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道恐怖害怕
为什么还有人愿意花钱买罪受?
记者 蒋大伟
昨天中午,有人在朋友圈转发一条微信文章,标题很惊悚:《震惊!××广场底下竟然藏着一所“鬼校”?》
点开内容,原来是一个名叫“××鬼校”的游戏在做宣传,号称“日式校园主题鬼屋,超千平真人恐怖体验馆,有多种路线选择……”
文章发布不久,就达到数千次阅读。
以前,杭州也有一些“鬼屋”主题的游艺设施,许多都被网友吐槽“一点也不恐怖”“布置不够花心思”。
昨天下午,我和同事摄影记者陈中秋前往“鬼屋”。
“鬼屋”在一家商场的地下二层,在商场内能看到“××鬼校”的招牌,但并不显眼。
跟着提示,我们来到商场的一扇玻璃大门口,里面有两个吧台和许多桌椅,看上去像桌游屋,宽敞明亮。推开门,立刻传来一阵尖叫声,此起彼伏,每隔十来秒就有人尖叫起来。
“你好,来玩鬼屋吗?”一位大眼睛、长睫毛的漂亮女孩走了过来,她介绍说,通过团购网站花78元就能买一张鬼屋的门票。
女孩把我们带到一个入口处,门前写有警示:15岁以下需要监护人陪同、心脏病患者禁止体验……
这时,旁边的出口门打开了,奔出来几个女孩。“刚才尖叫的就是她们!”前台女孩说。只见这几个女孩有的双手交叉环抱着自己,有的还哭了,看上去吓得不轻。
一个月前,我请年假去日本旅游,慕名体验了大阪一个著名鬼屋,感觉没有想象中的恐怖。我拍拍同事陈中秋肩膀:日本都不慌,中国鬼屋更没什么可怕的。
入口处的移门开启,我们走进一个房间,里面有黑板桌椅,布置得和教室一样,领我们进来的前台女孩说,普通人体验完整个鬼屋需要二三十分钟,有的时间会更长,还建议说几个人结伴进入会不太恐怖,问我们是不是确定两个人进去。
我点点头。
女孩又说,真人扮演的鬼怪会吓我们,但绝不会触碰到我们,同样我们也不能伤害那些演员和道具,另外,每个房间都有摄像头,如果真害怕不想玩了,朝摄像头挥挥手,工作人员会马上来接我们,绝不可以自行退出,因为会找不到出去的路。
说完,“教室”的门开启,我们走了进去,昏暗灯光下隐约能看到前方的路,头顶的音响放着令人害怕的背景声,我们走到房间尽头,又是一扇门,打开后是另一个房间,我们一连打开了好几个房间,每个房间都布置成学校的各种场景,有教室、厕所、宿舍、晾衣台……不同的是,每个房间里都摆放着恐怖吓人的道具。
其中一间房,光线特别暗,我和陈中秋摸索着前进,眼睛直勾勾盯着前方,生怕“鬼怪”出现。
“啊!”突然,一个穿白衣,浑身是“血”的演员冲了出来,我们应声撞到了一起,赶紧往前跑,谁知刚打开下一个房门,另一个打扮恐怖的演员又冲了过来,当时周围漆黑一片,我半蹲着摸索,摸到一个软软的物体,仔细一看竟然是躺在床上的木乃伊道具。
一路上,我从紧张到恐惧,后来每开启一个房间时,都不由得打起了寒颤,同事中秋也一直拉着我,当走到教室走廊尽头,两个打扮成“僵尸”的演员突然朝我们扑来,我本能地抱头蹲下,中秋则不停地大喊“停停停!够了!不玩了!”他转身对着头顶的摄像头挥手,示意停止体验。
几分钟后,工作人员拿着对讲机进来,把我们带了出去。
看了看表,我们在里面大约呆了10分钟,我穿着一件衬衣和一件薄羽绒衣,脖子后面已经都是汗水。
和90后女老板面对面
浙江东阳人,1990年出生,曾留学英国
体验结束,打听谁是这里的老板,没想到刚才带我们进来的前台女孩就是这家鬼屋的老板。
女孩姓王,东阳横店人,1990年出生,曾留学英国读经济学,之前一直从事外贸工作,今年10月开了这个主题鬼屋。
问:你为什么要开这样一个鬼屋?
小王:我之前从事的是外贸工作,看似和这个毫无关系,但我喜欢动漫,喜欢鬼文化,开鬼屋首先是我的爱好,但爱好也要符合实际。其实,我是做了很严谨的市场调研的。这两年杭州密室逃脱做得很火,市场前景很大,但在前几年刚面世时也被人质疑,不被看好。我觉得,鬼文化市场前景也非常大,所以家里赞助我投资了100多万元,打造这个原创鬼屋,让大家觉得值得来,就像在我海报上说的“告别传统鬼屋,决绝坑爹巡演!”
现在,已经有人来加盟我们,在别的城市开店了。
问:开业两个月经营情况如何?
小王:工作日的人流量可能一天只有二三十人,周末会有七八十人。这个量其实是很小的,主要是前期我没有进行任何推广,还有个原因,商场管理方认为在市中心这样的地方,挂个“鬼校”的招牌不合适,所以把我之前打的招牌拆了。我想等招牌和网络推广都铺开以后,会有很多人慕名来的,这个我不担心。
问:来体验的都是哪些人?
小王:年轻人为主,大学生啊、白领啊,还有很多喜欢鬼屋文化的,到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地的鬼屋去体验的人。
鬼屋一直存在争议
其实,鬼屋在杭州并不是第一次出现,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也都有类似的鬼屋。国外鬼屋文化最具代表的是日本和美国。据报道,有不少鬼屋因营造得特别恐怖诡异,引得全球各地的体验者慕名而来。
对于类似鬼屋的体验式场所,在国内一直存在争议。很多人持反对态度,觉得鬼屋过于追求刺激和惊恐,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恐惧直至厌恶情绪。还有人觉得,恐怖、恶搞这些事特别无聊。
也有人有不同看法。知乎网上的一位网友说,国内的许多鬼屋,不论名字还是场景都是模仿日本的,就像早年的动漫一样。其实,中国也有很多像“聊斋”这样的极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神鬼故事,不妨根据这些故事设计一些年轻人感兴趣的游乐项目,让他们在玩乐中接触和了解古典文学、鬼怪妖侠故事中的真与假、恶与善、丑与美,愚昧与智慧。
本报摄影 记者 陈中秋
加快报官方微信 报现场精彩新闻
不管新闻是远是近,快报总有人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