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1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22:快公益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失智老人突然走失,家人首先要做什么?
分类广告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失智老人突然走失,家人首先要做什么?
2016-11-11

扫一扫

关注“快公益”

公益行动·关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佟老太外出散步不见了! 万幸,24小时被找到

家中至亲突然从生活中消失,不是去世,也不是远行。

他走失了。

于是,家人开始疯狂找寻,焦灼、无助、执着……这是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10月20日,我们曾刊登过赵阿姨的故事(详见快报10月20日A23版)。她的老伴李榕成(化名)在近6年内不定时走失,最长的一次“出逃”竟有11个小时。

“失智老人的搜寻比例已超过了总搜索数量的95%。”看到报道,读者万筠打来电话。他是民间公益组织公羊队“24小时急寻”项目志愿者,有4年寻人经验,听听他怎么说。记者 陆丹 实习生 刘鑫

专业搜寻老人怎么寻

10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公羊队秘书处接到求助电话,拱墅区一位76岁的失智老人佟冬青(化名)下午1点出门散步,直到4点仍未归。

佟老太体形偏瘦,短白头发,患有轻微阿尔茨海默症,说不清家庭地址,让家人异常焦虑。

公羊队一名队员和佟老太家人赶赴派出所,调出老人可能会经过路口的监控仔细查看。同时,其他9位队员分成三路,边搜寻,边发放寻人启事。担心老人受伤,队员甚至到附近医院查找过,所幸,医院并没有接收到受伤老人。直到第二天下午3点左右,他们才在萧山找到老人。

找到老人后工作也不简单。有次万筠找到一位失智老人,她觉得寻人志愿者是骗子。志愿者拨通了家属电话让她接听,她也直接拒绝。为了稳定老人情绪,保证她的安全,万筠就一直陪着她继续走,边走边和她聊家常,“就像哄孩子一样”。当老人的戒心逐渐打消,他请老太太在路边坐下,用自己的外套给她当坐垫,还给她买了瓶水喝。

家人赶到后,老人一个劲邀万筠去家里做客。

寻找失智老人有多难?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50万老人走失,其中72%的老人都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占25%。

“找人的时候,心里极其迷茫和焦虑。可能走过这栋楼,后面就有要找的人;也可能搜遍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没有任何发现,因为他是随时移动的。”万筠说。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失智老人走失的问题也日趋严重。“24小时急寻”志愿者人数从刚开始的10人,扩展到了现在分布在杭州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五个区域的111人。

万筠坦言,目前来看,社会用人力搜寻老人的力量仍然有限。除了配备定位仪等高科技辅助器材之外,失智老人家属掌握一些基本的寻人常识是很必要的。

如何防,如何找 听专业志愿者说

一、平时做功课

1.让老人记下常用电话,老人手机通讯录里家属名字前加个“A”,方便快速查找;

2.在老人的贴身衣物里放置联系卡,上面写明老人的身份信息及家人联系电话等;

3.及时更新、储存老人信息(身高、体重),及时为其拍照;

4.有条件的,为老人佩戴可以定位的手机或者手环,保持其电量充足,能时刻掌握老人所处位置和行动轨迹;

5.家中门上、窗边装置风铃,在窗上增加安全栏,避免老人突然外出,也避免老人把窗误认为门;

6.尽量避免老人独居,平时和小区里的保安、菜场小贩等人多沟通多委托,多留意老人散步路线。

二、和走失抢时间

1.发现走失的第一时间报警。准确描述老人姓名、性别、年龄、外貌特征、走失时衣着、走失时间地点、生活及行为习惯等有助于搜索的任何线索;

2.将丢失老人的信息与照片发布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动亲友寻找;

3.求助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可以获得帮助的志愿者团队,与警方配合,围绕走失家人最后出现的地点展开搜寻;

4.老人常去的环境、旧的生活住址等地点找到的概率较大,但也不排除更远更陌生的地方。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失智老人突然走失,家人首先要做什么?
2016-11-11

扫一扫

关注“快公益”

公益行动·关注“阿尔茨海默症”患者

佟老太外出散步不见了! 万幸,24小时被找到

家中至亲突然从生活中消失,不是去世,也不是远行。

他走失了。

于是,家人开始疯狂找寻,焦灼、无助、执着……这是阿尔茨海默症(俗称“老年痴呆症”)患者家属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残酷现实。

10月20日,我们曾刊登过赵阿姨的故事(详见快报10月20日A23版)。她的老伴李榕成(化名)在近6年内不定时走失,最长的一次“出逃”竟有11个小时。

“失智老人的搜寻比例已超过了总搜索数量的95%。”看到报道,读者万筠打来电话。他是民间公益组织公羊队“24小时急寻”项目志愿者,有4年寻人经验,听听他怎么说。记者 陆丹 实习生 刘鑫

专业搜寻老人怎么寻

10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公羊队秘书处接到求助电话,拱墅区一位76岁的失智老人佟冬青(化名)下午1点出门散步,直到4点仍未归。

佟老太体形偏瘦,短白头发,患有轻微阿尔茨海默症,说不清家庭地址,让家人异常焦虑。

公羊队一名队员和佟老太家人赶赴派出所,调出老人可能会经过路口的监控仔细查看。同时,其他9位队员分成三路,边搜寻,边发放寻人启事。担心老人受伤,队员甚至到附近医院查找过,所幸,医院并没有接收到受伤老人。直到第二天下午3点左右,他们才在萧山找到老人。

找到老人后工作也不简单。有次万筠找到一位失智老人,她觉得寻人志愿者是骗子。志愿者拨通了家属电话让她接听,她也直接拒绝。为了稳定老人情绪,保证她的安全,万筠就一直陪着她继续走,边走边和她聊家常,“就像哄孩子一样”。当老人的戒心逐渐打消,他请老太太在路边坐下,用自己的外套给她当坐垫,还给她买了瓶水喝。

家人赶到后,老人一个劲邀万筠去家里做客。

寻找失智老人有多难?

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调查显示,全国每年约有50万老人走失,其中72%的老人都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确诊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占25%。

“找人的时候,心里极其迷茫和焦虑。可能走过这栋楼,后面就有要找的人;也可能搜遍这里每一个角落都没有任何发现,因为他是随时移动的。”万筠说。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失智老人走失的问题也日趋严重。“24小时急寻”志愿者人数从刚开始的10人,扩展到了现在分布在杭州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五个区域的111人。

万筠坦言,目前来看,社会用人力搜寻老人的力量仍然有限。除了配备定位仪等高科技辅助器材之外,失智老人家属掌握一些基本的寻人常识是很必要的。

如何防,如何找 听专业志愿者说

一、平时做功课

1.让老人记下常用电话,老人手机通讯录里家属名字前加个“A”,方便快速查找;

2.在老人的贴身衣物里放置联系卡,上面写明老人的身份信息及家人联系电话等;

3.及时更新、储存老人信息(身高、体重),及时为其拍照;

4.有条件的,为老人佩戴可以定位的手机或者手环,保持其电量充足,能时刻掌握老人所处位置和行动轨迹;

5.家中门上、窗边装置风铃,在窗上增加安全栏,避免老人突然外出,也避免老人把窗误认为门;

6.尽量避免老人独居,平时和小区里的保安、菜场小贩等人多沟通多委托,多留意老人散步路线。

二、和走失抢时间

1.发现走失的第一时间报警。准确描述老人姓名、性别、年龄、外貌特征、走失时衣着、走失时间地点、生活及行为习惯等有助于搜索的任何线索;

2.将丢失老人的信息与照片发布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发动亲友寻找;

3.求助街道办事处、社区以及可以获得帮助的志愿者团队,与警方配合,围绕走失家人最后出现的地点展开搜寻;

4.老人常去的环境、旧的生活住址等地点找到的概率较大,但也不排除更远更陌生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