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拿得好,还喜欢吃清炒地瓜藤 正在南大客座授课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昨天早上8点乘高铁离开南京,第一次来到浙西的龙游。具体说,是龙游一个普通的村子:塔石镇钱村。 勒克莱齐奥是来看看他的好朋友许钧的故乡。许钧是著名翻译家,翻译过勒克莱齐奥多部小说。今年9月,许钧入职浙大,任文科资深教授,成为院士级的文科学者。之前,他已经陪同勒克莱奇奥去过莫言的老家山东高密、毕飞宇的老家苏北兴化。一位西方的诺奖作家,距离中国农村这么近,去的次数这么多,可能还是第一个。记者 戴维 龙游报道 家常菜赞不绝口,现场学中文“地瓜” 小村子出去的子弟成了大翻译家衣锦还乡,还带来了两位尊贵的客人:一位是诺奖作家勒克莱齐奥、一位是茅奖作家毕飞宇,塔石镇钱村的村民昨天把用作宴请的许钧二弟家的宅子,围得水泄不通。像中国人拜年一样,勒克莱齐奥主动拎了两条好烟给许钧85岁的老父亲,勒老本人倒不抽烟。 为了招待客人和乡亲,在塔石镇生活的五房许氏家族都出动了。烧了五桌,每桌十五六只菜,许钧开玩笑,这些菜“全都姓许”,“菜是自家地里种的,虾是自家鱼塘里养的”。村民们围在门口远远地往主桌上看,夸赞勒老和他夫人热米娅“筷子拿得真好”。一桌子的家常菜,最让勒老赞不绝口的是清炒地瓜藤,因为“环保健康”,他还现学起了“地瓜”两字的中国发音。 给学生粉丝题字,祝她“一生好运” 两位作家来之前,龙游书店里他们的书早就卖光了。昨天,钱村人最嗨的主题就是:和大作家合影,要签名。一位戴眼镜的小女孩花30元在网上淘到一本1983年出版的《沙漠的女儿》,这是勒老最早被引进中国的小说,译者正是钱村出去的翻译家许钧。 昨天,这个叫汪子雅的衢州二中高二学生,很幸运地得到了《沙漠的女儿》作者和译者的双重签名,勒克莱齐奥用法文题字,意思是“一生好运”。有人说,这本30元淘来的书,这下连300元都不止了! 小姑娘也喜欢文学,正在写一个关于凡尔登战役的小说。昨天见到心目中的文学大神,还和勒老用英语聊了几句,开心极了。许钧透露,《沙漠的女儿》中的女主人公原型就是勒老的夫人:来自摩洛哥南部沙漠的热米娅。生活中,热米娅是一位研究法学的学者。论出身,她是一位酋长的女儿,血统非常高贵。 特别喜欢农村,小型见面会被挤爆 昨晚,在小型见面会上,龙游的读者挤爆了一间不到20平米的房间。白天的乡情,让这位76岁的法国老人感到了温暖。勒克莱齐奥说:“我特别喜欢农村,在小小的村庄里能看到岁月留下的痕迹。我走到村庄小广场的时候,甚至可以想象我的朋友许钧在七八岁的时候和小伙伴一起玩耍。” 他看到了江南的稻田,是“农民给我们的人民提供了食物与粮食,我们不要忘记他们”。他去了钱村的祠堂“庆余堂”,捡起地上的瓦当,看了又看。他说,真的想为中国村庄写点什么。“直接写农业,我写不出来,我没有这样的经验。但是通过这样的走走,我真正接触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通过我的观察,我觉得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热爱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