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要量产,目前只发布了四款效果图 记者 邵霏祥 对于跨界造车企业而言,2016年下半年可谓“多事之秋”。今年10月,苹果公司宣布停止Project Titan,即苹果造车业务;11月初,乐视陷入资金链危机,造车项目备受质疑…… 最近,跨界造车圈又冒出了一个品牌——威马汽车,扬言要量产一款让用户在没有补贴、没有牌照的情况下也愿意购买的产品。 据媒体报道,威马汽车在今年8月已完成A轮10亿美元的融资,且11月下旬在温州生产园区举行了奠基仪式。该生产园区的年产能为20万辆,一期投资67亿元。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此前公开宣布的造车计划是:威马将从2018年起,以每年超过一款新车的速度逐步推向市场,并通过创新的销售、运营、金融、服务、信息政策等价值链解决方案,形成基础的硬件平台铺设及智能车网覆盖。 与很多跨界造车企业一样,除了已曝光的SUV、MPV、轿车和跨界旅行车四款车型的效果图,威马目前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产品。 根据产品规划,威马要做续航27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汽车,而且是平民化的主流车,即售价不能太贵。然而,现阶段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明摆在那里。虽然沈晖拥有庞大的供应链关系网,但成本的下降也只会在一定范围内。而且,汽车供应链的成本控制,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需关系。如果销量好,零部件订货规模大,单车成本会降低;如果销量不行,零部件订货规模小,单车成本也就高。可很多人都知道,销量对于一个初创品牌而言,永远是难题。换句话说,威马造一款与汽油车性能相当的新能源车,并保持相近售价的难度非常大。 威马在2018年推出首款智能电动量产车型的难度,同样不小。依据汽车产品的开发规律,一款新车的开发周期起码36-48个月。2015年12月才成立的威马汽车,即使一成立就投入研发,想在2018年推出首款量产产品难度不小。 跨界造车企业的出发点,无一例外是看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前景。然而,从目前国内新能源汽车的整体发展态势来说,其市场接受度并没有想象中高。以比亚迪与戴姆勒联合推出的高端电动汽车腾势为例,今年1-10月共计销售1420辆,平均月销仅142辆。 在一些传统汽车企业的人士看来,造车得遵守汽车行业超百年历史形成的基本规则。底盘、悬架、操控、噪声……这些都是衡量一款车的产品力的重要因素。不管是分时租赁、共享经济,还是智能汽车,都绕不过这些传统车企面临的技术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