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国医大师何任弟子、主任中医师金国梁的肿瘤防治心得
记者 周洁琼 通讯员 张煜锌
饮食结构不合理、工作压力大、情绪不稳定等等,肿瘤越来越向年轻化发展。国医大师何任弟子、主任中医师、教授金国梁说,饮食不节、起居不定,对脾胃损伤很大,影响整个人的抗病能力,导致正气不足,疾病乘虚而入。
既要治病,又要消除致病因素,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总结和探索,金国梁形成了自己对肿瘤治疗的独特方法。他说,师从何老先生的那几年,自己不仅学到了中医的医术,更重要的是领悟到了医者的“仁心”。
治肿瘤“扶正”是首位
何任老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国医大师、国家级名老中医,被日本学者誉为中国研究张仲景《金匮要略》第一人。
在金教授的眼里,老师何任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金国梁在自己的从医经历中,贯彻遵循了何老用一辈子临床实践和不断探索总结而成的12字原则——“不断扶正,适时攻邪,随证治之”。
扶正是首位。生肿瘤“说来说去可以归结为病人的正气不足,或者说免疫功能低下”,正气不足,免疫功能就不能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在金国梁眼中,每一位肿瘤病人都是正气虚衰的,“从头到尾都是需要给他扶正的”。
所谓“扶正”,就是气虚补气,血虚补血,阴虚滋阴,阳虚温阳;无论气血两虚,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虚则补之。比如党参、黄芪就是常用且容易见效的补气药,而生地、天冬、麦冬就是很好的补阴药。当然,对每个人来扶正用的药物、剂量都要根据病情选用。
金教授认为,如果病人刚刚做好手术或化疗,整个身体的状态本身就很虚,这时再贸然用很多抗肿瘤药,可能适得其反。手术后正气不足,因此这阶段的用药,必须是用来扶正的。
等到病人正气慢慢恢复了,抗癌的药物就逐渐跟上,先一两味,再两三味,或更多。这就是“适时攻邪”。
在筑好“不断扶正,适时攻邪”的两块基石之后,看看病人是否哪里还不舒服。比方说,睡眠好不好,大便好不好,是否有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如果有,针对这些症状给药,这就是“随证治之”。
中医也有“靶向”疗法
讲到攻邪,就会涉及到靶向治疗,靶向疗法现在很热门,它是西医除了手术、放疗、普通的化疗之外治疗肿瘤的一种方法。
顾名思义,靶向药物就是像打靶一样,让药物直接击中人体内的病灶。
其实,中医也有自己的“靶向”疗法,只不过,中医所谓的靶向治疗,是一个“归经”的概念。每一味药,都有性味归经,对人体特定部位的疾病有特定作用。在实际治疗时,医生根据病人不同的疾病部位,用不同的归经药,字面原理和“靶向”治疗相似。
也就是说,甲状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大肠癌等等这些不同部位的肿瘤都有不同的药物。金教授举例说,像针对肺部肿瘤,他会用归肺经的药,在药方里加入石上柏、七叶一枝花、野荞麦根等;胃部肿瘤,他多用藤梨根、香茶菜、白花蛇舌草等;而肝部肿瘤常用半边莲、半枝莲、石见穿等作为归经药。又比如针对甲状腺肿瘤,就会用天葵子、土贝母等。当然,这些治疗肿瘤的“靶向”中药,也讲究配伍和用量,需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才能精准把握。
肠息肉经常夫妻同发
饮食控制很重要
金教授治疗过许多肠息肉病人,不少还是夫妻。因为夫妻间饮食习惯相同,比如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食物,就可能滋长肠息肉。
金国梁有一位温州肠癌病人,手术后两年肠道多发息肉,病人丈夫也有肠息肉,夫妻一同找到金教授。
肠癌病人手术后免疫力低下,造成多发性肠息肉,在特定情况下,肠息肉会突变成肠癌。西医治疗肠息肉主要用经肠镜电灼或电切术,严重的进行开腹手术,缺点在于易复发、伤元气。
金国梁对肠癌手术后的康复和肠息肉的治疗有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消除息肉,另一方面,从整体上调理气血、经络、脏腑功能,扶正祛邪,扼杀滋生息肉的温床。
夫妻一起服药的半年期间,金教授还经常叮嘱他们一定要调整饮食,少吃红肉、少油腻,多吃清淡的蔬菜。
“我们做医生的,多叮嘱一下,病人执行得可能就更好一点。”金教授说,何老对肿瘤的治疗思想看似是治疗的原则,但实际上也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体现。比如何老经常“加用宁神安脏之品”,因为他认为,癌症患者容易心烦、失眠,用这些药让他们睡得好一点,心情好一点。
后来,金教授把自己为医的铭言定为:救死扶伤尽心尽责,为病人服务全心全意。
有肿瘤方面的问题,可在今明两天(9:00-17:00)拨打快报健康热线85051486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