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杯赛
上海上月发布禁赛令后仍连续出现“疯狂竞赛日”
中国奥数泰斗裘宗沪接受本报采访 后悔当初引入奥数竞赛:
早知道奥数变成这样,当初不如不做
记者 林碧波
昨日,记者联系上把“奥数”推向全国的第一批数学家、奥数界的泰斗裘宗沪老先生。
裘宗沪是宁波人,是1956年华罗庚将奥数引入中国后的第一次数学竞赛阅卷人。改革开放后,裘宗沪已是中科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并成为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常务副主席。正是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下,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开始走向全国。他有一本回忆录,《数学奥林匹克之路——我愿意做的事》。
“1986年,小学数学竞赛已经比较热了。当时很多数学界的人都不赞成搞小学生数学竞赛,认为小学生就应该多玩玩,不要搞什么比赛。但因为各种原因,小学数学奥赛还是起来了。
“1998年,小升初取消考试,一些地方的公办重点初中,为了吸引优秀的学生,以特长生为招生由头,招收奥数杯赛得奖的学生。之后,各地陆续出现了民办初中,为了招收优秀学生,民办初中也喜欢招收小学生中的奥数获奖者。”
潘多拉魔盒由此打开。奥数被引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市场化运作的奥数培训机构。对于中小学奥数过热的现状,裘宗沪竭力反对。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提出:“学校、学生、家长都被卷入竞赛和升学的怪圈里,无法自拔。而我们举行竞赛的本来目的与愿望也在‘升学’的充斥和影响下变得模糊不清。”
目前,裘老中风住在北京的家中,口齿有些不清,但思维依然敏捷,还会与来访的年轻教师探讨与数学有关的各种问题。
昨天,记者拨通了裘老的电话。是他自己接听的。
记者问,您今年多大岁数了?裘老说:“80岁了。”
记者问:目前是谁陪在身边照看的?裘老说:“是家里人。”
记者问,前几年有媒体报道说,你曾说过这样的话:“早知道奥数变成这样,当初不如不做”?
裘宗沪非常清晰而坚定地回答说:“我现在还是这个观点。”
广州2014年曾颁布15条违规处理办法
全面叫停小升初各种学科竞赛
记者 林碧波
2014年之前,广州也和中国的其他大城市一样,尽管教育部门早就下发“减负令”,但中小学各类杯赛考试仍如火如荼,屡禁不止。
2014年4月,广州市教育局出台“史上最严中小学招考违规处理办法”,真刀真枪重拳打击中小学招考中的15条违规行为。情节严重的,学校会被摘牌,校长会被解聘。办法实施两年多,广州的杯赛数量已大幅减少。
最严15条违规处理办法 明令禁止竞赛成绩与招生挂钩
2014年以前,在广州的小升初混战中,有“三大赛”和“三小赛”的说法。“三大赛”指的是北京举办的“华杯赛”、广州市教研室举办的“小英赛”和“小语赛”;“三小赛”包括荔湾区的“张道真杯”、天河区的“智慧杯”以及黄埔区的“春苗杯”。这些赛事的获奖学生参加民办学校考试一般都可以加分或免试录取,家长们因此也都趋之若鹜。
2014年4月22日,广州市教育局开始向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和局属有关单位印发《广州市中小学校招生考试违规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明确界定了招生中的“潜规则”和“擦边球”,详细列出了15条违规招生行为。其中第2条和第11条直指“杯赛热”。
第2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借助中间方(含培训机构、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等)通过组织考试、竞赛或培训等形式录取新生的。
第11条:中小学校将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奥赛”成绩、社会艺术考级、特长评级等与招生录取挂钩,或作为加分奖励、升学依据的。
处理办法规定,只要出现15条中的任意一条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可以对学校及其校长、相关负责人,作出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整改、撤销先进称号、次年减少其10%-50%招生计划的处罚;情节特别严重的,学校将被勒令停止招生,校长将被解除聘任。
2015年1月,广州市教育局再次下发《关于重申加强中小学生竞赛活动管理规定的通知》,严禁中小学将“奥赛”、“华杯赛”成绩、各类学科竞赛成绩等与招生录取挂钩。
小升初招生录取后
“华杯赛”成绩才能公布
广州市教育局出台措施,并不像很多人一开始以为的那样只是“摆摆样子”,而是真刀真枪重拳出击。
2014年,“春苗杯”、“智慧杯”和“天河区六年级语文能力赛”率先取消。2015年,“小英赛”和“小语赛”全面停办。2016年,“张道真杯”和“迎春杯”也销声匿迹。
一位广州教育领域资深媒体人向本报记者透露,教育部门只要真心想打击杯赛,是完全有能力的。杯赛的组织方虽然不是直接由教育部门管辖,但教育部门可以严格控制,禁止学校出借考试场地。没有了学校的组织和参与,绝大多数杯赛都是办不成的。
为了强大对小升初中违规行为的监督力度,广州教育部门特别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规范招生考试工作领导小组”,还邀请市民,特别是家长检举、投诉招生违规行为。
2015年6月29日,广州市教育局认定有8所民办学校在2015年的小升初中存在违规招生行为,其中包括热门名校六中珠江中学、二中应元学校和白云华附新世界学校。这三所民办名校因“违规组织学生综合考试”和“违规提前收取部分学生校服费(提前承诺录取)”等被通报批评,并减少20%的招生计划。
目前,广州还剩下两个全国性的主要赛事——“华杯赛”和“希望杯”。但曾经含金量最重的“华杯赛”成绩,对“小升初”已基本失去了意义。因为2015年3月广州市教育局要求,“华杯赛”广州赛事成绩必须要在小升初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才能公布。
一位业内人士对本报记者说,目前,广州“明面上”的杯赛几乎已消失殆尽。不过,各种培训机构的排位赛还屡禁不止,年年都有。
一位机构负责人称,机构之所以举办比赛,一方面是调动补习学生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选拔尖子推荐给学校(注:这是一种明令禁止的行为)。
上周五,记者联系广州市教育局,希望他们介绍打击“杯赛热”的经验和如何进一步遏制借机“上位”的培训机构比赛。但广州市教育局称相关负责人正好外出,又即将赶上周末,稍晚再予回复。
上海《新民晚报》头版头条
“年末,可怜孩子又为竞赛忙”
“杯赛热”显然已不是单单一个城市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国现象。
12月10日,上海《新民晚报》头版头条打出标题“年末,可怜孩子又为竞赛忙”。
《新民晚报》在文章中指出,“最近几个周末堪称中小学生的‘疯狂竞赛日’,各类考试蜂拥而至”,“信息杯、3E杯、春蕾杯、小机灵杯、走美杯、沪港杯,还有什么全小数、数探、全能五星……自11月下旬以来至整个12月,各种面向中小学生的学科竞赛扎堆拥挤在每个双休日里,不仅小学五年级和初三毕业班学生要为竞赛而焦灼,其他年级孩子也照样要为参加各种竞赛而奔忙,甚至幼儿园孩子也在这些日子忙着参加各种故事比赛和模特比赛”。
“就在半个多月前,上海市教委发布通知,要求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紧接着,各民办学校发联合声明,表示招生时不看竞赛证书。……(但)一边是教育部门的‘禁赛令’和学校的郑重承诺,一边却是竞赛仍然如火如荼。”
网络上,很多网友也对疯狂的“杯赛热”现象发出质问。
网友“颖颖STAR”说:取消小升初考试,就变作华杯赛、小英赛、小语赛、走美杯、全英赛、天河智慧杯、学而思杯、张道真杯、英讯理想杯、五羊杯、立尚杯、托普杯、卓越杯、承明杯、明师杯、科王杯、凤凰杯……这就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初衷吗?
“杯赛热”的本质 就是光环抢夺战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熊易寒
特邀为本报撰稿
如果说“培训机构热”的本质是一种抢跑,那么,“杯赛热”的本质就是光环抢夺战。奥数金牌、杯赛冠军,就是通往名校之路的“外挂”。
在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悖论:一方面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不断地进行减负,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要求中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多地投入教育培训机构,同时疯狂地参与名目繁多的各类竞赛,从全国性的奥数、春蕾杯到地方性的迎春杯、七彩杯、中环杯、大同杯。
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落实减负政策,可谓用心良苦,费尽心思:1993年《关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指示》规定初中各年级每天家庭作业不超过1.5小时;2000年《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重申一、二年级不得布置书面作业,不得购买计划外教辅,小学除语文、数学外,首次提出小学生学业评价取消百分制,禁止任何部门团体违规举办小学生竞赛活动;2013年的《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更是提出: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1小时,强化督查。规定越来越细化,但“补课风”、“竞赛风”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原因何在?
虽然基础教育减负的初衷是好的,但是说到底,减负政策只是减轻课业负担,并没有减轻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学校入学资格)的竞争激烈程度。减负政策所推崇的“快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缺乏事实基础的想象。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学业负担过轻,导致考试失去部分筛选功能。在试题难度偏低的情况下,考试只能区分高水平学生与低水平学生,却不能有效地甄别杰出的学生(前1%)和优秀的学生(前20%),因为这两类学生的分数拉不开差距。减负政策造就了大量的“课外剩余时间”。学校失去了对这部分时间的支配权,教育培训机构就乘虚而入。
超级中学(各省市的所谓“名校”)、重点中学无疑也想要选拔尖子生,获得更优质的生源,以巩固名校地位。竞争激烈的杯赛为名校提供了相对廉价又靠谱的信号,即杯赛在一定程度上比小升初考试和中考更为准确地反映了优秀学生的能力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讲,杯赛的兴起与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密切相关。教学难度的降低和考试筛选功能的弱化,使得杯赛的信号功能被放大。而一个杯赛品牌一旦建立,就会形成一个特殊的利益团体,主办方、培训机构、主讲教师和获奖学生都可以从中获益。如果说“培训机构热”的本质是一种抢跑,那么,“杯赛热”的本质就是光环抢夺战。奥数金牌、杯赛冠军,就是通往名校之路的“外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