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7年1月10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J14:浙中·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连省委书记都为这位老人点赞 他到底为义乌做过什么?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连省委书记都为这位老人点赞 他到底为义乌做过什么?
2017-01-10
谢老书记在为义乌市民写春联
座谈会现场

前两天义乌开了个会

专门让大家学习谢高华精神

1月6日,义乌丹溪路的街头,10多位书法名家在为群众写春联。

其中,有位身材瘦弱、白发苍苍的老人身前挤满了人,他微笑着为排队等候的市民写出一副副对联和“福”字门联。

他是已卸任32年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1982年9月,当时任义乌县委书记只有5个月的他,在调研后建议义乌县委常委会做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的做法当时国内还没人敢尝试,而正是这一举措,让今天的义乌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

2016年,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衢州和义乌调研时,先后两次提到要弘扬“谢高华精神”。

3天前的1月7日,在义乌,由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主办,诸多老干部、在职政协领导、市场经营户代表、市场研究学者参加了一场座谈会,主题是“义乌市场35周年暨弘扬谢高华精神”。

什么是“谢高华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弘扬?撰文 江胜忠

他为官期间 做了很多让百姓爱戴的事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经营者 何海美:

去年12月5日,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暨纪念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我被授予“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会见。之前的2014年11月20日,李克强总理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我作为义乌市场经营户杰出代表,将几十年前艰苦创业时摇动的拨浪鼓赠送给了总理。

我是义乌市场发展的亲历者,现在我的公司开到了国外,回首这30多年,往事历历在目。

当年的我,最早在义乌卖起电影《红楼梦》里的明星小照片,之后又卖尼龙袜子和童装,但是在街头摆摊时,随时可能被“红袖章”扣货或罚款。后来有一天,谢书记路过我们摊点附近,我认出了他,因为在电视里见过他。当时我一把拦住他,向他诉苦。谢书记回答我,“我回去调查调查。”后来,政策放开了,“红袖章”再没有来扣货过。

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何建农:

义乌今天能成为“全球第一市”,离不开当年谢高华在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期间的努力,义乌人从心底里感谢这位老书记。夏宝龙书记提到要弘扬“谢高华精神”,是对谢老书记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我看来,“谢高华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无私无畏的创业创新精神、清正爱民的公仆服务精神。

当年开办小商品市场,是谢书记看到义乌人骨子里的经商基因在萌动,是他冒着掉乌纱帽的危险,果断开放义乌市场。没有当年的果断决策,义乌市场不可能有今天,义乌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今天我们学习谢高华精神,是为了区域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当年谢高华提出的“兴商建市”战略直到今天,仍是义乌发展主战略,并被列为学习义乌经验的第一条。

谢高华为官期间,做了很多让群众拥护、让百姓爱戴的事。办义乌小商品市场、恢复柑橘产业、建设乌引工程是他在金衢两地一手抓的“三件大事”。1988年7月,乌引工程动工兴建,谢高华亲任总指挥。当时,他和大家一起,吃住在工地,办公设施简陋,工作条件很艰苦。而且,只要谈及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谦逊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做开放市场的决策

在当年是个很大的挑战

原义乌县委办副主任 吴唐生:

当年我在谢书记领导下工作过,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拼命,喜欢到基层去了解老百姓实际情况。

一方面,谢书记了解到义乌农村真实的贫穷情况,另一方面他掌握了已在暗流涌动的小摊小贩生意信息。要不要开放市场?这对当年的县委书记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最后,谢书记顶着压力作出决断。今天看来,这个决断真是太正确了,即使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原义东区委书记 吴金泉:

最早一批在义乌经营小商品生意的人,大多来自义东,即今天廿三里一带的农民,当时很多人把他们视为“投机倒把者”,是谢书记顶住了压力,说“我看他们不太像投机倒把者”,提出要给他们贷款,要“放水养鱼”,并作出允许农民长途贩运的决定,还组织大家到温州参观,大家一下子解放了思想。

“谢高华精神” 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原商城集团董事长 何樟兴:

义乌市场发展经历风风雨雨,最早时甚至省里的领导都持怀疑态度,在当时的情况下,非常脆弱的义乌市场仍有关停可能。但我们坚持谢书记当年作出的“兴商建县(市)”战略不动摇,并向外地人开放市场,义乌市场才有今天的规模。谢书记的实事求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今天仍没有过时,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原义乌市委书记、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严高文:

我是1991年到义乌当书记的,是谢书记后的第四任义乌书记,我们虽没有直接工作交集,但他在义乌留下的工作作风和精神财富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他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正因如此,我们一任一任书记始终坚持为市场服务,不断创新,保持了义乌市场的常盛不衰。今天,外界对义乌市场的发展议论很多,也有人认为“实体市场已在走下坡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需要不断去创新市场发展路径。

原金华市政协副主席 陈炫亮:

我曾在谢书记领导下工作一年多,他给我的印象是善于学习,敢闯禁区,做事有前瞻性;而且谢书记特别接地气,经常走到普通群众中间去了解实际情况。

我记得当时对于是否开放市场,商业局是反对的,理由是认为办市场会冲击百货公司、供销社的生意,但谢书记敢于担当,认为只要是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冒点险也是值得的。

义乌市政协副主席 刘峻:

千百年来,义乌人有一股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精神,其中也包括了“鸡毛换糖”走四方养家糊口的传统。谢书记到义乌后,看到了民间这股力量,他进行了催化,促生了小商品市场的诞生。从这点上来说,谢书记是义乌人民的福星。去年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义乌调研时,对我们市级班子讲要弘扬谢高华精神,这样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可以说,谢高华是当代县委书记学习的榜样。

原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 贾少华:

在当时,开放市场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文件可套,一切都是未知且存在风险的。谢高华做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总结起来,就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又合乎让百姓富裕的目的性,而历史规律是不可战胜的。

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 吴潮海:

义乌人感谢谢高华是发自内心的,但谢书记永远淡泊名利,总是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义乌人民了不起,我没做什么大事。”他的精神经得起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义乌找到一条适应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那就是“兴商建市”。同时,他一生廉洁、严格要求自己,是党的好干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龚晓莺:

谢书记是中国市场经济在地方的探索者,在国家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前,义乌已开始尝试,先行一步,这是很了不起的。今天,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义乌有挑战,更有机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连省委书记都为这位老人点赞 他到底为义乌做过什么?
2017-01-10
谢老书记在为义乌市民写春联
座谈会现场

前两天义乌开了个会

专门让大家学习谢高华精神

1月6日,义乌丹溪路的街头,10多位书法名家在为群众写春联。

其中,有位身材瘦弱、白发苍苍的老人身前挤满了人,他微笑着为排队等候的市民写出一副副对联和“福”字门联。

他是已卸任32年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1982年9月,当时任义乌县委书记只有5个月的他,在调研后建议义乌县委常委会做出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这样的做法当时国内还没人敢尝试,而正是这一举措,让今天的义乌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

2016年,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在衢州和义乌调研时,先后两次提到要弘扬“谢高华精神”。

3天前的1月7日,在义乌,由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等单位主办,诸多老干部、在职政协领导、市场经营户代表、市场研究学者参加了一场座谈会,主题是“义乌市场35周年暨弘扬谢高华精神”。

什么是“谢高华精神”?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和弘扬?撰文 江胜忠

他为官期间 做了很多让百姓爱戴的事

义乌第一代小商品经营者 何海美:

去年12月5日,国家工商总局、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在北京召开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表彰大会暨纪念中国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30周年座谈会,我被授予“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荣誉称号,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亲切会见。之前的2014年11月20日,李克强总理到义乌国际商贸城考察,我作为义乌市场经营户杰出代表,将几十年前艰苦创业时摇动的拨浪鼓赠送给了总理。

我是义乌市场发展的亲历者,现在我的公司开到了国外,回首这30多年,往事历历在目。

当年的我,最早在义乌卖起电影《红楼梦》里的明星小照片,之后又卖尼龙袜子和童装,但是在街头摆摊时,随时可能被“红袖章”扣货或罚款。后来有一天,谢书记路过我们摊点附近,我认出了他,因为在电视里见过他。当时我一把拦住他,向他诉苦。谢书记回答我,“我回去调查调查。”后来,政策放开了,“红袖章”再没有来扣货过。

同济大学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何建农:

义乌今天能成为“全球第一市”,离不开当年谢高华在担任义乌县委书记期间的努力,义乌人从心底里感谢这位老书记。夏宝龙书记提到要弘扬“谢高华精神”,是对谢老书记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我看来,“谢高华精神”实质就是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精神、无私无畏的创业创新精神、清正爱民的公仆服务精神。

当年开办小商品市场,是谢书记看到义乌人骨子里的经商基因在萌动,是他冒着掉乌纱帽的危险,果断开放义乌市场。没有当年的果断决策,义乌市场不可能有今天,义乌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

今天我们学习谢高华精神,是为了区域经济社会更好发展。当年谢高华提出的“兴商建市”战略直到今天,仍是义乌发展主战略,并被列为学习义乌经验的第一条。

谢高华为官期间,做了很多让群众拥护、让百姓爱戴的事。办义乌小商品市场、恢复柑橘产业、建设乌引工程是他在金衢两地一手抓的“三件大事”。1988年7月,乌引工程动工兴建,谢高华亲任总指挥。当时,他和大家一起,吃住在工地,办公设施简陋,工作条件很艰苦。而且,只要谈及自己的贡献,他总是谦逊地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做开放市场的决策

在当年是个很大的挑战

原义乌县委办副主任 吴唐生:

当年我在谢书记领导下工作过,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拼命,喜欢到基层去了解老百姓实际情况。

一方面,谢书记了解到义乌农村真实的贫穷情况,另一方面他掌握了已在暗流涌动的小摊小贩生意信息。要不要开放市场?这对当年的县委书记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和考验,最后,谢书记顶着压力作出决断。今天看来,这个决断真是太正确了,即使放在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件大事。

原义东区委书记 吴金泉:

最早一批在义乌经营小商品生意的人,大多来自义东,即今天廿三里一带的农民,当时很多人把他们视为“投机倒把者”,是谢书记顶住了压力,说“我看他们不太像投机倒把者”,提出要给他们贷款,要“放水养鱼”,并作出允许农民长途贩运的决定,还组织大家到温州参观,大家一下子解放了思想。

“谢高华精神” 今天依然没有过时

原商城集团董事长 何樟兴:

义乌市场发展经历风风雨雨,最早时甚至省里的领导都持怀疑态度,在当时的情况下,非常脆弱的义乌市场仍有关停可能。但我们坚持谢书记当年作出的“兴商建县(市)”战略不动摇,并向外地人开放市场,义乌市场才有今天的规模。谢书记的实事求是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今天仍没有过时,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原义乌市委书记、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严高文:

我是1991年到义乌当书记的,是谢书记后的第四任义乌书记,我们虽没有直接工作交集,但他在义乌留下的工作作风和精神财富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他密切联系群众、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精神。正因如此,我们一任一任书记始终坚持为市场服务,不断创新,保持了义乌市场的常盛不衰。今天,外界对义乌市场的发展议论很多,也有人认为“实体市场已在走下坡路”,不管怎么说,我们都需要不断去创新市场发展路径。

原金华市政协副主席 陈炫亮:

我曾在谢书记领导下工作一年多,他给我的印象是善于学习,敢闯禁区,做事有前瞻性;而且谢书记特别接地气,经常走到普通群众中间去了解实际情况。

我记得当时对于是否开放市场,商业局是反对的,理由是认为办市场会冲击百货公司、供销社的生意,但谢书记敢于担当,认为只要是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冒点险也是值得的。

义乌市政协副主席 刘峻:

千百年来,义乌人有一股勤耕好学、刚正勇为的精神,其中也包括了“鸡毛换糖”走四方养家糊口的传统。谢书记到义乌后,看到了民间这股力量,他进行了催化,促生了小商品市场的诞生。从这点上来说,谢书记是义乌人民的福星。去年省委书记夏宝龙在义乌调研时,对我们市级班子讲要弘扬谢高华精神,这样的精神永远值得学习,可以说,谢高华是当代县委书记学习的榜样。

原义乌工商学院副院长 贾少华:

在当时,开放市场需要顶着巨大的压力,因为没有先例可循,没有文件可套,一切都是未知且存在风险的。谢高华做了,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总结起来,就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又合乎让百姓富裕的目的性,而历史规律是不可战胜的。

义乌市志编辑部主编 吴潮海:

义乌人感谢谢高华是发自内心的,但谢书记永远淡泊名利,总是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义乌人民了不起,我没做什么大事。”他的精神经得起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义乌找到一条适应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那就是“兴商建市”。同时,他一生廉洁、严格要求自己,是党的好干部。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龚晓莺:

谢书记是中国市场经济在地方的探索者,在国家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前,义乌已开始尝试,先行一步,这是很了不起的。今天,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义乌有挑战,更有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