上去,走到山上差不多一个小时,整个单程也要两三小时。 到了山上,他把带着的黄沙水泥、盆栽、花草树木码在母亲墓地旁,“弄得像花园一样”。阿雯说,难以想象一个80岁的老人,是怎么一点点把这么重的东西都背上山的。“别人家都是清明节、冬至上山祭拜,老爸却基本一周三次,雷打不动。” 老人每次都坐18点的末班车回家,不放心的阿雯会打电话问他具体在哪儿,她想去接他。但老人心疼两个女儿工作繁忙,不想麻烦孩子,总说自己在外面,没在山上。 “我们都有自己的工作,不能经常陪在他身边,唯一能做的是把劳累了一天的老爸接回家,让他早点休息。”阿雯说,如果有定位器,确定爸爸在山上,她就可以下班去接他,“父亲在,家就在!” 当记者提出和老人再聊一聊,陪他去看看已故阿姨时,老人委婉拒绝了,“一和外人说起她(指老伴),就想起她住院的日子,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