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本卖手机 疯狂买版权 巨资造汽车
乐视七大生态几乎全线亏损
复盘乐视,2014年是个关键节点。当年7月,乐视超级电视和盒子因为严重违规,被广电总局点名批评。不久后,有人察觉贾跃亭在海外滞留5个月未归。对此,官方给出的解释是“项目考察”和“身体不适”。
不过,贾跃亭还是回来了,并向全体乐视员工发了一封题为“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在最颠覆”的长信。这与后来“蒙眼狂奔”的说法如出一辙。从信中多次出现的“颠覆”“重新定义”等字眼中,人们不难读出他的野心。
在之后不到3年的时间里,乐视从一个二流的视频网站和电视行业的黑马,膨胀成为涵盖电视、影视、手机、体育、汽车、金融、云计算等七大生态、涉及上百家公司的“巨无霸”。
在乐视的文化中,“蒙眼狂奔”代表着勇气和无畏,但这个词更多时候让人联想到盲目和风险。现在回过头去看,乐视眼下的危机,从贾跃亭激进地将自身定位为多个行业的破局者和颠覆者的那天就埋下了。记者 梁应杰
补贴!补贴!补贴!
2015年4月14日,乐视在北京召开整整一天的发布会,上午聊生态,下午发产品。除了到场的近千名记者,包括徐克、黄晓明、邓紫棋等演艺界人士也来捧场。
这也是贾跃亭归国后最重要的一次发布会。他看上去踌躇满志,现场还与明星玩起了自拍。当然,发布会焦点还是在乐视首次发布的超级手机上。
在介绍完自家手机相关配置和技术创新后,贾跃亭挥挥手,大屏上出现了一张BOM(物料清单),详细列出小米、三星和苹果的硬件成本和销售价格,并计算出一个加价率。其中iPhone 5的加价率最高,三星Note 4次之,小米Note是20.4%,而乐1的这项数据为-0.7%。
在同行们不停打价格战的时候,新入局的乐视手机扒掉了手机行业的“底裤”,打出第一张牌:不赚钱。对此,贾跃亭的解释是,乐视不靠硬件赚钱,靠的是后期生态服务获取利润。
基于国内互联网界盛行的“免费即最贵”理论,乐视手机的战略定位并非没有道理。不过,它得以成功的前提,是乐视手机要拥有足够大的用户量。在量变转化为质变前,乐视手机只能亏本销售。
据业内人士了解,在补贴最高峰时,乐视每卖出一部手机亏损上百元。如果按照它公布的1700万部累积销量、每部亏损100-200元计算,亏损额就达1.7亿-3.4亿元。这还不包括库存折算、人员、市场费用等成本。
在乐视手机前,贾跃亭吃过“战略亏损”带来的甜头。2012年,乐视首创互联网电视,也是靠“性价比”撬动市场。2014年和2015年,乐视超级电视的销量分别为150万台和300万台,对应亏损3.8亿元和7.3亿元。
按照乐视控股副董事长刘弘的估算,今年乐视电视的出货量在500万-600万台;依靠1000万台的市场存量,以广告、会员、配件等方式实现盈利。
然而,在乐视七大生态中,靠烧钱获得盈利可能的,乐视电视是唯一一个案例。去年,乐视出人意料地控股了易到专车,与Uber、滴滴出行比拼“烧钱”。按照易到高峰时每天100万单、每单7元的补贴计算,一个月得烧掉2.1亿元。即便这样,易到仍然只能屈居网约车的第二阵营,且屡屡陷入融资受挫的传言。
在新一轮互联网浪潮中,补贴成为争夺市场最简单粗暴的方式。不过,目前没有企业像乐视一样,在多个领域持续烧钱。“烧了一部分钱,但资金调度没有规划好,导致戛然而止。”这是贾跃亭反思的核心。
“不合乎经济原则的水平”
如果仅是大规模补贴用户,乐视的资金链多半还能承受。为了在短期内建立行业影响力,乐视旗下的体育、影视、汽车等生态在近2年四处抢人抢资源。其出手之阔绰,颠覆了相关行业从业者的认知。
2014年3月,乐视网体育频道团队独立出来成立乐视体育,之后的2年多时间里,乐视体育对外投资超50亿元。仅2015年,他们就在北京召开了27场上规模的发布会,大部分和购买版权有关。其中,包括拿下NBA在香港5年的版权。据传,这笔费用是上一个版权周期的4倍,也因此被竞争对手讽为“不合乎经济原则的水平”。
今年年初,乐视体育宣布了两笔大合作,先是和北京国安达成20亿元的入股协议,随后用27亿元从体奥动力手里,拿下未来2年中超的赛事版权,前后不到一个月。
疯狂出手让乐视体育成了贾跃亭口中“绝对的行业老大”,但这个老大因为“缺钱”坐得并不安稳。
不久前,乐视体育和国安的合作以作废告终。国安方面给出的原因是,乐视迟迟没有支付全部的冠名费。新媒体懒熊体育指出,乐视体育有大量的体育赛事版权需要支付高额余款,目前有超过60%的版权费未按时支付。据他们了解,乐视体育的部分资金“支援”造车去了。
在汽车之外,乐视体育是目前乐视非上市公司体系中估值排名第二的公司,今年3月完成80亿元的B轮融资,估值高达215亿元。而在2015年,这家公司净亏损5.69亿元。
乐视体育是乐视各版块高速扩张的一个缩影。正在大肆扩张的乐视国际化业务,也在消耗海量资金。2015年,他们斥资6亿元买下了雅虎在加州圣克拉拉县的一块土地。有乐视内部员工透露,贾跃亭为了吸引人才,在集团设立上百个总监职位,开出的条件也十分优渥。目前,整个乐视员工总数约15000人,而2015年才6000人。
融资能力不强的真相
一周前,贾跃亭发布了一封全员信,将乐视控股的近况描述为“海水与火焰”,并将一直以来困扰公司资金链紧张的源头之一,归为“我们的融资能力不强”。但事实上,他和乐视赶在了国内资本环境最宽松的时代,把乐视的融资经历放到任何一家企业身上,都很难得出“融资能力不强”的结论。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梳理,自2010年乐视网上市以来,包括上市公司板块、各个业务子生态在内,整个乐视已知的累计融资规模,可能已达800亿元的惊人规模。即便如此,依然无法满足公司快速扩张的步伐。
据《财经》杂志统计,2015年以来,乐视在其七大子生态上的投资超700亿元。投资额最大的前三笔交易分别是:浙江湖州汽车工厂(200亿元人民币),购买美国智能电视厂商Vizio(20亿美元),98亿合并乐视影业(交易未完成)。
乐视相关人士也表示,乐视控股融资能力不强,并不是以融资额度来衡量,而是目前乐视控股对资金的需求,超出了乐视的融资能力。
更何况,支撑这一融资规模的七大生态,目前只有电视看到了盈利的可能。长期以来,不少人调侃乐视是一家“PPT公司”,善于描绘一个美好的未来。不可否认的是,贾跃亭和他的团队正在努力实现PPT上的愿景,但和他们所要打造的庞大生态相比,眼前的投入和回报远远不够。
愿意停下来的贾跃亭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在11月9日与投资者的交流会现场,他表示,乐视要从烧钱扩张的第一阶段,转入实现正向现金流的高速增长和继续规模化获取高价值用户的新阶段;同时要实现乐视网的全面盈利。
“原来扩张的业务,跟核心业务没有关系的,大多要停下来了。”乐视控股副董事长刘弘在接受《财经》采访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