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报集团主办
2016年10月11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日期查找
A24:工美展特别报道 上一版  下一版
本版主要新闻
2016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
离工美展开幕还有两天 大师作品抢先看
本报网站域名&电子信箱 http://www.dskb.cn E-mail:dskb@mail.hz.zj.cn
技术支持 : 北京方正阿帕比技术有限公司
杭州日报 都市快报 每日商报 城报 萧山日报
余杭晨报 富阳日报
高级搜索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返回主页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离工美展开幕还有两天 大师作品抢先看
2016-10-11
《西湖韵》系列
《各国政要肖像印章》之一
《远眺》
《地戏脸子》背面
《地戏脸子》正面
《琼楼玉阁》
《仙之魂壶》

记者 余夕雯

本报讯 10月13日至10月17日,2016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简称工美展)将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这是金秋十月杭城最值得期待的盛会。

5天时间,一万平方米展会面积,500多家展商,集合了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之作,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漆器、玻璃、雕塑工艺(木、金、石、竹等)、金属工艺、纺织、染织、刺绣、抽纱花边、编织、民间工艺品、古典家具等工艺美术品,都能在这里看到。

作为持续时间最长、届数最多、工艺美术行业内公认的品牌盛会,本届博览会以“匠心所至,美学生活”为理念,致力于将工艺美术融入大家的生活。如果到现场,你将看到工艺美术大师们的力作绝美呈现,前不久惊艳全世界的“杭州礼物”也将零距离展现在你的眼前。距离展览开幕还有两天时间,跟着快报一起先睹为快。

钱高潮的印章篆刻

每一条皱纹都经过深思熟虑

作品:《各国政要肖像印章》

拥有40余年石雕经验的钱高潮,将带着最新创作的作品《各国政要肖像印章》,亮相中心展区的“物华天宝,文明荟萃”大师精品邀请展。在他看来,肖像印要求人物惟妙惟肖,除了形准,还要表现出神似。“我会阅读大量书籍,来了解人物的性格,最后通过篆刻简练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一根发丝,每一条皱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钱高潮出生于浙江临安昌化,这里是鸡血石的产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高潮的鸡血石雕以布局精巧、繁复精致而著称。他对肖像印兴趣浓厚,接连创作了350个皇帝(《历代帝王印章图谱》)、331个历代高僧(《佛祖道影》、108将(《水浒人物108图》)、12位百年巨匠以及20位国家首脑等等。这次参展的政要肖像印,选用的是昌化石,因为创作的都是系列人物,为了让石材相近,他会挑选一整块昌化红花石,然后切成二十方。如今他依然坚持自己切割石头,打磨每一块印章。

嵇锡贵的陶瓷

一个成品有72道不同工序

作品:《西湖韵》《国色天香》《繁华盛世》

75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擅长陶瓷彩绘,她设计了三套陶瓷餐具作为“杭州礼物”。

按照景德镇的老手艺,一个成品有72道不同工序,从揉泥、拉坯到器皿装饰,每道工序都由不同的师傅来完成。但在嵇锡贵手中,所有工序她都是一个人完成。嵇锡贵认为只有长期实践,磨练自己的技艺,才能“熟能生巧”,成为能工巧匠。而她也在这种坚持中摸索出三种独创的手法:青花彩绘、陶瓷釉下综合和陶瓷釉上彩绘装饰。

这次参展的三套陶瓷作品《西湖韵》《国色天香》《繁华盛世》,在方寸间集合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无论是花面还是器型,都展现出浓郁的中国江南韵味和杭州特色。所有餐具顶部的外形,像西湖标志性的三潭印月,又融入了“葫芦”的造型。在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美满、顺利、吉祥,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陈水琴的双面三异绣活灵活现 王文瑛的双面异色异物绣独一无二

作品:《远眺》《地戏脸子》

杭绣领军人物陈水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浙江地区首创双面绣、双面异色绣、三异绣等,风格自成一派。这次,她将带着她的双面三异绣《远眺》参加本届工美展。

刺绣的常用针法有几十种,到了陈水琴这里,被变幻成上百种。《远眺》绣的是一只小猫咪,她在杭绣互套针的基础上,吸收了乱针绣技法,使用的是一种创新的交叉套针针法。猫咪充满了毛茸茸的质感,一根根毛发都看得清清楚楚。

另一位主打刺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王文瑛,她的绝活是机绣。最早,机绣做的都是些日用品,床罩、台布、窗帘、绣衣之类。到王文瑛手里,古老的刺绣手艺和现代文明的产物——缝纫机发生了碰撞,衍生出“杭州机绣”这个崭新的种类。

这次展览的机绣双面异色异物绣《地戏脸子》台屏,创作花了一年时间,以机绣最高难度技艺的双面异色异物绣,在半透明的薄纱上一次性绣出正面和背面不同颜色、不同面相,头饰、帽饰的色彩和造型完全不同的缝纫机刺绣作品,在全国独一无二。

蒋理斌的刻刀比绣花针还细

在1.1毫米厚的瓷板上雕刻

作品:《琼楼玉阁》

去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华韵艺术品工作室”的蒋理斌根据清代郎世宁的《白鹘图》创作的木雕《白鹘》,摘得了工美展雕塑金奖,这件作品他在一块大叶紫檀上精心雕琢了2年才完成。

今年,他带来了一组新作品《琼楼玉阁》。刻刀都是自己打磨的,比绣花针还细,因为雕工极其细腻,瓷板上的亭台楼阁在光照下熠熠闪光。

整块瓷板只有1.1毫米厚,极易破损,烧制难度可想而知。瓷板雕刻的魅力在于,雕刻的完成仅仅只是开始,它还要经历上釉和烧制两道工序,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极大的非人力因素,破损率很高,也正因如此,作品的成功往往带来与众不同的乐趣。

吴伟华的紫砂壶

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

作品:《仙之魂壶》

高7.5厘米、宽11.26厘米的紫砂壶,也就手掌大小,上面刻着《茶经》《茶录》等五部著作,13472个行楷小字,更牛逼的是这些比蝇头还小的行楷,不是凭放大镜之类工具,仅仅凭感觉刻出来的。作者是吴伟华,中华传统工艺名师大师,2015年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称号。他制作的这把创下吉尼斯纪录的茶壶,现为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微雕,比如象牙上头发上,但紫砂因为泥土的特质,并不好“伺候”,容易崩裂,吴伟华巧妙避开了,刻刀“在那些颗粒的表皮上划过”,成了手下那些小字俏皮的一撇一捺,成了紫砂工艺的一个创新。不只如此,在紫砂工艺界,吴伟华被人称为“壶怪”。他的作品总是别出心裁,让人叫绝,而且每件作品都是孤品,找不到第二件。

这次参展,吴伟华特地赶制了一把《仙之魂壶》,呈六角,圆润的壶身上面刻着“八仙过海”的传奇——八仙个个姿态鲜活,十分逍遥,就连壶嘴也上扬起来,像在微笑似的。

吴伟华说,“博览会上,各路好手一起来聚会,互相学习切磋,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也希望平常繁忙的大家,能静下来喝杯茶,体会生活的另一面——“自得逍遥趣,从来乐静居”的岁月静好。

记者 杨丽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放大 缩小 默认
[推荐好友] [打印本页] [收藏本文] [返回首页]
离工美展开幕还有两天 大师作品抢先看
2016-10-11
《西湖韵》系列
《各国政要肖像印章》之一
《远眺》
《地戏脸子》背面
《地戏脸子》正面
《琼楼玉阁》
《仙之魂壶》

记者 余夕雯

本报讯 10月13日至10月17日,2016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简称工美展)将在杭州和平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这是金秋十月杭城最值得期待的盛会。

5天时间,一万平方米展会面积,500多家展商,集合了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之作,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漆器、玻璃、雕塑工艺(木、金、石、竹等)、金属工艺、纺织、染织、刺绣、抽纱花边、编织、民间工艺品、古典家具等工艺美术品,都能在这里看到。

作为持续时间最长、届数最多、工艺美术行业内公认的品牌盛会,本届博览会以“匠心所至,美学生活”为理念,致力于将工艺美术融入大家的生活。如果到现场,你将看到工艺美术大师们的力作绝美呈现,前不久惊艳全世界的“杭州礼物”也将零距离展现在你的眼前。距离展览开幕还有两天时间,跟着快报一起先睹为快。

钱高潮的印章篆刻

每一条皱纹都经过深思熟虑

作品:《各国政要肖像印章》

拥有40余年石雕经验的钱高潮,将带着最新创作的作品《各国政要肖像印章》,亮相中心展区的“物华天宝,文明荟萃”大师精品邀请展。在他看来,肖像印要求人物惟妙惟肖,除了形准,还要表现出神似。“我会阅读大量书籍,来了解人物的性格,最后通过篆刻简练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每一根发丝,每一条皱纹,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钱高潮出生于浙江临安昌化,这里是鸡血石的产地。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鸡血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钱高潮的鸡血石雕以布局精巧、繁复精致而著称。他对肖像印兴趣浓厚,接连创作了350个皇帝(《历代帝王印章图谱》)、331个历代高僧(《佛祖道影》、108将(《水浒人物108图》)、12位百年巨匠以及20位国家首脑等等。这次参展的政要肖像印,选用的是昌化石,因为创作的都是系列人物,为了让石材相近,他会挑选一整块昌化红花石,然后切成二十方。如今他依然坚持自己切割石头,打磨每一块印章。

嵇锡贵的陶瓷

一个成品有72道不同工序

作品:《西湖韵》《国色天香》《繁华盛世》

75岁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嵇锡贵,擅长陶瓷彩绘,她设计了三套陶瓷餐具作为“杭州礼物”。

按照景德镇的老手艺,一个成品有72道不同工序,从揉泥、拉坯到器皿装饰,每道工序都由不同的师傅来完成。但在嵇锡贵手中,所有工序她都是一个人完成。嵇锡贵认为只有长期实践,磨练自己的技艺,才能“熟能生巧”,成为能工巧匠。而她也在这种坚持中摸索出三种独创的手法:青花彩绘、陶瓷釉下综合和陶瓷釉上彩绘装饰。

这次参展的三套陶瓷作品《西湖韵》《国色天香》《繁华盛世》,在方寸间集合了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世界大同……无论是花面还是器型,都展现出浓郁的中国江南韵味和杭州特色。所有餐具顶部的外形,像西湖标志性的三潭印月,又融入了“葫芦”的造型。在传统文化中,葫芦寓意美满、顺利、吉祥,代表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陈水琴的双面三异绣活灵活现 王文瑛的双面异色异物绣独一无二

作品:《远眺》《地戏脸子》

杭绣领军人物陈水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浙江地区首创双面绣、双面异色绣、三异绣等,风格自成一派。这次,她将带着她的双面三异绣《远眺》参加本届工美展。

刺绣的常用针法有几十种,到了陈水琴这里,被变幻成上百种。《远眺》绣的是一只小猫咪,她在杭绣互套针的基础上,吸收了乱针绣技法,使用的是一种创新的交叉套针针法。猫咪充满了毛茸茸的质感,一根根毛发都看得清清楚楚。

另一位主打刺绣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是王文瑛,她的绝活是机绣。最早,机绣做的都是些日用品,床罩、台布、窗帘、绣衣之类。到王文瑛手里,古老的刺绣手艺和现代文明的产物——缝纫机发生了碰撞,衍生出“杭州机绣”这个崭新的种类。

这次展览的机绣双面异色异物绣《地戏脸子》台屏,创作花了一年时间,以机绣最高难度技艺的双面异色异物绣,在半透明的薄纱上一次性绣出正面和背面不同颜色、不同面相,头饰、帽饰的色彩和造型完全不同的缝纫机刺绣作品,在全国独一无二。

蒋理斌的刻刀比绣花针还细

在1.1毫米厚的瓷板上雕刻

作品:《琼楼玉阁》

去年中国(杭州)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华韵艺术品工作室”的蒋理斌根据清代郎世宁的《白鹘图》创作的木雕《白鹘》,摘得了工美展雕塑金奖,这件作品他在一块大叶紫檀上精心雕琢了2年才完成。

今年,他带来了一组新作品《琼楼玉阁》。刻刀都是自己打磨的,比绣花针还细,因为雕工极其细腻,瓷板上的亭台楼阁在光照下熠熠闪光。

整块瓷板只有1.1毫米厚,极易破损,烧制难度可想而知。瓷板雕刻的魅力在于,雕刻的完成仅仅只是开始,它还要经历上釉和烧制两道工序,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极大的非人力因素,破损率很高,也正因如此,作品的成功往往带来与众不同的乐趣。

吴伟华的紫砂壶

每一件作品都是孤品

作品:《仙之魂壶》

高7.5厘米、宽11.26厘米的紫砂壶,也就手掌大小,上面刻着《茶经》《茶录》等五部著作,13472个行楷小字,更牛逼的是这些比蝇头还小的行楷,不是凭放大镜之类工具,仅仅凭感觉刻出来的。作者是吴伟华,中华传统工艺名师大师,2015年曾荣获“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典型人物”称号。他制作的这把创下吉尼斯纪录的茶壶,现为中国茶叶博物馆收藏。

微雕,比如象牙上头发上,但紫砂因为泥土的特质,并不好“伺候”,容易崩裂,吴伟华巧妙避开了,刻刀“在那些颗粒的表皮上划过”,成了手下那些小字俏皮的一撇一捺,成了紫砂工艺的一个创新。不只如此,在紫砂工艺界,吴伟华被人称为“壶怪”。他的作品总是别出心裁,让人叫绝,而且每件作品都是孤品,找不到第二件。

这次参展,吴伟华特地赶制了一把《仙之魂壶》,呈六角,圆润的壶身上面刻着“八仙过海”的传奇——八仙个个姿态鲜活,十分逍遥,就连壶嘴也上扬起来,像在微笑似的。

吴伟华说,“博览会上,各路好手一起来聚会,互相学习切磋,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也希望平常繁忙的大家,能静下来喝杯茶,体会生活的另一面——“自得逍遥趣,从来乐静居”的岁月静好。

记者 杨丽