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2月2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B15:大家健康·服务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一个月前还是“植物人”,现在已会走路了
为什么有的人种的牙三个月就松动了 有的人过了十年仍完好无损?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月前还是“植物人”,现在已会走路了
2016-12-02
医院外景 医院供图

妻子收到病危通知单 哭了好几天

记者 周洁琼 通讯员 张煜锌

在浙江明州康复医院的普通病房里,年轻的女医生胡琳握着病人汪先生的手,微笑着说:“汪叔叔,现在觉得自己身体怎么样?”

“还好。”病床上的汪先生点点头。

胡医生的手依然没放开,继续笑着说:“怎么样,高兴吗?叔叔笑一笑嘛!”

汪先生被医生这么一逗,脸上立即笑意盈盈。

“这里的医生啊,都很和气嘞!”汪先生的妹妹在一旁说,这天她正好来探望哥哥。

汪先生的妻子回忆,她老公刚来明州时,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她心里很难过。

在明州医院待了近一个月,她老公的情况好了很多,她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手术完收到病危通知单 妻子哭了好几天

汪先生是11月4日住进浙江明州康复医院的,当时手脚不会动,话说不出来,饭吃不下,用她妹妹的话说,“跟植物人一样”。

他到底怎么了?

原来,今年10月份,汪先生总是觉得头晕脑涨,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脑膜瘤。10月17日,在医院做了手术。

庆幸的是,汪先生的肿瘤是良性的,但他家人比画着,当时医生取出来的肿瘤“有拳头这么大”,这个瘤还很硬,“手术的剪子都被剪坏了两把!”

谁知道,尽管手术成功了,医生同时下了病危通知单,告知家属“如果这几天挺不过去,人就去了”,妻子一下子慌了,伤心不已,哭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辗转找到明州医院,做高压氧,开始重症康复。”妻子说。

一个月后 自己能走去上厕所了

汪先生在明州医院做了20多次高压氧治疗,原先腿脚不会动、意识不清、无法表达,到现在,进高压氧舱已不需要躺着,坐着轮椅就能做治疗了,还能开口说话了。

最近这个星期,汪先生能慢慢走路了,自己可以下床,扶着墙壁去上厕所;手也有了握力,能够自己翻手,和医生握手也不成问题了。

这些在一个月前,家人想都不敢想。

汪先生的妹妹非常高兴,连声说:“再过一个月,就差不多可以出院了,哥哥可以和我们一起过年啦!”

身边除了妻子,汪先生的弟弟妹妹都能随时来病房看望,这也是明州设置重症康复病房的本意。

一般的ICU,家人不可能做到24小时陪护,现在有着家人的陪伴,病人情感上不再缺失,还有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对病情康复自然有好处。

多位康复治疗师“协同作战”

康复治疗同步进行

主治医生胡医师说:“对汪叔叔的治疗是全方位的,重症治疗和康复并行,目前主要以高压氧治疗为主,用药上考虑营养神经为主。”

汪先生除了有脑膜炎,之前还有糖尿病和冠心病史。因此,胡医生也没忽视他的基础疾病,在血压、血糖的监测和用药上毫不懈怠。

“这个过程是考虑到综合治疗的,康复就是要慢慢来。不过汪叔叔的康复情况太可喜了,我心里真为他开心!”

汪先生每天中午接受高压氧治疗,上午和下午的时间被康复科医生合理安排起来,做其他康复训练。

运动治疗师主要负责他的被动和主动训练,一天一次,如帮助他活动关节,放松肌肉,让他自己动手指头、胳膊等。

治疗师说,汪先生一开始做运动训练时,右侧的上下肢都不会动,现在已解决这个问题。

作业治疗师专门给汪先生布置“作业”,像简单的插木棍作业,他需要自己把小木棍插到规定的位置。这些作业既能帮助他恢复四肢功能,也能训练思维。

物理治疗上,治疗师会给他做小脑电、中频等康复治疗,恢复神经功能,通过电疗刺激神经肌肉。

此外,医院还给他配备了言语治疗师,帮助他恢复语言能力,训练思维。

康复和治疗同时进行,这一双管齐下的治疗理念,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实际价值。

如果读者有康复治疗方面的疑问,可于今、明两天(9:00-17:00)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96咨询。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一个月前还是“植物人”,现在已会走路了
2016-12-02
医院外景 医院供图

妻子收到病危通知单 哭了好几天

记者 周洁琼 通讯员 张煜锌

在浙江明州康复医院的普通病房里,年轻的女医生胡琳握着病人汪先生的手,微笑着说:“汪叔叔,现在觉得自己身体怎么样?”

“还好。”病床上的汪先生点点头。

胡医生的手依然没放开,继续笑着说:“怎么样,高兴吗?叔叔笑一笑嘛!”

汪先生被医生这么一逗,脸上立即笑意盈盈。

“这里的医生啊,都很和气嘞!”汪先生的妹妹在一旁说,这天她正好来探望哥哥。

汪先生的妻子回忆,她老公刚来明州时,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她心里很难过。

在明州医院待了近一个月,她老公的情况好了很多,她的眉头才舒展开来。

手术完收到病危通知单 妻子哭了好几天

汪先生是11月4日住进浙江明州康复医院的,当时手脚不会动,话说不出来,饭吃不下,用她妹妹的话说,“跟植物人一样”。

他到底怎么了?

原来,今年10月份,汪先生总是觉得头晕脑涨,到医院一查,被诊断为脑膜瘤。10月17日,在医院做了手术。

庆幸的是,汪先生的肿瘤是良性的,但他家人比画着,当时医生取出来的肿瘤“有拳头这么大”,这个瘤还很硬,“手术的剪子都被剪坏了两把!”

谁知道,尽管手术成功了,医生同时下了病危通知单,告知家属“如果这几天挺不过去,人就去了”,妻子一下子慌了,伤心不已,哭了好几天。

“后来,我们辗转找到明州医院,做高压氧,开始重症康复。”妻子说。

一个月后 自己能走去上厕所了

汪先生在明州医院做了20多次高压氧治疗,原先腿脚不会动、意识不清、无法表达,到现在,进高压氧舱已不需要躺着,坐着轮椅就能做治疗了,还能开口说话了。

最近这个星期,汪先生能慢慢走路了,自己可以下床,扶着墙壁去上厕所;手也有了握力,能够自己翻手,和医生握手也不成问题了。

这些在一个月前,家人想都不敢想。

汪先生的妹妹非常高兴,连声说:“再过一个月,就差不多可以出院了,哥哥可以和我们一起过年啦!”

身边除了妻子,汪先生的弟弟妹妹都能随时来病房看望,这也是明州设置重症康复病房的本意。

一般的ICU,家人不可能做到24小时陪护,现在有着家人的陪伴,病人情感上不再缺失,还有医生、护士的悉心照料,对病情康复自然有好处。

多位康复治疗师“协同作战”

康复治疗同步进行

主治医生胡医师说:“对汪叔叔的治疗是全方位的,重症治疗和康复并行,目前主要以高压氧治疗为主,用药上考虑营养神经为主。”

汪先生除了有脑膜炎,之前还有糖尿病和冠心病史。因此,胡医生也没忽视他的基础疾病,在血压、血糖的监测和用药上毫不懈怠。

“这个过程是考虑到综合治疗的,康复就是要慢慢来。不过汪叔叔的康复情况太可喜了,我心里真为他开心!”

汪先生每天中午接受高压氧治疗,上午和下午的时间被康复科医生合理安排起来,做其他康复训练。

运动治疗师主要负责他的被动和主动训练,一天一次,如帮助他活动关节,放松肌肉,让他自己动手指头、胳膊等。

治疗师说,汪先生一开始做运动训练时,右侧的上下肢都不会动,现在已解决这个问题。

作业治疗师专门给汪先生布置“作业”,像简单的插木棍作业,他需要自己把小木棍插到规定的位置。这些作业既能帮助他恢复四肢功能,也能训练思维。

物理治疗上,治疗师会给他做小脑电、中频等康复治疗,恢复神经功能,通过电疗刺激神经肌肉。

此外,医院还给他配备了言语治疗师,帮助他恢复语言能力,训练思维。

康复和治疗同时进行,这一双管齐下的治疗理念,经过时间和实践的检验,越来越体现出它的实际价值。

如果读者有康复治疗方面的疑问,可于今、明两天(9:00-17:00)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9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