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2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18:浙医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81岁陈奶奶手术出院后 花了9个月写下《病中纪实》感谢手术医生杜卫东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81岁陈奶奶手术出院后 花了9个月写下《病中纪实》感谢手术医生杜卫东
2016-12-22
陈奶奶介绍她制作的这本小册子 通讯员 于伟 摄
关注浙医在线 关注浙江最优秀的医生

30页 12张照片 11146字

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于伟

周一上午,81岁的陈奶奶坐了一个半小时公交车到浙江省中医院,找到她的主刀医生、肝胆外科杜卫东主任医师。和往常不同,这次她没带病历本,而是带来了一本别样的小册子——《病中纪实》,小册子是她亲手用绿色的绘画纸做成的,共30页,内有12张照片,11146个字。

“我觉得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都不足以表达我对杜卫东医生的感激之情,所以,做了这本小册子送他。”陈奶奶说。

一头白色短发,背着一个淡蓝色挎包,笑容满面、声音响亮、步履轻快……昨天,在省中医院见到陈奶奶,我完全想象不出她曾被病魔折磨的样子。

陈奶奶,老家在余姚,退休前是银行职员,有两个女儿,两个外孙。2009年,小外孙大学毕业后,她和老伴来到杭州,在转塘一家老人公寓住了下来,开始悠闲的晚年生活,看书读报,还经常拿着相机去外面走走、拍拍。说着,陈奶奶就从包里拿出一个卡片机,对着我拍了一张。

聊起《病中纪实》,陈奶奶呵呵地笑了,说:“我文化水平不高,写得不好,但里面记录的是我的真情实感。”

时间追溯到2012年10月。那年,陈奶奶查出肠癌,到上海做手术。术后不久,伤口感染,诱发腹壁切口疝,不得不再次手术。

后来,切口疝复发,而且比以往严重得多,还诱发了肠梗阻。

“很难受,大小便常常不受控制,想解的时候解不出,不想解的时候会突然从裤裆里漏出来,害得我根本不敢出门。”陈奶奶说,她先后跑了多家医院,试过各种治法,都没效果,即使她愿意再做一次手术,也没有医生敢接。

2015年10月19日,陈奶奶找到杜卫东主任医师,做了三次门诊检查后,被收治入院,做了手术,2016年1月20日,顺利出院。

在《病中纪实》中,陈奶奶从初诊、复诊、确诊、手术四个方面描写了她在杜医师处就诊的经历,她将这些记忆命名为“相识、相近、相知、相亲”——

初诊:陌生中相识,却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杜医师是既负责又好商量的医者”。

复诊:边检查、边分析,瞬间让我尝到了“雪中送炭”的人情味。由相识到相近,留下“有救”的印记。

确诊:“你的毛病有希望治疗,必须早点手术早点解决病痛。”听了杜医师的话,顿觉神清气爽,缓解心中手术之纠结,留下“信赖”的印记。

手术:为确保手术成功,杜医师谦卑、坦率、主动提出另请专业疝气专家会诊。

“当时,杜医师和我说,我的毛病还有手术机会,他愿意给我手术的时候,我真的是激动得热泪盈眶。”陈奶奶说,“我和他素不相识,他完全可以像其他的医生一样拒绝我。其实,就算他拒绝,我也不会说什么。可见,他是一位非常有担当的好医生。”

今年4月,陈奶奶萌生了制作册子的念头。为了做这本册子,陈奶奶花了不少心思,她将册子取名为《病中纪实 有记忆 有感受 点赞医者仁心》。

她先用铅笔在草稿本上写,感觉满意了,再用圆珠笔抄到专用的本子上,一边抄一边改。她先后用掉了两盒圆珠笔(每盒12支),好几个草稿本。

写了5个多月,文字部分终于完成。看着自己的“作品”,陈奶奶觉得自己的字不够好,又跑到打印店请人打成电子稿,5块钱一张,打了26张。

《病中纪实》中的12张照片是陈奶奶精心挑选出来的,既有杜医师的单人照,也有他们的合影,还有病房护士的工作照。“来省中医院这么多次,除了杜医师,其他医务人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敬业爱岗、认真负责,所以,我也要为他们点赞。”陈奶奶说。

杜卫东主任医师48岁,今年是他从医第24个年头。他说,陈奶奶属于疑难复杂疝,高龄、多次手术对她身体的打击确实很大,可如果不及时治疗,她的生活根本没法过。说起陈奶奶送来的这本《病中纪实》,他说:“真的很感动,也很感激。其实,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今后我会时常拿出来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如老太太所期望的好医生。”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81岁陈奶奶手术出院后 花了9个月写下《病中纪实》感谢手术医生杜卫东
2016-12-22
陈奶奶介绍她制作的这本小册子 通讯员 于伟 摄
关注浙医在线 关注浙江最优秀的医生

30页 12张照片 11146字

记者 葛丹娣 通讯员 于伟

周一上午,81岁的陈奶奶坐了一个半小时公交车到浙江省中医院,找到她的主刀医生、肝胆外科杜卫东主任医师。和往常不同,这次她没带病历本,而是带来了一本别样的小册子——《病中纪实》,小册子是她亲手用绿色的绘画纸做成的,共30页,内有12张照片,11146个字。

“我觉得一面锦旗、一封感谢信都不足以表达我对杜卫东医生的感激之情,所以,做了这本小册子送他。”陈奶奶说。

一头白色短发,背着一个淡蓝色挎包,笑容满面、声音响亮、步履轻快……昨天,在省中医院见到陈奶奶,我完全想象不出她曾被病魔折磨的样子。

陈奶奶,老家在余姚,退休前是银行职员,有两个女儿,两个外孙。2009年,小外孙大学毕业后,她和老伴来到杭州,在转塘一家老人公寓住了下来,开始悠闲的晚年生活,看书读报,还经常拿着相机去外面走走、拍拍。说着,陈奶奶就从包里拿出一个卡片机,对着我拍了一张。

聊起《病中纪实》,陈奶奶呵呵地笑了,说:“我文化水平不高,写得不好,但里面记录的是我的真情实感。”

时间追溯到2012年10月。那年,陈奶奶查出肠癌,到上海做手术。术后不久,伤口感染,诱发腹壁切口疝,不得不再次手术。

后来,切口疝复发,而且比以往严重得多,还诱发了肠梗阻。

“很难受,大小便常常不受控制,想解的时候解不出,不想解的时候会突然从裤裆里漏出来,害得我根本不敢出门。”陈奶奶说,她先后跑了多家医院,试过各种治法,都没效果,即使她愿意再做一次手术,也没有医生敢接。

2015年10月19日,陈奶奶找到杜卫东主任医师,做了三次门诊检查后,被收治入院,做了手术,2016年1月20日,顺利出院。

在《病中纪实》中,陈奶奶从初诊、复诊、确诊、手术四个方面描写了她在杜医师处就诊的经历,她将这些记忆命名为“相识、相近、相知、相亲”——

初诊:陌生中相识,却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杜医师是既负责又好商量的医者”。

复诊:边检查、边分析,瞬间让我尝到了“雪中送炭”的人情味。由相识到相近,留下“有救”的印记。

确诊:“你的毛病有希望治疗,必须早点手术早点解决病痛。”听了杜医师的话,顿觉神清气爽,缓解心中手术之纠结,留下“信赖”的印记。

手术:为确保手术成功,杜医师谦卑、坦率、主动提出另请专业疝气专家会诊。

“当时,杜医师和我说,我的毛病还有手术机会,他愿意给我手术的时候,我真的是激动得热泪盈眶。”陈奶奶说,“我和他素不相识,他完全可以像其他的医生一样拒绝我。其实,就算他拒绝,我也不会说什么。可见,他是一位非常有担当的好医生。”

今年4月,陈奶奶萌生了制作册子的念头。为了做这本册子,陈奶奶花了不少心思,她将册子取名为《病中纪实 有记忆 有感受 点赞医者仁心》。

她先用铅笔在草稿本上写,感觉满意了,再用圆珠笔抄到专用的本子上,一边抄一边改。她先后用掉了两盒圆珠笔(每盒12支),好几个草稿本。

写了5个多月,文字部分终于完成。看着自己的“作品”,陈奶奶觉得自己的字不够好,又跑到打印店请人打成电子稿,5块钱一张,打了26张。

《病中纪实》中的12张照片是陈奶奶精心挑选出来的,既有杜医师的单人照,也有他们的合影,还有病房护士的工作照。“来省中医院这么多次,除了杜医师,其他医务人员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敬业爱岗、认真负责,所以,我也要为他们点赞。”陈奶奶说。

杜卫东主任医师48岁,今年是他从医第24个年头。他说,陈奶奶属于疑难复杂疝,高龄、多次手术对她身体的打击确实很大,可如果不及时治疗,她的生活根本没法过。说起陈奶奶送来的这本《病中纪实》,他说:“真的很感动,也很感激。其实,我只是做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今后我会时常拿出来提醒自己,要做一位如老太太所期望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