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剑 摄影 陈兴长 陈啸 昨天冬至,凌晨3点,台州三门县7个乡镇60多个村子同时举行冬至日祭祀仪式。 今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名录,其中“三门祭冬仪式”是冬至日的拓展项目。 昨天的祭祀主会场在三门亭旁镇杨家村。根据历史资料考证,杨家宗祠祭冬仪式,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程式最完整、传承最完好的,流传超过了700年,申报世界非遗项目也是以此为蓝本。 冬至祭冬仪式 700多年来从未间断 杨家村是当地大村,也是亭旁镇区所在地。 为了这次的祭冬仪式,早在一个月前,杨家村就开始修葺宗祠。 村干部杨东晓说,“杨氏到亭旁定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末明初,杨氏家庙建成后,祭冬就成了杨氏族人最为庄严隆重的活动,几百年下来,一年都没中断过。” 87岁的长者杨兴亚须发花白,慈眉善目,他是祭冬仪式的传承人,在每年的祭冬仪式上担任读祭文的重要任务,也正是杨兴亚多年来对祭冬传统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报送,三门祭冬得以成功“入遗”。 取长流水、吃冬至圆 祭冬仪式有一整套程序 祭冬仪式固定在每年冬至,冬至前一天是祭冬仪式的前奏——上山取长流水。 “长流水在村子附近山上的龙潭,潭水常年不竭,象征族人源远流长,来年风调雨顺。”村委副书记杨上游说,“取来的潭水在祭冬仪式上,给主祭人等斋戒净手之用。” 村里对选拔主祭人的要求很高,必须由村里四世同堂、福禄双全的长者担任;陪祭、喝礼、执事等角色,则选择辈分高的长者来担当。 “台州大部分地方,一般是在冬至日当天烧几道菜,做冬至圆,摆上供桌,斟酒,上香,拜祭祖先。”三门非遗中心主任郑扬铮说,而三门祭冬的程序相对更加复杂、完整,由取长流水、吃冬至圆、祷告祈天、拜祖、演祝寿戏、设老人宴及与之伴生的民俗文化组成。 三门祭冬为什么能“入遗”? 2009年,三门祭冬入选省级非遗;2014年,入选国家非遗;两年后,又列为世界非遗。 在申报世界非遗项目之前,国家非遗中心的专家专门到三门考察祭冬仪式,列出了三条申报世界非遗的理由: 1.三门祭冬是目前国内考证过的,保存最完整的冬至节祭祀仪式,包括流程、祭品、参加仪式人员等; 2.流传时间最久,已经考证有700多年的历史; 3.规模最大的祭祀活动,每年同时有7个乡镇60多个村一起祭冬,尽管每个村祭祀的祖宗不同,但流程和形式都基本一致且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