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法官
要联系采访张炜,必须“见缝插针”,他实在太忙了。常前脚约好时间,马上又一个电话打来:“实在对不起啊,有个案子……”对于这样的忙碌状态,也有当事人或朋友好奇过:你们法院怎么这么忙?
“刑事审判无小事,每个细节都要抠,我明白一个案件宣判后,对审判工作意味着什么。”张炜说。 通讯员 樊一鸣 记者 李娜
最大的后盾是老婆
浦江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随之而来的是案件数量大幅增加。上班时间基本上都有开庭任务,所以张炜就利用中午及周末来完成案件后续工作。
张炜2013年进入刑庭工作后,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共审结刑事案件644件,2016年至今他已审结案件近400件。
大量案件并没影响审判质量,张炜的审判质效指标均列全院前列。2010年以来张炜先后获 “办案能手”、“优秀共产党员”、金华市政法系统“行业青年标兵”、“个人三等功”、 “调解能手”、“最美法院人”称号。
然而荣誉越大,家人在背后的理解和支持就越大。
“妻子在检察院工作,她能理解,算是最有力的后盾!”张炜开玩笑说。但他心底是有愧疚的,这么多年儿子上幼儿园、小学,都是父母和妻子接送。
父亲离世后,张炜和妻子为让母亲有个伴,让她回老家休息。儿子成了“留学生”:张炜常加班,妻子下班也晚,每次儿子都是最后一个离校的,他常独自待在学校的门卫师傅那。
张炜说有一次他问儿子,“你一个人怕不怕的?”
没想到儿子安慰他说:“你不要担心的,我不怕!”
让审判发挥最大社会效果
2008年张炜进入浦江县人民法院工作,先在民一庭担任书记员,进而在执行局、杭坪法庭工作,目前担任浦江法院刑庭副庭长。
说起如何走上法律道路,张炜想起小时候一个场景:去广场司令台看公开审判。这是他最早接触到法律,当时想法很单纯,法律很威严、惩罚恶人啊。
张炜从杭师院法律系毕业后,成了一名法官,对审判有了自己的理解:“刑事审判的意义,除惩治罪犯、树立法律威严外,更多是指引大多数人走在正道上,让审判发挥最大的社会效果。对刑事审判来说,这才是案结事了。”
2013年7月,许某在当地一知名论坛发布干部黄某违章建房的帖,引起大众关注。迫于舆论压力,黄某请许某吃饭,希望能帮忙删帖,并给他3000元好处费,许某嫌少没收。
之后,许某要挟黄某拿到10000元和4条中华香烟后删了帖子。然而3天后网上再次出现举报帖。这次不是许某发的,但黄某还是找到他,希望通过他联系网站管理人员删帖。于是许某和版主楼某在收取黄某10000元后删帖,后来许某又获得1500元好处费。
“利用网络发帖敲诈勒索,这个案件在浙江省是第一例,怎么判,如何判对将来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张炜说,经过调查,黄某的确违章建房,许某发帖并非虚假,这也是不少人认为许某“冤”的原因。
“根据法律解释,行为人威胁将要在信息网络上发布涉及被害人、被害单位负面信息,即使是真的,但只要行为人出于非法占有目的,以发布、删除负面信息为由勒索公私财物的,仍构成敲诈勒索罪。”
根据两被告的犯罪事实、情节、认罪态度及社会危害性等,张炜判决:以敲诈勒索罪判处许某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两万元;判处楼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一万元。
“判决出来后社会效果很好,净化了网络环境,加强了一些论坛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公正的法律有硬度也有温情
法条是冰冷的,人却是鲜活有温度的,如何在体现法律硬度的同时也能让人感受到法律的温情?这一直是张炜审理刑事案件中关注、思考的。
张炜审理过一个交通肇事案:一男子和妻儿从酒店吃完饭后开车回家,途中发生车祸,致妻子死亡。因男子是酒后驾车,根据法律规定酒后驾车发生事故致人死亡的一般不采用缓刑。
张炜没有轻易判决。作为主审人,他向法院审委会提出给被告人判处缓刑的意见。
“案件中,被害人是被告妻子,从道德上来说他并不想发生这样的事,从情感上来说他也很受伤,加上妻子去世,家里还有儿子要照顾,这样的特殊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缓刑。”
最后法院审委会经多次讨论合议,同意了张炜意见。
“法律也是有温度的。”张炜认为,很多时候判缓刑是被告人改过自新最好的机会。对一些人来说,社会往往比监狱有更好的改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