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1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06:浙医在线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杭州市一医院护士杨湘英两年获14项专利 今天她去北京领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
6月还爬皋亭山,10月竟然瘫痪了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杭州市一医院护士杨湘英两年获14项专利 今天她去北京领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
2016-11-11
杨湘英在为病人做床椅转移。 记者 朱丹阳 摄
浙医在线 负责报道 最优秀的医生护士

我经常问病人:您还需要什么?

正是病人的需求催生了我的这些发明

杨湘英的14项专利

1.偏瘫患者实用型多功能枕

2.医用防刺伤护指套

3.防止卧床病人趾骨压疮脚套

4.气管切开后气道加温湿化器

5.偏瘫病人适用的专用床

6.用于膀胱容量测定的输液加温及计量装置

7.可防止漏尿并可以热治疗的导尿管

8.女性接尿器

9.多功能震荡化药器

10.上肢活动障碍患者背部清洁按摩装置

11.辅助瘫痪病人坐位转移的转移裤

12.抗偏瘫肩装置

13.防堵塞注食器

14.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专用毛巾拧干装置

记者 张姝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护士杨湘英,两年内成功申领到1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她36岁,有两个孩子。做护士非常忙碌,还要管两个“熊孩子”,这么多发明创造,她是怎么做出来的?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近了杨湘英。

11月9日,早晨6点,杭州笕桥,杨湘英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6点半,11岁的大儿子起床了,杨湘英招呼丈夫、公婆吃早饭,一家子其乐融融。餐桌上摆了一大捧粉红色香水百合,阳台种满了花花草草。每半个月去市场买花,是杨湘英的爱好。

问杨湘英还有什么爱好?她说,带孩子和搞发明,这两点不冲突的。

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她从8岁小儿子的玩具箱里翻出一只玩具小狗,又从厕所里拿出拖把筒。

“儿子睡觉时喜欢抱着这只玩具小狗,我发现,无论儿子保持怎样的睡姿,小狗都能变成契合孩子身体的形状,我自己也抱着试了试,真是舒服极了。”她说,玩具小狗里的泡沫颗粒容易塑形,不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很适合做成“防止卧床病人趾骨压疮脚套”,这就是她这项发明的灵感来源。

杨湘英所在的市一医院康复科,32张床位半数是脑中风患者,很多患者需要训练独立生活能力,比如拧毛巾。

“我常看到病人拧毛巾时把衣服袖子弄得湿答答。有一天我看电视购物,在卖的拖把筒一按下去,拖把就自动拧干了,我的发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专用毛巾拧干装置’就借鉴了这个原理。”杨湘英说。

杨湘英的丈夫说,杨湘英经常睡觉前“灵感”爆发,有时凌晨一点多了,还埋头画“发明”图纸。“谈恋爱时,最喜欢她的一双眼睛,充满了灵气。对于发明这件事,全家人都很支持她。”

7点半,杨湘英到了医院,脱下淑女套裙换上“护士装”。病人呼叫按铃不断地闪烁,一眨眼工夫,我就看不到她的人了。最后,在金大伯的病床前找到了她。

金大伯69岁,脑梗塞患者,长期卧床。杨湘英和徐月花护士长在给金大伯翻身,我靠近一些,一股难闻的气味袭来。

原来金大伯大小便失禁了,护工一时照料不来他身上插着的管子,就叫了两人来处理。杨湘英和徐月花身高都是1米6左右,而金大伯至少有1米7。两人给金大伯翻身换衣服,看上去有些吃力的。

这时,只见徐月花拿出一件病号服塞在金大伯身体下面,杨湘英一个眼神就领会了,迅速从对面拔出病号服的另一头,两只袖子一扎紧,两个人轻松地就让金大伯翻了身。

“杨湘英的‘辅助瘫痪病人坐位转移的转移裤’,就是她发现病人有这个需要才发明出来的。”徐月花说,杨湘英的这些专利,可以用来更好地护理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19:00,杨湘英下班了。从市一医院乘地铁到笕桥,一般要40分钟,杨湘英雷打不动地坚持做两件事。第一是听英语;第二是听读书简报。

“这是我的放松方式。我晚上写专利说明书时,耳朵里也常塞着耳机,听的是林俊杰的歌《一千年以后》。不断学习,促发了我发明专利服务患者的想法。”

我还是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旺盛的创造力究竟来自哪里?

她想了想,说:“我经常问病人,‘您还需要什么?’我只不过是发现患者的需求并满足罢了。”

今天,杨湘英将去北京领奖,她的“上肢活动障碍患者背部清洁按摩装置”获得了第一届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杭州市一医院护士杨湘英两年获14项专利 今天她去北京领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
2016-11-11
杨湘英在为病人做床椅转移。 记者 朱丹阳 摄
浙医在线 负责报道 最优秀的医生护士

我经常问病人:您还需要什么?

正是病人的需求催生了我的这些发明

杨湘英的14项专利

1.偏瘫患者实用型多功能枕

2.医用防刺伤护指套

3.防止卧床病人趾骨压疮脚套

4.气管切开后气道加温湿化器

5.偏瘫病人适用的专用床

6.用于膀胱容量测定的输液加温及计量装置

7.可防止漏尿并可以热治疗的导尿管

8.女性接尿器

9.多功能震荡化药器

10.上肢活动障碍患者背部清洁按摩装置

11.辅助瘫痪病人坐位转移的转移裤

12.抗偏瘫肩装置

13.防堵塞注食器

14.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专用毛巾拧干装置

记者 张姝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科护士杨湘英,两年内成功申领到14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她36岁,有两个孩子。做护士非常忙碌,还要管两个“熊孩子”,这么多发明创造,她是怎么做出来的?

带着这个疑问,我走近了杨湘英。

11月9日,早晨6点,杭州笕桥,杨湘英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6点半,11岁的大儿子起床了,杨湘英招呼丈夫、公婆吃早饭,一家子其乐融融。餐桌上摆了一大捧粉红色香水百合,阳台种满了花花草草。每半个月去市场买花,是杨湘英的爱好。

问杨湘英还有什么爱好?她说,带孩子和搞发明,这两点不冲突的。

看着我疑惑的表情,她从8岁小儿子的玩具箱里翻出一只玩具小狗,又从厕所里拿出拖把筒。

“儿子睡觉时喜欢抱着这只玩具小狗,我发现,无论儿子保持怎样的睡姿,小狗都能变成契合孩子身体的形状,我自己也抱着试了试,真是舒服极了。”她说,玩具小狗里的泡沫颗粒容易塑形,不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很适合做成“防止卧床病人趾骨压疮脚套”,这就是她这项发明的灵感来源。

杨湘英所在的市一医院康复科,32张床位半数是脑中风患者,很多患者需要训练独立生活能力,比如拧毛巾。

“我常看到病人拧毛巾时把衣服袖子弄得湿答答。有一天我看电视购物,在卖的拖把筒一按下去,拖把就自动拧干了,我的发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专用毛巾拧干装置’就借鉴了这个原理。”杨湘英说。

杨湘英的丈夫说,杨湘英经常睡觉前“灵感”爆发,有时凌晨一点多了,还埋头画“发明”图纸。“谈恋爱时,最喜欢她的一双眼睛,充满了灵气。对于发明这件事,全家人都很支持她。”

7点半,杨湘英到了医院,脱下淑女套裙换上“护士装”。病人呼叫按铃不断地闪烁,一眨眼工夫,我就看不到她的人了。最后,在金大伯的病床前找到了她。

金大伯69岁,脑梗塞患者,长期卧床。杨湘英和徐月花护士长在给金大伯翻身,我靠近一些,一股难闻的气味袭来。

原来金大伯大小便失禁了,护工一时照料不来他身上插着的管子,就叫了两人来处理。杨湘英和徐月花身高都是1米6左右,而金大伯至少有1米7。两人给金大伯翻身换衣服,看上去有些吃力的。

这时,只见徐月花拿出一件病号服塞在金大伯身体下面,杨湘英一个眼神就领会了,迅速从对面拔出病号服的另一头,两只袖子一扎紧,两个人轻松地就让金大伯翻了身。

“杨湘英的‘辅助瘫痪病人坐位转移的转移裤’,就是她发现病人有这个需要才发明出来的。”徐月花说,杨湘英的这些专利,可以用来更好地护理患者,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

19:00,杨湘英下班了。从市一医院乘地铁到笕桥,一般要40分钟,杨湘英雷打不动地坚持做两件事。第一是听英语;第二是听读书简报。

“这是我的放松方式。我晚上写专利说明书时,耳朵里也常塞着耳机,听的是林俊杰的歌《一千年以后》。不断学习,促发了我发明专利服务患者的想法。”

我还是问了她一个问题,你旺盛的创造力究竟来自哪里?

她想了想,说:“我经常问病人,‘您还需要什么?’我只不过是发现患者的需求并满足罢了。”

今天,杨湘英将去北京领奖,她的“上肢活动障碍患者背部清洁按摩装置”获得了第一届中华护理学会创新发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