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有这么毒吗?洋水仙更像韭菜还是蒜薹?
英国曾特别要求水仙远离超市蔬果区,以防中国人误食
记者 周丹红
昨天,各大新闻网站都转载了这样一则新闻,大概内容是:有人在“知乎”上发帖求助,说自家院子里种了几十棵洋水仙,邻居老太太以为这是韭菜,就偷割了洋水仙的叶子,还包饺子给她孙子吃,结果导致孙子住院;想不到老太太一家上门来要求他赔偿,发帖人表示疑惑,这钱自己该不该赔?
经查询发现,这些转载稿,来源于《扬子晚报》昨天法制周刊上的头条,该稿子的源头,则出自“知乎”网站一位匿名用户今年12月4日17点多发布的帖子,截至昨天18点,浏览量超过419万次,获1352个回复。
原帖内容是这样的(有部分删节)——
我在自己家里一楼的院子里种了数十棵洋水仙。
前几天有个老太认为这是韭菜,在家里无人的情况下,私自进入我家院子,偷割了很多水仙的叶子,并且做成了饺子给她孙子吃,导致她孙子食物中毒。
老太同她子女来我家闹,说我不应在公共场所种植有毒的植物,我这是故意要毒害她孙子。
老太报了警,警察让我出于人道主义赔偿部分医药费,并且铲除水仙以免后患。我是否应该赔钱,并且铲除水仙?我是否可以起诉老太私闯民宅和盗窃?
说明一些情况:
花园是买房子的时候真金白银买下来的,房产证上也是属于我的,旁边就是小区公共绿地,花园的铁篱笆不高,也就50厘米,有一扇年久失修,开门关门的时候会发出巨大吱嘎吱嘎声的铁门,所以多数时候是不关门的。
去年我在花园种的郁金香,开花的时候,这次闹事的老太曾经带着剪刀来摘了三十几朵,还摘过我种的月季、绣球、小苍兰等植物的花及我种的石斛(美花石斛,观赏用)。
今年种洋水仙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像去年那样,人摘走之后没什么花。
老太太屡次来闹的理由就是她认为我侵占了公共绿地,虽然房产证上确实是属于我的,但是我应该开放,不该独占小区的资源。
该不该赔偿偷水仙的老太?律师说不用赔
关于该不该赔偿偷花老太,快报官微昨天还专门做了个小调查,从昨天17点44分发布推送到19点30分,超过94%的网友选择坚决不赔,只有1%的网友选了“为了今后邻里关系还是赔点”。
《扬子晚报》的稿子中,也邀请了律师对这一事件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如果发帖网友自述情况属实,其并不需要承担民法上的赔偿责任。理由为——
1.房屋的院子并非公共场所;2.洋水仙有毒,但种植并不违法;3.老太太有非法侵入他人住宅之嫌。因此在本事件中,房屋主人在自家庭院种植洋水仙的行为并不能直接导致他人食物中毒的结果,房屋主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联系,老太太应该为其孙子食物中毒的结果负全部责任。
除了事件引发的赔偿话题外,不少网友还很关心,洋水仙和我们平常见的水仙是不是同一种类?它真的这么像韭菜吗?毒性真有这么强吗?以至于包成饺子煮熟了还能致人住院?
水仙全株有毒,可以种但不可入口
这个季节,杭州的花市已经可以买到水仙了,便宜的十元能买一盆,上面有好多个鳞茎。
水仙买回来以后,只要稍微往花盆里加点水,摆在晒得到阳光的窗台或是阳台,过一阵时间就会开出一朵朵带有黄色花蕊的白色小花,还会飘出好闻的香味。
杭州冬天好养的花不多,水仙也成了冬季很多家庭窗台的标配。
那么,这些水仙跟帖子里说的洋水仙是不是一回事?真的有毒吗?
杭州植物园植物专家黎念林说,水仙的确是有毒的,而且是全株有毒,即花、叶子、球茎都有毒,但只要把握一个原则就可以养,这个原则就是“不可入口”,简单说,就是不要放进嘴巴里吃。
水仙的毒性大不大?这个就跟食用水仙品种、部位、分量以及食用者的个体差异有关。
黎念林用水仙花粉过敏打了个简单比方,有些人不会过敏,有些人轻度过敏,有些人是闻到就过敏,同样的道理,食用者中毒程度跟吃的是水仙的哪个部位、吃了多少、个体有没有抗毒性都有关系。
至于洋水仙,在杭州种植并不多,杭州家庭和公园种的大多是漳州水仙。
黎念林表示,杭州本地的水仙以漳州水仙为主,官名叫中国水仙,叶片比较宽,花很小又很密,一株上会开好几朵花;而洋水仙又叫黄水仙、喇叭水仙、红口水仙,叶片相对细一些,花却比中国水仙要大,而且一株只开一朵。
类似有毒性却在公共场所种植的植物还有很多,比如夹竹桃、石蒜等。
水仙长得像韭菜?其实更像蒜薹!
英国还特别要求超市将水仙远离蔬果区以防被误食
那么,水仙和韭菜之间,相似度有多大?
“韭菜属于百合科、水仙属于石蒜科,两种植物差别还是有点大的。”黎念林介绍,从外观来看,不管哪种水仙的叶片,都要比韭菜叶宽,而且水仙叶都是从鳞茎根部长出来后长成一束,而韭菜是一丛一丛长,长势看起来也不一样。“一般人都不会搞错的!不知道这个事情(指的是网传的新闻)是真还是假?”
昨天,集中收治植物引起中毒病例的浙大一院急诊科表示,该院最近几年都没有收治过因水仙中毒的案例。
不过,有句歇后语“水仙不开花——装蒜”,倒还真有人把洋水仙(也就是黄水仙)当作蒜的。
我有一位朋友以前曾在英国留学,他说,英国的超市会把黄水仙主茎割下来扎成一捆,放在蔬菜和水果区卖,英国人一般知道那是买回家养在花瓶里的,可初来乍到的中国留学生,有些人会把黄水仙当作蒜薹买回去吃。
从去年年初开始,英国公共健康卫生机构要求超市把黄水仙“移位”,远离水果和蔬菜区,以防止顾客误食中毒。
经过查阅,我们发现英国《都市地铁报》去年2月确实曾报道过此事,英国公共健康卫生机构给全国各主要大超市都发去了一封公函,称在各种花上市时,要特别注意防止误食水仙,一旦误食可导致呕吐和腹泻,并对口和喉产生刺激,症状可持续4至24小时。该组织主任保尔·高斯福教授在信中强调,“每年春天,贵超市都会提供种类繁多的鲜花,特别是割下来的水仙和水仙的球茎,不幸的是有时球茎部分会被当做洋葱,主茎和叶子则会被认作中国的一种流行蔬菜……因此我们要求确保,不论是球茎部分还是割下的其他部分,水仙都要远离水果和蔬菜的区域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